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科研>> 历史论文>>正文内容

加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国情教育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就是使学生知道中国的历史、现状和社会发展的趋向。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作为历史教师应该树立大教育观,把强化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放在突出的地位。

一、国情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 国情教育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与历史教学相互促进

国情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十分重要的紧迫任务,它通过中学各科教学活动相互配合、相互渗透,并且采取多种途径经常进行。历史课是向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特别是在《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教材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国情教育内容,经过挖掘、梳理和提炼,都可成为国情教育的素材。中学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是由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它无疑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组成部分。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和最新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本)中,都把加强国情教育作为课程目标之一。因此,发挥历史学科特有的优势,大力开展国情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国情,树立国情意识,就成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一项紧迫而长期的任务,承担国情教育的重要任务对于历史教学来说责无旁贷。

历史教学中进行国情教育,必然会进一步丰富思想教育的内容,扩大知识领域,增强分析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它不但不会成为教学的一种负担,反而对教学工作会起到促进作用,有利于历史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国情教育与历史教学相互促进,形成教学过程的良性循环,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我们应当为此而努力。

2、国情教育是学校思想教育的当务之急。

两极格局瓦解后,西方少数发达国家以所谓“政治民主化”和“人权”问题相要挟,对社会主义国家施加压力,采取多种途径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渗透,以搅乱思想,促使它们向资本主义“和平演变”,达到迫使它们放弃社会主义的目的。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随之进一步传播,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等多种途径接触到西方制度和文化。我国的改革也进入关键阶段,在社会发展的同时,诸如工人下岗、贫富分化等社会问题凸现。

在这种形势下,学生由于社会阅历较少,尤其是缺乏基本的国情意识,不善于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观察各种社会问题,难以明辨是非,造成一定程度的思想混乱。有的学生不恰当地把资产阶级民主同社会主义民主作简单类比,把一切不符合资产阶级民主的东西称之为不民主。他们不懂得,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不能不与国家性质和国家发展的历史形式相联系。有的学生把历史上长期造成的我国经济贫困落后的状况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高收入、高消费作简单类比,看不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的学生把我国企业改革中的工人下岗和西方国家的工人失业等同起来,认识不到两者的本质区别。甚至有的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前途失去信心,感到迷惘和困惑,产生心理躁动和不安。曾有一位高三的学生在跟我探讨历史问题时谈到,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民主的国家,因为在美国私人都可以拥有枪支。这让我感到震惊。由此可见,加强国情教育是国内外形势发展的需要,是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是培养爱国人才的战略措施。2004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要求加强国情教育是必要和及时的。

3、国情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教育。

当前国际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决定综合国力的根本因素是民族素质,这又主要取决于教育,而加强国情教育,培养和增强国情意识是其重要一环。1994年中共中央发布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和2001年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都把加强国情教育作为重要内容。

“知我中华,才能爱我中华。国情意识是爱国主义的思想认识基础,国情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国情教育的核心是爱国主义。历史教学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国情意识,即观察和处理各种社会问题,必须立足本国的国情,一切从国情出发。国情意识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它是公民对国情的一种自觉的、积极的认识和反映。国情教育就是使国情意识成为全社会的一种共识,成为每一个合格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的思想政治素质。人们国情意识的增强也是爱国意识增强的表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巨大成就。同时,面对新的形势,教育在体制、结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等诸多方面相对滞后。,“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提高国民素质的迫切需要。国情意识的缺乏、爱国意识的淡薄既危害学生,又危害社会、国家和民族。因此,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解放思想,深化教育改革,把基础教育逐步由应试模式转变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上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特别加强国民素质的基础教育——国情教育,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4、国情教育是个性发展的驱动力。

国情教育是国民素质的基础教育,素质教育实质是一种个性发展教育,它以个性发展为终极目标。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向全体学生提出了素质教育的共性要求——全面发展,但这种要求落实在不同学生身上便被个性化了,表现出发展状态与发展水平的差异,体现出个性的独立性、独特性和创造性。素质教育的真谛,不是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统一规格的“标准件”,而是造就充满活力的、具有鲜明个性的一代新人。作为素质教育的基础——国情教育寓历史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一方面进行国情知识的教学,另一方面加强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理想前途的教育,促进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形成积极情感,进而启迪学生意识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应该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有能为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作出贡献的精神,有不断追求新知识、勇于创新精神的个性型、开拓型人才。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发现不少学生开始理性地去观察、思考一些社会问题,如民主问题、人权问题、民族问题、工人下岗问题、少数人的富裕问题等等,虽然还不够成熟,但逐步有了正确的认识,而且有些看法还有自己的独特性,这足以说明国情教育是个性发展的驱动力。

二、国情教育的主要内容

历史教学中的国情教育应当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实际,使学生学有所获。当前,国情教育应以下列内容为重点:

1、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灿烂的文明与优秀传统。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下五千年,人才辈出,群星璀灿,在创造物质财富对人类文明做出卓越贡献的同时,还创造了不朽的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不仅包括了哲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成就,孕育了无数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教育家、军事家,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史迹、经典著作,而且蕴含着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优良道德,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刻苦耐劳、聪明进取、勇于创新。中华民族培植的优秀文明和传统,从古至今,一脉相承,它与我们正在建设着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分不开,割不断的。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体验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及其对整个人类的卓越贡献,同时感受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确立学生对祖国的自尊、自信、自强的进取心,进而认识到要积极地从古代文明和传统中汲取营养,同时借鉴世界上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不断前进,创造出更加辉煌灿烂的当代社会主义文明,以崭新的面貌重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要在历史教学中进行这方面的国情教育。

2、中国***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中流砥柱。鸦片战争以来,先进知识分子和爱国人士不屈不挠,再接再励,提出了不少济世图存的主张,从林则徐到洪秀全,从康有为再到孙中山,为之进行了英勇的斗争,但都没有成功。自从有了中国***,中国革命的面貌才焕然一新。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制定了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实现新民主主义,然后转入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中国革命纲领。从第一次国共合作、北伐战争到土地革命,从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中国***人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运用坚强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和英雄的人民军队这三大法宝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没有***,就没有新中国,所有在红旗下长大的人们都听过这句话,唱过这首歌,然而,不是所有人都真正理解了这句话的深刻内涵,尤其是现在的学生。没有***,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近百年革命斗争的经验总结,它是千万志士仁人经历了无数次曲折磨难,用鲜血和生命探索得来的颠扑不破的伟大真理。过去搞革命是依靠了党的领导,现在搞建设同样也离不开党的领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只能由中国***领导,这是中国的国情所决定的,西方的多党制领导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我们要在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了解中国***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教育,从而使学生自觉继承革命传统,热爱党,在党的领导下,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3、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而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痛苦摸索,从多次失败中找到的。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告别了屈辱与被压迫的历史,实现了国家的空前统一和民族独立。中华民族在国际事务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历史与现实都说明:社会主义不但能够救中国,而且能够发展中国。只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才有光明的前途。离开社会主义,就不可能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也不可能迅速发展生产力,中国就会沦为资本主义的附庸国。这同样是中国的基本国情。谁违背它,谁就违背了中国人民的共同意愿。

4、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把中国这艘几乎撂浅的航船引向了辽阔的海洋。十几年来,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

开放,我国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历史大转折和事业大发展。我国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变成了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大为增强,建立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农村经济全面振兴,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教育、科学文化等各项事业也得到很大发展,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实践证明: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加深对改革开放的认识,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但是我们还要使学生了解,我国是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虽然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我们的生产仍然落后。经济不发达,我国当前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这个国情,教育学生深刻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改革事业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培养学生对祖国发展前途的使命感,以及报效祖国、振兴中华、实现四化做贡献的责任感。
5
、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我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尽管各族统治者之间存在过战争,但民族间的友好往来、各民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始终是历史的主旋律。统一是大趋势,是长期的,搞分裂不得人心,是注定要失败的。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各民族人民都为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做出过不懈努力和历史贡献。9799年香港、澳门的回归洗刷了民族百年耻辱,是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重大事件,

为最终实现中国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港、澳回归之后,解决台湾问题,完成中国统一大业,将突出地摆在中国人民面前。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任何制造一中一台两个中国的图谋必将受到中国政府和全体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维护祖国统一,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促进个民族共同繁荣,是关系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这也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三、国情教育中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国情教育的重要性,形成国情教育的国情意识。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顺利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形势下,加强国情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对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历史教学中进行国情教育是形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决不是权宜之计。虽然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社会上还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力不重视德育的不和谐现象,但是作为国情教育的主体实施者——教师必须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国情教育的重要性,自觉担当起这一历史重任。进行国情教育,是广大历史教师义不容辞光荣使命,要认真钻研《历史课程标准》,学习《中小学加强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及国情教育的总体纲要》、《中小学历史学科思想和政治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文件精神,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寓国情教育于历史教学活动之中,把国情教育落实到实处。

2、国情教育应培养世界意识。历史课堂教学中进行国情教育,不仅中国历史能够进行国情教育,世界历史同样也可以进行国情教育。因为中国历史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环境的作用,同时,中国历史的发展又对世界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学习世界历史可以促进和加深学生对本国国情的了解和认识,离开了世界历史的大背景,容易使学生的认识产生片面性,因而收不到教育的预期效果。教师应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它的确立与培养不会削落学生对祖国和本民族的强烈热爱和高度的责任感,相反它会把对祖国和民族的情感提升到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使之具有更为理性、更为宽阔的包容性。把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同培养世界意识对立起来的观点是狭隘的。

3、历史教学中进行国情教育要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师生平等交流,相互提高,避免灌输式的教育方法。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在心理体验、情感震撼、内心选择、精神升华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性。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亲自体验与感受的

权利,正视学生这种心理与情感体验的差异性,适时、适度地发挥教师的示范、熏陶、提示、升华与启示作用,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地感受人类历史文化中的精神力量,不断塑造具有崇高、独立、充满个性的新一代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师生并不是简单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交流与相互学习的关系。学生的善良、诚实、直率、简单不一定都是“不成熟”,成年人的复杂、委婉、持重、圆通也不定都是“高尚”的。教师要在善于启迪学生心灵的同时把自己也列入受教育者的行列,与学生相互沟通、理解、互取长短、互为镜鉴。师生间这种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的教学关系的确立是提高国情教育质量的关键性因素。不能把国情教育变成标语口号式的空洞的说教和武断的灌输,把教师的思想强加给学生。教育实践已经证明,那种以漠视学生独立思考权、选择权和个性权为主要特征的灌输式思想教育是不成功的。

4、要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国情教育。国情教育需要许多丰富、生动的材料,除历史教科书外,还须作适当补充,但这仍然不能满足教育的要求。国情教育既着眼于历史,更着眼于现实。因此除课堂教学之外,还必须组织必要的课外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把国情教育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开展课外活动的途径很多,如参观、调查、访问等。有时限于条件,不一定都采取走出去的办法,也可请人作报告,开展专题讲座,就国情教育中的某一问题进行专项辅导等方式进行。有条件的学校,要充分发挥电教设备的作用,如配合国情教育放映经过选择的历史资料片、专题片等。为国情教育而开展的课外活动,应纳入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教师应把它视为正常的教学程序,克服随意性和盲目性。我们应当抓住当前教育的有利时机,积极创造条件,结合课堂教学,尽可能多的向学生提供纵论古今、横贯中西的国情教育场景,把国情教育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作者:海宁一中 张利忠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测试|专题复习|高考模拟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