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高考园地>> 高考分析>>正文内容

2006年江苏高考政治考试大纲考点解读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政治科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和《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政治科考试大纲》为依据,体现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方向,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江苏推进“两个率先”的实际,联系考生的社会生活实际,注重考查考生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考生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的内容及其意义的理解。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政治科考试大纲》与2005年相比,增加了两个考点:(1)企业兼并与破产;(2)关税,这要引起我们广大考生的高度关注。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政治科考试说明是对《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政治科考试大纲》的补充说明,从内容上看,内容从并没有增加,但从形式上看多了近30个考点(标有下划线的考点),这是江苏自主命题发出的一个值得注意的信号。

具体要求包括:

1、了解并能够再认或再现所学的经济、哲学、政治等方面的知识和一年来国内外重大时事。

2、理解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知识之问的内在联系,理解党和政府在现阶段的重大方针政策。

3、应用教材中的相关知识,分析和解释有关社会现象,判断和评析有关观点。

4、综合认识、评价和探究有关理论问题或现实问题。

5、恰当使用经济、哲学、政治术语,条理清楚、逻辑严密地予以表述。

 

能力要求1

能力要求2

能力要求3

合计

标志语

了解

知道

理解

懂得

分析说明

学会、坚持、树立、正确对待等

经济常识

51

43

9

103

哲学常识

22

45

18

85

政治常识

18

32

5

55

合计

91

120

32

243

本文依据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写的政治科考试大纲和江苏省教育考试院编印的政治科考试说明规定的考点及能力要求,对考点的重点内容和主干知识,从内容简析、难点点拨、能力要求、链接《建议》(《中国共产党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等四个方面进行解读。解读将根据考点重点内容的难易和科考考性以及与《建议》等热点链接情况,不时四个方面面面俱到地谈,而是有所侧重。

   

()经济常识

1.商品

  

(1)商品

  

了解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

商品是指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经济是指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根据商品的含义判断、辨别经济生活中商品与非商品的能力。

了解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说明提高产品质量、创名牌产品、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重要性。

理解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理解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说明我国家电产品价格下跌的原因、企业自主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性。

(2)货币

  

了解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股等价物的商品。

 

理解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了解纸币的含义和我国的人民币;正确看待货币,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

  纸币指由国家发行、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理解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含义。

通货膨胀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通货紧缩一般是指社会总需求持续小于社会总供给所引起的物价总水平在较长时间内持续下降、货币不断升值的一种经济现象。

在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下国家应采取的货币政策。

(3)价值规律

  

理解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说明国际石油价格上涨的原因,说明2005年经济运行中出现居民消费价格上涨趋缓与生产资料价格明显上涨这一反差形成的原因。

分析说明价值规律的作用。

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分配。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说明目前钢铁、水泥、电力等行业投资过热的原因,说明企业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构建自主创新技术的依据和重要性,说明深化国企改革中一些国企实行兼并破产的依据。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

 

 

懂得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理解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了解我同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基本形式;懂得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性;了解混合所有制经济。

国有经济发挥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指:①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重要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②国有经济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引导和影响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在国内外竞争中不断壮大。

 

懂得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性;了解我国现阶段存在的几种主要的非公有制经济。

必然性: ㈠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㈡具体说来,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①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②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多层次,需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③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了解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按劳分配以外的其他分配形式;理解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懂得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必然性。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客观必然性首先,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其次,这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最后,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建议》提出要缓解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节收入分配。

知道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根本原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

宪法加强对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的保护,有利于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推进依法治国;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了解市场和市场经济的含义及几种主要的市场;理解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市场经济是指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市场信号:价格、供求、竞争。它是相对于计划经济而言的。)一般特征: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 

知道市场固有的弱点和缺陷,懂得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理解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与手段。

市场的弱点和缺陷:自发性(为追求自身利益,自发调节,产生一些不正当的行为);盲目性(不能掌握各方信息,无法控制经济变化趋势,造成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滞后性(不能及时调节,造成浪费) 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不仅要求充分发挥市场(价值规律)的作用,还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克服市场缺陷,把“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结合起来,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宏观调控手段包括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第一,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我国收入差距扩大是市场调节自发性的表现。解决这一问题,合理调节收入分配,注重社会公平。《建议》提出健全合作、互助、扶持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3.企业和经营者

  

(1)企业是市场的主体

  

了解市场主体的含义了解企业的含义及作用。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 

了解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的含义;了解股票的含义。

 公司是依法设立的,由法定数额股东所组成的,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懂得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国有经济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它的存在和发展对于壮大国有经济,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必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产权清晰、权现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建立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同时,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效益;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劳动生产率;面向市场,积极调整结构,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促进生产的优化和集中,努力提高经济效益。 

理解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理解∶发展公有资本控股或参股的股份制企业,可以增强公有制经济俄的活力,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断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可以促进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理解经济效益的含义;分析说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正确方法和途径。

经济效益=生产总值÷生产成本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性: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能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创造更多社会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能增强综合国力,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方法、途径:①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技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企业,提高企业职工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使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②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最少的消耗,生产出最多的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此外,企业的兼并破产也是有效途径。

了解企业兼并和企业破产的含义;理解企业兼并的意义(P80);理解实行企业破产制度的作用(P81)。

企业兼并,指的是由经济效益好的优势企业,吞并那些长期亏损甚至资不抵债的劣势企业的经济现象。企业破产,也称企业倒闭,指的是对那些长期亏损、资不抵债而又扭亏无望的企业,按法定程序实施破产结算的经济现象。

企业兼并的意义:企业兼并是把国有企业推向市场,让其参与市场竞争,接受优胜劣汰选择的有效形式,因而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企业兼并使国家减轻了财政负担。那些被兼并的劣势企业,大都长期靠国家财政补贴维持生存,它们被优势企业兼并,不再需要国家财政补贴,从而减少了国家财政负担。其次,企业兼并有利于把劣势转化为优势。效益好的企业兼并效益差的企业,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增强了优势企业的实力,从而实现了生产的集中和优化,提高了总体效益。

实行企业破产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的必然结果,也是增强我国企业竞争力的现实需要。首先,它强化了企业的风险意识,激发了企业的活力,使企业在破产风险的压力下改善经营管理,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其次,企业破产制度的建立,可以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及时淘汰落后企业,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注意:这是06大纲新增的内容.

(2)企业的经营者

  

了解我国国有企业的领导体制。

 

 

了解企业经营者必须具备的素质;懂得企业要树立良好的信誉与形象。

 

 

4.产业和劳动者

  

(1)三大产业

  

了解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

国民生产总值:指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所有部门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国内生产总值:指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在其领土范围内,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 

理解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理解我国现阶段发展农业的主要措施。

我国必须走农科教结合,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⑴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实际上是将农业生产从原来追求产品数量为主转变到高产、优质并重和提高效益上来。⑵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关键是发展农业科学技术。⑶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还需要稳定和完善党的有关政策,增加农业投入以及走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⑷此外,还要优化和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发展绿色生态农业,还要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政策,以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建议》提出今后5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要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用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发展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方法:①广开农民增收渠道,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产品的生产,努力开拓农产品的国内国际市场。②加强农村劳动力的技术培训,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③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保持农产品价格的合理水平,建立符合国情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④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⑤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

懂得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理解我国新型工业化的路子。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

发展工业:①要振兴工业中的支柱产业,缩短我国同发达国家的差距;②要加快企业科技创新步伐,使企业要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③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服务。 

了解第三产业的含义;懂得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意义。

第一,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有效地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第二,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扩大就业领域和就业人数,保证社会稳定。第三,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可以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了解在我国劳动者享有的基本权利;理解提高劳动技能、遵守职业道德是劳动者必须履行的义务;知道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

权利:①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②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③休息、休假的权利、④获得劳动卫生安全保护的权利、⑤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⑥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权利、⑦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等。 

理解扩大就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的重要意义与主要途径。

扩大就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的重要意义: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扩大就业使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促进经济总量增加;能巩固国企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果,是深化国企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条件;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是卫辉劳动者的基本权利。

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保持经济较快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的良性互动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具体办法有:要坚持在发展中解决就业问题,逐步确立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结构和增长模式;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加快发展就业容量大的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形成更多的就业增长点;要继续落实就业和再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强政府就业指导和服务,抓好就业培训;鼓励各类下岗失业人员通过各种方式实现再就业;要高度重视大学毕业生就业;认真解决就业困难人群的就业问题;要进一步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失业人员应该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己的技能和本领,自主就业和创业,积极采用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等。

理解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和程序;懂得劳动者应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①平等自愿(核心)②协商一致 ③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最基本、最重要)

 

了解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理解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和意义。

内容包括:社会保险(核心)、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

必须坚持的原则:①既要有利于生产,又要保障基本生活;②权利和义务相统一;

意义: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企业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必要条件;是增强企业活力的客观要求;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的根本性措施。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也有利于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对于缩小收入差距,减少人们的后顾之忧,促进消费,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5.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1)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

  

了解国民收入的含义;懂得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必须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国民收入是劳动者新创造的社会财富,它标志着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扩大再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

二者相互促进,又相互对立。①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积累和消费部分都应当有所增长。②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必须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③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了解财政的含义;了解国家预算;了解财政收支平衡、财政赤字的含义。

  财政:指国家的收入和支出,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而进行的社会产品分配。 

分析说明财政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影响和作用;了解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财政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⑴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⑵国家通过财政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⑶财政可以有力地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⑷财政有利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⑸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

(2)税收与纳税人

  

了解税收的含义和基本特征;知道偷税、欠税、骗税、抗税是违法行为。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三个基本特征。

8001600,表明税收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手段,能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缩小贫富差距,彰显公平与正义。

懂得我国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税收;理解我国税收的作用。

新型税收:①我国税收的主要来源是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公有制为主体);②税收的增长主要依靠生产的发展、经济规模的扩大和效益的提高,而不是加重企业和人民的负担;③体现的是社会主义国家、企业、个人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目前利益的关系。所以,我国的税收的性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税收。 

我国税收的作用: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税收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了解我国的主要税种;懂得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懂得公民应具有“纳税人”意识。

  我国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税收。(1)税收是国家职能实现的物质保障,为了更充分地享受权利,公民必须自觉履行纳税义务,要以纳税为荣。(2)税收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固定性的特点,偷税、漏税等违反税法的行为都要受法律制裁。

6.银行和储蓄者

 

(1)我国的银行

  

了解银行的含义。

  

了解我国现阶段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各自的职能。

1)中国人民银行----性质:是我国的中央银行,是管理全国金融事业的国家机关,是政府的组成部分。职能: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稳定币值;发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流通;经理国库;持有、管理、经营国家外汇储备、黄金储备。

2)商业银行----性质: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在我国主要有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五大国家级商业银行。业务: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

3)政策性银行----性质:专业银行。有: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这个进出口银行三大政策性银行。职能:提供国家政策性专项贷款,目的是建立健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 

了解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了解支票、汇票和信用卡的用途。懂得银行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银行为我国经济建设筹集和分配资金,是再生产顺利进行的纽带。(2)银行能够掌握和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的信息,为企业和国家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3)银行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

了解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必要性和主要举措。

必要性: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的治本之策,是适应加入世贸新形势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都要把诚实守信作为基本行为准则。按照完善法规、特许经营、商业运作、专业服务的方向,加快建设企业和个人信用服务体系。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逐步开放信用服务市场。

(2)公民的储蓄

  

了解存款储蓄的含义;了解我同对公民存款储蓄实行的原则;了解公民适量的存款储蓄的作用。

作用:为国家积累资金,支援现代化建设;调节市场货币流通,稳定币值,调节供求关系;有利于增加个人收入,培养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了解债券的种类;了解商业保险的作用及购买商业保险的一般程序;比较储蓄、债券、商业保险及股票各自的特点,说明不同的投资行为。

  

7.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

  

(1)商品服务市场

  

了解商品服务市场的构成及各自的特点。了解商品服务市场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

 

理解市场交易的原则;评析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市场交易行为。

市场交易原则主要包括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 

(2)家庭消费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了解家庭消费的基本内容及影响家庭消费的主要因素。

 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根本);家庭收入;物价水平;人口数量。 

了解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评析现实生活中的消费行为。

生产决定消费(为消费提供对象;决定消费水平及方式;为消费创造动力)。消费影响生产(只有产品被消费了,其生产过程才算真正完成;一个新的消费热点,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要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力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消费者应树立正确的消费观:⑴家庭生活消费必须与国情及家庭收入相适应,提倡适度消费,反对铺张浪费。 ⑵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要协调发展。⑶改变落后的生活习惯,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消费的科学性。⑷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建议》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模式。

了解消费者在商品服务市场上依法享有的权利;懂得消费者应如何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安全权(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权)、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求偿权、人格尊严和民族风俗习惯爱尊重权;监督权。

①途径:与经营者协商和解----请求消协调解-----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提请仲裁机关仲裁----直接向法院起诉;

②消费者应增强权利意识,要学法、懂法、用法,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又要守法,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时,不能滥用手中权利,去损害经营者的正当利益,影响正常的经济秩序。

8.当代世界市场和我国的对外贸易

 

 

(1)当代世界市场

  

了解当代世界市场呈现出的新特点。

新特点:国际贸易方式多样化;商品结构复杂化;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市场竞争激烈化

知道最重要的世界性贸易组织和金融组织是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和世界银行;了解世界贸易组织的现状和作用。

世界贸易组织作用:①降低关税水平,有利于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②它规定了国际贸易中的各项基本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有秩序进行;③它实施了一些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条款,使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得到进一步发展。

了解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了解外汇、汇率的基本含义。

  2007年7月21,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对进口企业比较有利,对出口企业有压力。

懂得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1.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生产社会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2.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3.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2)对外贸易

  

了解对外贸易的基本含义和主要内容。

  

了解关税的含义,理解征收关税的作用(P115-116)。

1、关税的含义:关税是指由国家海关当局依法对准许进出关境的货物、物品征收的一种税。

2、海关的性质和作用
海关是国家的进出关境监督管理机关。中国海关作为国家执法部门,在征收关税、进出口商品监管、查缉走私、打击毒品的国际非法贩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关税的作用

征收关税是一种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措施,同时还起着对一国进出口贸易(即对外贸易)的调节作用。

4、关税现状

根据自由贸易的原则,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的进口关税平均税率,发达国家为5%,发展中国家为15%。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深入,我国的关税税率也在逐步降低。

(二)知识链接

1、关税与税收、财政的联系

关税,作为税收的一种,具有税收的共性的性质、特征和作用。如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基本特征。作为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税收收入,包含着关税收入。关税是调节经济(进出口贸易)的重要杠杆,是国家实现经济(主要是对外经济关系方面)监督的重要手段。关税的目的也是在于实现国家职能(包括对外职能)的需要。偷逃关税、骗取出口退税等属于违反国家税法的行为,要受到法律制裁。关税政策作为税收政策的组织部分,隶属于国家的财政政策。

2、关税与世界贸易组织的联系

世界贸易组织,是一个专门协调国际贸易关系的国际经济组织。削减关税,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是实现世界贸易组织的目标、发挥其在国际经济贸易领域积极作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我国作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在享有相应国际贸易权利的同时,也要承担包括降低关税税率在内的义务。

3、关税与对外贸易的联系

对外贸易由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两个部分构成。在一国进出口的贸易中,关税对一国对外贸易具有重要影响,它是调节进出口贸易的一项重要措施,许多国家通过低税、免税和退税来鼓励出口,通过提高或降低税率来调节进口(具体表现见第一部分“关税的作用”)。

4、关税与国家宏观调控的联系

财政、税收是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手段,其中,关税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关税,可以从保护和竞争两个层面上促进国内企业的发展壮大,引领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调节国内市场供求状况,优化合理的配置国内资源与国际资源。 

注意:这是06大纲新增的内容。

了解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理解对外贸易的作用。

主要方式:①展卖 ②对等贸易 ③加工贸易 ④补偿贸易

作用:⑴发展对外贸易,可以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⑵发展对外贸易,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⑶发展对外贸易,可以吸收和引进当代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 ⑷发展对外贸易,接受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和挑战,可以促进国内企业不断更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国际化水平。以上四点作用综合起来就是一点,即通过世界市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创造较好的经济效益。

理解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哲学常识 

1.唯物论

  

(1)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懂得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理解自然界、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却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它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共性的概括。 

懂得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

  1.人类改造自然、变革社会,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必须以承认和尊重自然和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

3.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才能即辩证又唯物地处理人和自然、个人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才能取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成功。

4.生态环境的破坏、传统教育模式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等,都是没有尊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结果。

5.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必须作好环境和生态的保护工作。 

(2)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理解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⑴客观因素:首先是事物的复杂程度、其次是与人类利益的密切程度。最根本的在于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特别是社会实践所达到的高度与深度。⑵主观因素:①所处的立场,特别是个人的利益。②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③知识结构。

理解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反作用;懂得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不同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结果是不同的。正确的意识、科学的理论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反动的理论阻碍事物的发展。

(3)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了解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理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根本对立的;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和意义;懂得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懂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了解国情,立足国情。

 1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要求我们要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来决定我们的主观思想和行动。

2.为什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⑴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⑵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 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总之,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无论是从具体的工作来看,还是从党的工作大局来看,以及从一般的哲学道理来看,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3.在实现生活中,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不是很容易的。必须坚持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还要坚持从客观实际的整体出发,坚持从客观实际的多个方面出发,从变化发展了的客观实际出发。 

4.把握从实际出发与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联系,知道其实质是一致的。 

2.辩证法

  

(1)联系的普遍性

  

了解联系的含义;理解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联系: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联系的普遍性

⑴任何事物内部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相互联系的。⑵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条件地相互联系着。⑶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联系的客观性

⑴联系是客观事物所固有的属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不是外加给事物的或主观臆想的。⑵任何联系都是具体的、现实的,而不是任意的虚构的和抽象的。⑶联系的根本原因在于客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而不是思维的结果和某种神秘力量的产物。⑷总之: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人们强加的,它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无法割断横向的左邻右舍的联系,也无法割断纵向的古往今来的联系。 

了解事物之间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1.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也是具体的。任何事物的联系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没有抽象的、无条件的联系。

2.联系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事物的联系有:因果联系、整体和部分的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等。必须具体地认识和把握这些联系,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因此,必须把事物的联系放在具体的条件下和特定的环境中去认识。 

了解因果联系的含义;知道把握因果联系的重要性。

因果联系的含义: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叫做因果联系。其中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叫原因,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叫结果。

意义:⑴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⑵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由于一定的原因必然引起一定的结果,这就要求人们应善于根据某种原因,预见事物发展的结果。 

理解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反之,部分也制约整体,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甚至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⑴重视整体对局部的作用。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树立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寻求最优目标。特别是把握事物的内部联系时,必须学会从事物的整体出发,反对形而上学片面的错误。⑵重视局部对整体的影响。在强调局部服从整体的前提下,必须十分重视局部的作用,只有把局部搞好了,才能达到整体的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的理想结果,从而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2)运动和发展

  

了解运动的含义;理解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了解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哲学上的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

 

知道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方面的工作。

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⑴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⑵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⑶要坚持与进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弘扬创新精神,坚持与时俱进,学会创造性思维。

哲学依据: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创新的意义:竞争制胜的关键。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创新的意义尤其突出。

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学习和继承先进的文化思想;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向权威挑战;尊重规律,实事求是;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3)规律

  

了解规律的含义。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懂得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⑴规律是客观的:①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②规律具有客观性,还指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③规律的客观性突出表现在它是不可违抗的。否则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规律的不可违抗性有力地证明了规律是客观的。 

⑵规律是客观的,人既不能消灭规律,也不能创造规律,只能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⑶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利用规律,趋利避害,为人类造福。

理解客观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1.实事求是是指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2.实事求是的哲学理论依据是事物运动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3.实事求是的意义:是我党的科学态度、工作方法和优良传统,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精髓、出发点和根本点。是进行现代化建设和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原则。

4.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础。

(4)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理解矛盾的含义。

  

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学会用矛盾普遍性的原理看问题、办事情。

 1.矛盾是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并且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简单地说,就是事事(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⑴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矛盾,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⑵事事有矛盾,是说每一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不是说每一事物同所有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未处于统一体中,就不构成现实的矛盾。

2.矛盾的客观性是指矛盾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坚持矛盾的客观性,就是在矛盾问题上坚持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3.只有首先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才能正确地运用矛盾分析方法,认识事物,解决问题。 

(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理解矛盾的特殊性;懂得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即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其表现为:⑴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⑵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⑶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 

理解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以及掌握这一原理的重要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⑴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任何事物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总要服从这类事物的一般规律,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没有的。⑵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的场合又是可以转化的,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在一定场合是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会变成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会变成普遍性。

方法论意义:第一、有助于我们掌握由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第二、有助于我们掌握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科学的工作方法。 

理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⑴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主要矛盾支配次要矛盾,次要矛盾又会影响主要矛盾。⑵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原来主要矛盾的解决或基本解决,会使原来处于次要地位的矛盾突出起来,成为新的主要矛盾。客观情况的变化发展,也会导致主次矛盾的相互转化。方法论意义:在处理复杂问题时,首先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也就是常说的抓重点。同时,次要矛盾也不可忽视,必须做到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

2.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⑴二者相互排斥。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因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力量上超过矛盾的次要方面,在地位上支配着矛盾的次要方面,起着主导的作用。⑵二者相互依赖。矛盾的主次方面是相互依存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随着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转化,事物的性质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矛盾主次方面的关系,就是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关系。.方法论意义:⑴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主流,才能辩方向、识大局。这是因为,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⑵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因为矛盾双方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所谓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所谓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6)内因与外因

  

了解内因、外因的含义,理解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内因,即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即事物的外部矛盾。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⑴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⑵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学会用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

⑴首先是要充分重视事物的内因。⑵要对事物的外因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既要看到并利用好有利于事物发展的外因,以促进其作用的发挥;也要看到对事物发展不利的外因,尽量抵制其作用。人们可以通过创造或消灭条件,来影响事物外因作用的发挥。

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必须坚持内外因结合的方法。①个人的成长首先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②正确看待机遇,善于捕捉和把握。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也必须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相结合。

(7)量变与质变

  

了解量变、质变的含义,理解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含义:量变指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指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

量变和质变的关系:⑴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作准备,就不会有质变的发生。⑵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没有无限进行的量变,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必然引起质变。⑶在一定质的基础上,事物的变化发展首先从量变开始。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

学会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办事情,懂得办事情要坚持适度原则。

⑴要坚持适度原则。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就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坚持适度的原则。

⑵要不失时机的促成飞跃。当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我们就要积极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⑶要重视量的积累。事物的发展首先从量变开始,没有一定程度的量的积累,就不可能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重视量的积累。

 

(8)事物发展的趋势

  

理解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懂得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和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

 

 

(9)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懂得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唯物辩证法

形而上学

分歧之一

事物是互相联系的,整个世界是一个联系的整体

事物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

分歧之二

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事物是静止不动的;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分歧之三

任何事物都有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片面强调事物的一个方面,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根本分歧

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3.认识论

  

(1)发挥主观能动性

  

理解主观能动性的含义和主要表现;懂得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理解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制约,懂得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一系列主观因素的制约,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要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还要端正主观动机,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 

(2)透过现象看本质

  

了解现象与本质的含义。

  

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

理解真理的含义和真理对人们实践活动的巨大推动作用。

 真理是人们对事物及其规律正确的认识。 

理解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知道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懂得人们应该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了解分析与综合的含义以及二者的关系..

  

了解创造性思维、合理想象在认识中的作用.懂得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

一是要善于发现问题;二是要敢于超越;三是务必积累知识,把握已知规律;四是要正确对待灵感和顿悟;五是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3)实践

  

了解实践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⑴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⑵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能动性的活动。⑶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所进行的活动。 

理解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懂得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理解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懂得学习科学理论的意义。

1.实践决定认识: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①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②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①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提供新的经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②实践的发展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⑶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⑷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观点。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4.人生观和价值观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与其相适应,并为其服务。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总之,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历史唯心主义否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⑵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了解价值观的含义;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不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不同:⑴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人生选择。人生道路都具有导向作用。⑵不同的价值观导向作用不同。正确的价值观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错误的价值观具有消极的导向作用。 

掌握判断价值观正确与否的标准;坚持正确的价值观。

 

(3)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个人和社会

  

理解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关系。

 

 

懂得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正确的价值取向;理解发展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

集体主义是正确的价值取向:⑴集体主义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⑵集体主义正确的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⑶集体主义是我国人民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力量源泉。

集体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致性.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目的,要求在经济活动中坚持集体主义。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矛盾,需要集体主义进行调节。 

懂得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1.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或推动社会的发展,或阻碍社会的进步。2.个人活动受社会发展的制约。⑴个人活动受社会环境的制约。包括社会的生产力状况和生产关系的性质等经济条件以及政治、文化制度等。⑵个人活动还受社会规律的制约。 

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反对极端个人主义,保护个人正当利益。

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是紧密联系的,任何社会利益都是由个人活动创造出来的,同时又总是通过个人利益,表现出来的。离开了个人利益,社会利益也没有存在的必要。 国家政策鼓励公民在遵守社会主义法纪的条件下。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通过诚实,守法的劳动等手段,追求个人的利益,我们称之为正当的个人利益。正当的个个利益,我们每个人不仅要追求,而且国家的政策、法规还要对其进行保护。每个公民应增强依法保护个人正当利益的意识。 

分析说明在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中要提倡诚信,树立诚信意识。

1.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正确是价值观。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是基本的商业原则,是企业在竞争中取得胜利的法定。

3.诚信是社会进步和文明重要标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大力提倡诚信原则,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4.我国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许多不讲诚信的现象。这是价值规律自发发生作用的结果,更是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表现。这些东西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是背道而驰的。

5.加强诚信建设,应该走“依法”和“以德”相结合的道路。

(4)人生价值

  

了解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两个方面;懂得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知道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社会提供一定的客观条件。首先要以一定的生产力为基础;还要有一定的社会条件。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人生价值开辟了广阔前景,创造了良好条件,为人们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更多保证。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必要的主观条件。⑴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⑵要在自己岗位上埋头实干,发挥聪明才智。⑶要有百折不挠、不怕失败的顽强奋斗精神。

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反对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

1.树立正确的金钱观。⑴应该承认金钱与人生有着密切的关系。⑵要看到获得金钱的手段应该是正当的、合法的。⑶应该看到金钱不是人生的全部内容,不是价值的决定因素。

2.享乐主义的错误和危害:⑴享乐主义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把吃喝玩乐用为人生的惟一目的和最大乐趣,把人的与动物完全等同起来。⑵享乐主义只讲生活享受,不讲财富创造,把享受和创造对立起来。⑶享乐主义把一已的快乐建立在他人受苦的基础之上。

(5)理想与现实

  

理解崇高理想对人生、对社会有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懂得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树立崇高理想。

  崇高理想对人生、对社会有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①崇高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②崇高理想是我国民族团结、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③崇高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是辩证统一的关系:⑴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基础和必经阶段。⑵实现共同理想,必须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 

理解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懂得要实现理想,就必须艰苦奋斗。

理想与现实的关系:⑴理想源于现实,高于现实。理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产生于现实的需要,是时代的产物。理想又高于现实,是现实的发展方向,理想是比现实更高、美好的目标。理想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它高于现实的特点。⑵.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⑶.理想转化为现实,需要多方面的条件。从主观方面讲,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实现理想的关键。 

(6)社会实践

  

懂得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⑴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⑵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①劳动群众创造物质生产资料的生产实践是社会各项活动的基础。②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产生的源泉。③劳动群众还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⑶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树立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群众利益高于一切的观点。

党的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了解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含义;理解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的关系。

改造客观世界包括改造自然界和改造人类社会两个方面。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改造自己的思想、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 

坚持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政治常识

1.我国的国家制度

  

(1)我国的国体

  

了解国家的含义和国家的属性;理解国家性质和国家职能以及二者的相互关系;理解民主的含义及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国家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政治权力机构。因此,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国家职能反映国家性质。民主是相对于专制制度(个人独裁)而言的一种国家制度。它是指在一定(统治)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 

民主和专政的关系是是辩证统一的,对统治阶级的民主就是对被统治阶级的专政。一方面,民主与专政相互区别、相互对立,民主只适用于统治阶级内部,专政则适用于被统治阶级。另一方面,民主与专政相辅相成,互为前提,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懂得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理解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和优点及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性;理解我国民主政治建没的主要任务。

  人民民主专政有什么特点与优点:它是对绝大多数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的新型的民主和新型的专政。它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它具有广泛性(主体广泛、享有的权利广泛)和真实性(制度、法律、物质保障)的特点 

理解我国的国家职能。

㈠对内职能:①政治职能。②经济职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管理经济的职能主要是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③文化职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仅能保证经济建设的正确发展方向,且为经济建设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④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㈡对外职能:①防御外部敌人的侵犯和颠覆,捍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的完整;②发展国际的交流与合作,创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③维护世界和平,促进经济发展,积极发挥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我国的国家职能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又反映了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体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

(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理解政体的含义及其与国体的关系;了解当代国家政体的基本类型。

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适当的健全的政体对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有着重要作用。(由于历史条件、阶级力量对比、传统习惯、国际环境等不同)政体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经济基础和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只能是而且应该是民主共和制。 

理解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①它直接体现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②是建立其它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

了解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

人大代表的权利:发言、表决免责权;提案权;质询权。人大代表的义务:模范遵守法律;保守国家机密;密切联系群众,经常听取和反映人民的意见和要求;接受选民或原选举单位的监督。 

了解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

  

理解“一国两制”的含义、内容和意义。

1.含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我国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一国两制”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统一主权的国家内,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 “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是:实行“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权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行使,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中央政府,香港、澳门和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组成部分;在这一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而香港、澳门和台湾则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一国两制”下设立的特别行政区具有高度的自治权。

3.意义:⑴有利于实现国家的统一。⑵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⑶有利于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

(3)我国的国家机构

  

了解国家机构及其组织体系。

  

了解我国国家机构的没置及中央国家机构的职权。

(1) 最高国家权力机关:A。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常委会行使全国人大的部分职权) B。国家主席是最高权力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职权:颁布法律权、发布命令权、任免权、荣誉授予权、外事权。但不单独行使职权。(2)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职权: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主要行使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职能。(3)最高国家审判机关:最高人民法院,职权: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监督地方法院和专门法院的审判工作。(4) 最高国家检察机关:最高人民检察院,职权: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是我国唯一的法律监督机关);领导地方检察院和专门检察院的工作。(5)最高军事领导机关: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全国武装力量。 

理解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民主集中制原则;对人民负责原则;依法治国原则。 

理解依法治国的含义;懂得依法治国对国家机关和公民的要求。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第一、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是建设和实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条件。为此,首先要继续加强立法工作,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国家和社会生活各方面都有法可依。其次,要坚决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严格依法办事,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再次,要提高全民的法律观念,形成人人学法、懂法、守法、护法的良好风尚,为依法治国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第二,要进一步完善法律监督体系,加强执法监督工作,以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

(4)我国公民与国家

  

理解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建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知情权、参与权是新提出的政治权利。

理解我国公民应履行的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

①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②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理解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指公民平等地享受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和平等地适用法律。是法律实施中的平等,非立法上的平等 

理解在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理解个人和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2.我国的政党与政党制度

  

(1)政党与政权

  

了解政党的含义和特征。

  

了解政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

  

了解当代政党制度的两种类型;了解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主要形式和作用。

 

了解我国的民主党派;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内容及其优越性;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和职能。

内容:⑴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亲密友党。⑵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⑶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⑷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准则。

优越性: ⑴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⑵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⑶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

(2)中同共产党的性质和地位

  

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行动指南(这是其保持先进性的决定性因素)。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宗旨: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懂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懂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由中国共产党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从根本上说,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 ⑴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⑵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⑶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是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是保证政权稳定的需要;是亿万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的需要。

理解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和执政方式。

  政治领导(根本);思想领导(灵魂);组织领导(保证)

(3)加强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

 

理解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和基本内容。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好,使党永葆先进性,充满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第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要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要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总揽全局的能力。)

第二、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①突出党的思想建设。(为什么:党在思想理论上的提高,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思想保证。如何建设: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水平,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②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如何建设:①最根本的是建设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形成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层。②要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③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增强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影响力。)③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如何建设:①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这是党的最大政治优势。②要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根本目标,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③要坚决反对腐败,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加强和完善制度建设,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

第三,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 

理解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及坚持这一基本路线的重要性和基本要求。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

①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和任务的艰巨性,决定了要坚持其一百年不动摇;②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③必须把坚持改革开放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因为: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健康发展的保证。) 

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涵、精神实质和重大意义。

①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标志着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水平,是中国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②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③有利于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我国的民族和宗教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了解民族的基本特征。

  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最显著特点)

  理解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建议》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动机制、扶持机制,加快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等经济社会发展。这有利于落实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理解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及实行这一基本民族政策的原因和意义。

内容: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主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

原因:第一,中国自秦汉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第二,我国民族分布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第三,我国人口、资源分布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这些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了我国必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2)我国的宗教政策

  

  了解宗教的本质和社会作用。

(1)主要起消极作用。(2)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①对社会发展产生过进步作用;②对文化艺术发展起过积极作用;③调整人际关系

  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

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法律和政策范围内进行。实行独立、自主、自办的方针(国家支持宗教界在独立自主、平等友好、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展开对外交往。但我国宗教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外国宗教势力不得以宗教干涉我国内政)。同时为了全面正确地贯彻宗教政策,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我国政府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反对封建迷信。

  

  4.国际社会和我国的对外政策

  

  (1)当代国际社会

  

  了解国际关系的含义、内容和形式;理解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了解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及其在国际社会中享有的基本权利。

 主权国家享有的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

  了解国际组织的含义和作用;了解联合国的概况和我同在联合国发挥的重大作用。

 

  了解国际法的概念和作用。

  

  (2)当今时代的主题

  

  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建议》提出和平、发展、合作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这是对当今时代主题的深化和发展。

  了解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理解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懂得“发展是硬道理”。

  增强综合国力的举措: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强军队和国防建设、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

  (3)我国的对外政策

  

  了解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决定因素;了解我过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⑴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⑵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⑷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足点 ⑸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含义及其内在联系。

  

  懂得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时事政治 

  了解20054月至20063月的国内外重大时事。

 

 

  理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

1.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与构建和谐社会;

2. 正确人生观与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

3. 伟大的文化推动伟大民族的复兴;

4. 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与国际秩序;

5. 生活中的哲学与哲学中的生活;

6. 着力自主创新与科技教育发展;

7. 开发利用资源与节约型社会;

8. 建设新农村与增加农民收入;

9. 加快东西部互动与区域协调发展;

10. 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安全生产;

11. 台海关系新变化与祖国统一;

12. 全面促进民族交流与融合;

13. 经济全球化与和平发展;

14. 面向世界与办好奥运。

参考资料:

1、《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政治科考试大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月版。

2、《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政治科(江苏卷)考试说明》,江苏省教育考试院编印,20063月版。

3、《06年江苏省高考政治学科说明简析》,盐城市教科院,吴兆虎、周荣。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专题复习
思想者园地拥有资源150000余条,下载突破4500万人次,长期免费!【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