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科研>> 历史论文>>正文内容

高考:让“德”参与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考试的目的是什么?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古今中外概莫例外。当今高考,根据其《考试大纲》所规定的性质,也是要选拔出“德才兼备”的人才:“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参见2005年《考试大纲》)。但事实并非如此,“德”并没有被“衡量”。对于高考试题,只要考生记住了相关的知识,理解了相关的知识,会应用相关的知识,就能写出基本正确的答案,就能取得相应的“成绩”,不需要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参与,或者说,情感态度价值观参与了也没有进行测量、评估。高考“成绩”中没“德”的份,是一种“缺德”的选拔。

情感态度价值观或德属于精神的范畴,其优劣好坏的检测基础是实践。通过实践的量化,方可对之作出定性的评估。以纸笔为主要形式的考试,不可能从根本上进行这种“实践的量化”,不可能从根本上考查考生的“德性”,这已经被自东汉左雄改革考试制度以来的历史所证明(参见田建荣《中国考试思想发展:特点、规律及启示》/《教育研究》4/2004)。德性虽然属于精神层面的东西,通过纸笔的形式虽然无法从根本上检测考生的德性,但考生面对考题作答是要写出来的,这“写出来”具有一定的实践性成份。也就是说,考生在其作答的过程中,其“精气神”的活动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来,不是有“文如其人”、“见字如见人”等说法吗?所以,只要试题本身编拟得好,有意为之,再辅之于其他办法,在一定程度上检测出考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还是可能的。近年来的高考试题中,如全国高考2000年有关人类基因组的意义的评价,2003年关于生态入侵的看法,2004年关于战争的国际法问题等,上海高考2003年关于抗击“非典”的态度,2004年要求对一幅赞叹人类文明的传承与交融的近代对联进行评论等,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旨在“考”出考生“德性”的探索。教育部考试中心关于2004年文科综合试题命制的主体思路之一就是:“力求全面体现教育部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基本精神,……实现对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与考查”(《中国考试》11-12/2004)。

如何使我们的高考“考”出考生的德性,选拔出“德才兼备”的人才呢?

一、试题的素材与现实社会的重点、热点,与考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联

现实社会的重点、热点问题,考生的实际生活问题,与考生的关联直接。根据心理学原理,现实的问题与我们的关联度越大,越直接,越紧迫,我们的心理活动就会越强烈,其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展现就会越充分。在道德教育领域,上世纪70年代由美国大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提出,随即风靡世界很多国家的发展道德认识的“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就是让学生在最现实的道德两难之中作出选择,以此为切入点,从而培养、发展学生的道德能力,使学生逐渐发展成为道德上完善的人。因此,让考生解析以现实社会的重点、热点,与考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联而编拟的试题,其答案,其行文一定会在一定程度上透露出其情感态度价值活动的信息,或者说其德性一定会有一定的反映。从中,我们只要进一步作一些技术性处理,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检测出考生的“德性”。

联系现实社会,联系考生生活,现行的高考已经在这样做了。2004年高考,不管是全国的四套文综题,还是省市区自命的八套综合(文史)题,80%以上的试题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这一主题,较充分地体现了教育部考试中心的主体设计思路:“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或现实,或重大的社会问题为素材”。这样命题的目的,如上所说,就是要“实现对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与考查”。遗憾的是没有相应的技术变革作保证,这个目的没达到。

二、试题具有开放性、多元性

所谓开放性的试题,就是试题的结构是开放的,即试题的材料、题干、答案三大部分,至少有一部分是开放的。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价值取向等作出自己的选择。所谓多元性的试题,就是试题的素材应有多元性,包括原始材料的多元性和观点的多元性。多元性试题一定是开放题。因为考生解答此类试题可以自主选择,所以,开放的多元性的试题,不仅能检测考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检测考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参见拙作《中学历史“开放课”简论》/《课程·教材·教法》10/2001)。

(例)19世纪50年代,正值清朝后期,鸦片战起,太平天国、捻军遍及全国。话说两个20岁左右的年轻书生,湖北武昌人士,祖业颇丰,但由于太平天国与清军在这里征战不休,家资遭到很大损失,于是决定携资离开。

兄长:我们北上,天子脚下总要安稳一些,可以一心一意读书做学问!

弟弟:我们去上海,那里开户通商,也许可以赚钱发财!

续写下列小故事:做哥哥的可能做出学问;做弟弟的可能发了财。

要求:至少写出一个小故事(若不续写上面哥弟的故事,请你以当时或哥或弟的身份写一个小故事)。

答题思路:对哥弟的人生可自由设计。做哥的可能成为顽固守旧的学者,可能成为严复式的学者,可能成为章太炎式的学者,可能成为王国维式的学者……

做弟的可能因成为买办而发财,可能因成为民族资本家而发财,可能因成为封建地主而发财……

(若续写的小故事中哥弟既未成为学者也未发财而一无所成,走上其他道路亦可)

此题只是给学生提供了背景材料,没有具体的求答指今,具体问题(写怎样的小故事)由学生自主续设,是一道“续问题干型”的开放试题,开放的是求答指令(拙文《历史开放题类型刍议》/《中学历史教学参考》9/2003)。这道试题曾在宜昌市二中两届高一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课堂中进行过测试,其结果两届学生的答案特点基本相同:有的故事写得极为简单,基本上是一个结论,有的故事写得较为复杂曲折,故事性较强。两届学生中都有写如下故事的:1)我要贩卖鸦片发财,因为贩卖鸦片利润大(有几个学生的“故事”就这么一句话)。2)我要贩卖鸦片发财,因为我当时被迫无奈,没有其他的选择。但我赚钱发财后良心发现,将钱捐出办了戒毒医院(故事写得较细腻曲折)。前者的“故事”简单,是结论式的,没有心理活动;后者则相反。主持这一研究性活动的老师还发现,写出这样同“思路”而不同性情故事的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之中也有一些区别,前者较敏捷,无所拘束,爱简单;后者更深刻,较厚道宽容。

从检测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看,此例并不典型,至少其材料就不是多元性的。但却因此说明,开放的多元性的试题,的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检测考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至少能为我们对学生实施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提供方向性的参考。笔者孔见,关于此例中的两类学生,从专业方向看,前者可能更适合学工科,后者可能更适合学文科;从事业过程看,前者可能会一波三折,后者可能一帆风顺;从精神生活看,前者可能单调而幸福,后者可能丰富而痛苦……。若将他们的答案作为大学录取或专业录取的参考,可能会因此作出如下一些评价或建议:前者更适宜读技术层面的学校或专业,后者更适宜读理论层面的学校或专业;前者的价值观教育较之后者可能要耗费更大的精力;后者有可能成为管理型的人物……。有了这些“参考”,大学的“德育”工作就会更有针对性、实效性,就会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三、试题的技术变革

在无利害关系和压力的情况下,人的心理活动才可能全面而真实地展现。基于此,现行的高考试卷须从如下技术方面变革:与现实社会和学生生活紧密相联的开放的、多元的,用于专门检测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试题,与高考分数脱钩,即此题不赋分。具体方案如下:

1、在现行“3+X”各科目的考试试卷中,另加一道类似于上述所例之题。此题每个考生必须作答,否则高考录取“一票否决”。对该题给出相应的作答时间;

2、国家考试中心统一安排,各高考科目分别编拟出不同的此类试题,以侧重检测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同方面;

3、此题虽不赋分,考生作答后也不计分,但考生的答案却是大学及其专业录取的重要参考;

4、考生答案所反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性质、特性如何,其评价权在高校。高校要为此组织专门的专家评估小组。

通过上述三个方面的设计和变革,笔者认为,能在保证现行高考制度基本不变,现行命题方式基本不变的情况下,以最少的投入使我们的高考功能得到较大完善。

上述三个方面的关系如果比喻为一项建筑工程的话,那么,第一个问题是“基础”,第二个问题是“上层建筑”,第三个问题就是“签章验收”。

现行高考的选拔缺少“德”的功能,不是说赢得高考的学子们就没有良好的德性,这个道理应该是不言而喻的。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专题复习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