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高考园地>> 高考分析>>正文内容

体现课改方向 洋溢时代气息 彰显地方特色 稳中求变求新

2006年是江苏高考自主命题的第三年。与2004年力求平稳过渡、2005年要求稳中有变的命题思路相比,2006年江苏高考政治试卷主体稳定而又有变化,变中求新,有所突破、有所创新,较好地体现了2006年教育部《考试大纲》和江苏省《考试说明》,是一份比较成熟、规范的试卷。坚持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注重对能力的考查,体现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在联系热点反映时代特点的同时,强调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在体现国家考试统一要求的同时,适当彰显江苏地方特色。

一、试卷的特点和导向

1、体现课改方向

2006年高考江苏政治试卷处处渗透着新课改的精神。试题的设计重视基础,突出能力,坚持能力立意。很多试题根据情境设置问题,贴近考生生活实际,让考生有话可讲,坚持问题立意。而且主观性试题的答案多具有开放性、注重探究,考察考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很明显,高考政治的这种命题思路朝着正在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精神靠拢,有助于推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让高考真正成为新课程改革强有力的“指挥棒”。同时,也进一步说明贯彻新课改理念与备战高考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推开,高考与课程改革的衔接会越来越紧密,体现课改精神必然成为今后高考命题的一个趋势。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突出能力

考查能力是高考内容改革的核心。普通高等学校希望选拔能力比较强而不是只会死记硬背的考生。鉴于此,高考命题坚持能力立意,着重考查能力与素质,注重考查考生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考生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的内容及其意义的理解。2006年高考江苏政治试卷在“考能力”方面力度明显大于前两年,取消了要求考生直接写出教材知识、带有死记硬背性质的主观性试题(如2004年和2005年的第34题),6道主观性性试题都坚持能力立意,试题的答案具有较强的生成性,大多是教材知识的整合、观点的归纳、背景材料的提练或对社会现象的综合分析,而不是教材知识成块机械的再现,考生的能力素质成了得分高低的决定因素。例如:第35题以近年来江苏省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柱状图”和2005年江苏省三大产业比例的“饼状图”为背景设题,着重考查学生通过读图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小题的答案就是由这两幅图生成出来的,这要求考生仔细阅读理解,筛选出有效信息,再进行分析利用,才能组织出正确、完整的答案要点。再如,第39题是一道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主题,结合废旧电池的回收和处理为背景材料而设计的综合探究题,主要考查考生在研究性学习中阅读和分析材料、提取有关信息的能力,无论是第(1)小题给政府提建议、第(2)小题设计行动方案,还是第(3)小题谈启示,其答案的组织都具有综合性、开放性和生成性,都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调动运用知识、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缺乏获取信息和分析问题能力的考生,面对如此大跨度、综合题是有困难的。这些能力考查明显、有一定难度、综合性较强的试题,使2006年高考江苏政治试卷具有一定的区分度,能够划分出不同学习潜能的考生群,便于高校选拔录取。

2)贴近生活

贴近生活,是近年来高考命题改革的的一个突出特色,也是课程改革的一种新理念。新课程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体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即在生活中学习。2006年高考江苏政治试卷较好体现了新课程“关注生活”的这一理念,取材和设题大多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例如,第22题关于商业保险的考查、第30题手机“短信陷阱”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等都与学生的现实经济生活息息相关;第29题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学生的文化生活密切相关;第34题以学生在家上网发现某网站载有损害国家、民族尊严的内容时立即向公安机关举报为背景设题,非常具体,很有生活化的味道,离现代信息社会学生的生活很近。第39题要求针对废旧电池的回收和处理设计一个行动方案,不仅取材于学生的生活(中学生使用随身听、复读机、电子词典等,是电池消耗大户,人均年消耗电池50节以上),而且其答案的组织也是立足于学生的校园生活(例如:出一期板报、写一封倡议书、在校园专门设一个回收箱等等)。学生是校园生活的主体,校园生活是否健康,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高考探究性试题贴近学生的生活,既有利于拉近高考与学生的距离,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又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追求科学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注重探究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精神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综合探究题是考查这一能力的较好载体。2006年高考江苏政治命题的最大变化就是增加了综合探究题,并将之作为全卷的压轴题,分值为19分,占全卷总分的13%左右,考查力度之大超过了2005年(2005年江苏卷第35题就是明显带有研究性学习特点的试题,但分值只有9分,仅占全卷总分的6%左右)。这一变化是2006年高考江苏政治试卷的一大亮点,体现了高考命题改革与新课程改革完美结合,必将对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综合探究题,能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不再是“只会读书,不会动手,不会解决实际问题的书呆子”,有利于导向素质教育、减轻高中生的学习负担和引导中学教学向正确轨道前进,摒弃过去死记硬背和通过大运动量训练来得高分的现象。因此,它将是今后高考命题的方向。

2、洋溢时代气息

高考作为国家考试,必然体现国家意志。紧扣时代发展脉搏,迎着热点考是政治命题的突出特点。2006年高考江苏政治试卷,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为主线,在注重对基础知识考查的同时,关注社会热点,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取材新颖,时代感强,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学科特点。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体现了文明发展、经济繁荣、生态安全的主题。注重现实问题,坚持隐性热点与显性热点相结合,洋溢着时代气息。试题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共同关心和面临的重大社会热点问题为背景素材,注重把握时代性,反映时代主旋律,在试题设计上充分考虑到对青年学生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和人文修养的正确导向,并与当前社会和科技进步的发展相结合,体现了人文科学的社会功能。例如:时事选择题涉及到热点问题有: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及其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的召开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2008年奥运会主题口号、青藏铁路全线贯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此外,还涉及到我国消费税政策的调整、中央财政加大对“三农”投入的力度、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中美就纺织品贸易问题达成协议、东亚峰会、中国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关注农民工问题、文明办网、产业结构调整、“开门立法”、防治禽流感、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等。

3、彰显地方特色

2006年高考江苏政治试卷延续前两年的试卷特点,紧密联系江苏推进“两个率先”的实际,在反映江苏省情,体现江苏地方特色方面,又有新的突破。突出结合江苏省地方实际命题,是2006年江苏高考命题指导思想的一大变化,具体体现在:第14题以新时期“知识型产业工人”的楷模、常州黑牡丹集团高级技师——邓建军的先进事迹为载体,考查了人生价值的相关知识;第20题考查了近年来江苏省个体私营经济显著发展的原因;第28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江苏省华西村的成功经验为背景材料,考查了相关哲学知识;第35题以江苏省第三产业和三大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关数据为背景分别设计了“柱状图”和“饼状图”,让学生根据图表结合有关经济常识的知识进行回答。

4、稳中求变求新

2005年高考江苏试卷相比,2006年高考江苏政治试卷主体稳定,主要表现在:第一,试卷的长度即题量没有变化,全卷仍然是39道题;第二、客观性试题(选择题)与主观性试题(非选择题)的比例未变,仍然是11,各占75分;第三,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和时事政治各部分内容所占的比例也基本上未变,纯时政题仍然是7道,约占全卷总分的10%左右;第四、简答题、辨析题仍各有2条,分数比例也基本上未变。

2006年高考江苏政治试卷在保持主体稳定的基础上,也作了一些变化和创新,主要表现在:第一、题型原来的5种题型变为6种题型,增加了一种新题型——综合探究题,论述题由原来的2条减为1条;第二、命题指导思想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突出结合江苏省地方实际命题,贴近江苏整个高中教学从2005年进入新课改的形势,为向2008年的过渡作先期的铺垫,将2008年的指导思想提前渗透到20062007年的命题中间来,探究的比重加大,强调研究性学习;第三,将往年最后一道以考查经济常识为主的图表题移至简答题部分;第四、辨析题没有全部采用直接辨析方式,有一道是“背景+辨题”式的辨析题;第五、选择题结构作了适当调整,其中单项选择题中政治常识试题由3条减为2条,经济常识试题由8条增加为9条。不定项选择题中政治常识试题由2条减为1条,哲学常识试题由3条增加为4条。这种调整没有突破各年段知识考查的既定比例,但有利于试题考查角度的分配,突出重点内容的考查;第五、答案的组织较以往具有更强的开放性、探究性、生成性,给学生有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机会。

二、对教学与备考的启示

1、固本强基,注重系统性。高考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教学和复习中做到以本为本,狠抓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以纲为纲,认真研究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做好“知识重组”,构筑完整的知识体系,做到点、线、面的结合,对知识点的把握要“全”,对知识线的归纳要“清”,对知识面的辐射要“宽”。要把每一个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原理放在知识的整体结构中去准确理解和把握,注意知识的层次性,注意知识的主次,准确把握主干知识。在复习的最后阶段,固本强基的主要做法之一就是回归书本,查漏补缺。“主干知识拎成体系,具体知识理解记忆”。对主干知识翻新整合,对知识点“温故知新”。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试题无论怎样的新、奇、巧,终究万变不离其宗

2、顺应课改,突出探究性。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势不可挡,势在必行,它的顺利推进需要高考命题改革为其保驾护航。综合探究题这种新题型的出现,无论是对学生来讲,还是对我们教师来讲,都是一种挑战。为此,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和复习备考中必须顺应这一潮流,主动迎接挑战,渗透研究性学习理念,重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并将其落到实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养成发现探究问题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也要加强综合探究题的专项训练,研究其特点和命题思路,掌握常规性、程序性的知识,总结出解答此类题型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3、贴近生活,强化能力性。关注生活、发现生活、理解生活、参与生活、感悟生活,是高中《思想政治》新教材的主题曲,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的一个重要原则,这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和最后的复习备考中要把日常生活中的事例,特别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例与高考考点有机结合起来,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去透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做到学以致用,实现高考研究由研究试题向研究学生生活、研究学生活动的转变,引导考生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生活,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能力。由于目前高考的能力要求多是通过“书外立意,书内解答”的形式出现的,因而在复习中既要注重训练,又要重视难度和范围的筛选。训练中要反对搞题海战术和做偏题怪题,训练题难易度要适中,有梯度,循序渐进,要引导学生学会“庖丁解牛”式解题,举一反三,每解一题善求一类,寻找答案的合理性,寻找知识和能力的和谐发展之路。从某种意义上讲,知识是有限的,是死的,而能力则是无限的,是活生生的。有了能力就可以创新知识,生成知识。

4、联系热点,增强时代性。高考不回避热点,这是政治学科的突出特点,也是不争的事实。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认真开展时政学习,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在复习备考中,必须重视热点,选准重点热点专题,按专题对材料与相关理论进行整理,阐释这一专题包括的内容体系、指出这一专题涉及的原理,形成新的知识体系。要注意结合实际(国情国策实际、社会生活生产实际),学会围绕中心问题,创设新情境,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和思考问题。

5、关注省情,体现地方性。既然是江苏自主单独命题,那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和复习备考就必须多关注江苏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等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以及现阶段江苏省委、省政府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并注意运用所学知识予以思考。

三、对命题的几点看法

客观地说,2006年高考江苏政治试卷比较成熟,不失为一份好试卷。但还是有些值得注意的问题,这里提出来与大家商榷。第一,语言表述不够准确。例如,第23题这样写道“2005年,联想集团以12.5亿美元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其实,联想集团宣布正式收购IBM全球PC业务的时间是2004128日。200551日,是联想正式宣布完成收购IBM全球PC业务的时间。当然,这一暇疵并不影响学生选择答案。第二,个别题目存在超纲现象。例如,第37题答案的组织涉及到实践的三大基本形式,无论是教育部分颁布的《考试大纲》还是江苏教育考试院印发的《考试说明》,对此都没有作要求,而本题的答案中出现了“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表述,再说把“劳动”和“生产劳动”等同本身就是不科学的。第三,个别选择题的取材容易产生歧义,基础知识掌握得较好、善于思考的学往往容易选错,达不到考试的目的。例如,第28题华西村“吃透两头”、“两头一致”经验体现的哲理,正确答案是ABD。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好的学生,由于认识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和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的区别,往往只选A(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和B(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两个选项,而不选D项(整体与部分的辩证统一)。而差生由于不了解这两者的区别往往反而容易选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高考分析
思想者园地拥有资源150000余条,下载突破4500万人次,长期免费!【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