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科研>> 历史论文>>正文内容

变则通──略谈新课标下历史教师的知识体系更新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2005年,江苏省实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作为一线教师如何适应?笔者认为只有“变”方能“通”。现就此谈一些浅陋的想法。

一、浅层面分析,由于新课程标准与现行大纲之间的知识要求存在差异,高中历史教师需要重新调整自己的专业知识板块。

由于升学的压力,一线教师往往围绕考纲进行教学,“考什么,教什么”是一种普遍现象,所以,考纲范围内有关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的内容相对熟悉,而考纲范围外的内容则为教师知识体系的盲点,即使是教材内容,若未列入考纲,教师掌握的也并不十分透彻。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差距,须注意知识更新。

(1)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世界古代史已不再作为教学内容和考查对象,而在新课标知识要点中涉及较多的世界古代史内容,如: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梭伦改革等。

(2)多年来未列入考纲的内容,包括一些教材未选入的世界近现代史和中国通史的相关内容,如:宗教改革、甘地领导国民大会党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北魏孝文帝改革等。

(3)人类的文明史、人类文化的发展史,在现行的高中教学中仅作为非考查的阅读内容,但在新课标中成为研究性学习的重点内容,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等。

(4)大量新的历史概念和历史观点的引入,新的历史研究视角的确立,如:“世界文化遗产”、“文化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等。

笔者认为专业知识的更新,首先要针对自身的薄弱的知识板块;其二要摸清学生的认知水平;第三要关注学术研究的潮流,把握学术主流观点。

二、中层面分析,要以话题或课题为中心,全面重构教师的知识框架。

“普通高中历史必修课分为历史()历史(Ⅱ)历史 (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选修课分为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六个模块。”显然新课标打破了“通史”体例,转向“专题”模式。

而近几年的中学教学中,功利性的教育使教师的知识系统完全是以高考考纲为框架,追求的是学科“独立性”和“完整性”,并且呈现出固定和静态的特征,这与新课标的历史课程是格格不入的。

新课标着眼于能力培养,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政治教育功能,教学模式是以一个课题或一个话题为核心,通过学生对相关历史资料及相关学科知识的自主探究和解析,达成学习目标,因此,教师必须打破现有的知识框架,以原有的历史知识为基础,重新整合,突破单一学科的束缚,补充相关的“非专业”知识,以形成新课标要求下的知识结构网络即课题研究网络。

三、高层面分析,教师必须改变依赖教材的习惯,学会挖掘现有的教学资源,积累更广泛的教学资源。知识体系的更新要从“课内”走向“课外”,从“教师”走向“学生”。要把教材从“依赖对象”更变为“依据对象”。培养对教材二次处理和教学内容的“自主”编排的能力。

摘自:《历史教学》2005.7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专题复习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