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高考园地>> 高考分析>>正文内容

高考时政热点命题思考与复习对策

高考政治试题虽然不是只考查时政热点问题,但时政热点问题在政治试题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也是学科特点的重要体现。因此,我们有必要在研究近年高考政治试题的基础上,力求明确2007年高考时政热点问题的特点,把握其命题方向,从而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高考时政热点题的主要特点以社会热点为背景

2006年高考的情况来看,文综卷政治试题和政治单科卷试题都不回避时政热点和社会生活现实,紧扣时代脉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强列体现国家意志,充满了时代气息。试题从发展变化着的时代大背景中选取材料,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选取典型案例,注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党和国家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的重大活动和作用,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综观2006年高考试题,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经济社会问题为素材 , 体现政治学科的社会功能 , 让考生对国家的内政外交有所了解 , 2006年高考政治试题的一大特色。首先 , 不仅考查了长期的热点问题 , 如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 环境保护的关系 , 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 还考查了全国各地炒得很热的热点问题 , 如取消农业税、歌手丛飞的事迹、《十一五规划纲要》、修改个人所得税等。其次 , 试题的选材还直接关注社会生活 , 如第 24 25 26 高考政治试题的这一特点 , 对今后备考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 考生应关注时事、 关心生活、抓住热点 , 梳理知识 , 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高考试题中我们可以看出,那些体现国家意志和被广泛关注的大事和热点,具有战略性的、事关人类社会未来的事件,是社会热点又与政治、历史、地理知识密切联系的时政热点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关注对象。特别要提醒考生的是,不能只关注一个学年内与教材知识结合紧密的热点,那些长效的、事关人类生存环境和国计民生的、有重大影响的持续性热点尤其值得我们关注。

附:热点专题选题

六中全会十大关键:四位一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第一线平台、公平正义、家庭财产普遍增加、党内和谐、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共同建设共同享有

2007年高考热点专题

专题1:坚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专题2: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专题3:坚持以人为本,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专题4: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专题5: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专题6: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专题7:坚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专题8:坚持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形成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保障。

专题9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专题10: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专题11:加强党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建设。

专题12:坚持依法治国,加快法治社会建设。

专题13:走和平发展道路,努力建设和谐世界。

二、2007年时政热点备考要求

1.明确热点,把握本质

在复习中,同学们要关注党和国家以及人民群众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着力解决和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从党和国家的重要会议、文件、主要领导人讲话、人民日报、教学杂志的热点专题中都有反映。通过对以上渠道信息的分析和把握,注意2007高考政治复习的相关热点(参见下页表格)应围绕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人大政协会议思考。特别说明:明确热点并不是为了猜题押宝,也不是要去死记硬背大量的热点材料,而是要学会灵活掌握。从近年的高考试题来看,高考所提供的热点材料可能是大家平时复习考试中遇到过的,但具体情境的创设、材料的组织方式、设问的方式、参考答案的组织方式是我们不可能猜到的。如果仅仅拿平时练习过的题目和答案去机械地套高考题,不对题目本身作具体分析,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明确时政热点,一方面对热点问题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材料要有一个基本的感知和把握,避免陌生感。更重要的是,要认识到热点问题的本质,从整体上把握热点,搞清楚各个热点的内在关系。如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贯穿各项工作的主线,各个热点专题也都贯穿着这一主线;

和谐社会的四个着力点是扩大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分配关系、发展社会事业。有些同学经常觉得高考考查的热点与平时复习准备的大量热点之间不相符合,很多热点都没有考到,这主要是因为没有对热点之间的关系进行很好的把握。其实在高考中,很多题目往往同时是几个热点的载体,如对三农问题的考查何尝不是体现了和谐社会,又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呢?这样来理解热点问题,同学们在复习中才能避免为了热点而复习热点的现象。

2.夯实基础,构建体系

如今,高考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同学们在热点问题的复习中要认真学习课本知识,夯实基础,方能在高考中以不变应万变,因为再新颖的题目也需要靠掌握基础知识来解决。

在热点问题的复习中,对基础知识的链接复习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对相关的基础知识、主干知识(包括概念、原理和观点)的内涵要清楚,要掌握相关知识的来龙去脉,明确知识的适用范围、适用条件。对重点知识的理解一定要准确,切忌似是而非。二是要解决好知识的系统性问题,依据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树立学科整体观念。知识只有形成网络才能被高效地存储和提取。三是要抓好重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以问题为中心理顺知识体系。同学们要把握好知识的内在联系,学会多角度地运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在运用中掌握知识。同时同学们要训练自己对高考所考基础、主干知识有整体、综合的把握能力,并能根据热点情景,迁移、重组这些基础知识,把握好学科知识的体系和学科精神。

3.提高审题答题能力

实践证明,思维能力对同学们来说是很重要的,许多同学在学习时基本知识的背诵和记忆积累很丰富,却难以在面对问题时准确把握知识,在答题时或答非所问,或难以做到完整、有层次,这大多是由于思维能力不强、思维水平不高造成的。在目前的高考制度下,考生的能力主要是通过笔头表达体现的,考生的各种能力最终都集中体现在审题和答题能力上。因此,同学们要加强自身审题和答题能力的培养,通过典型题目反复训练对试题的分析、理解、构思、作答能力,从而使自身的潜在能力能够得到顺畅的外现。

三、

3:坚持以人为本,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热点背景】

20061257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把“坚持以人为本,不断促进社会和谐”作为2007年经济工作的八项主要任务之一。

【专题分析】

1.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2.构建和谐社会的总要求

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的六条原则

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2)必须坚持科学发展。(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4)必须坚持民主法治。(5)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6)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4.不断促进社会和谐的具体做法

1)切实做好扩大就业和收入分配工作,高度重视零就业家庭的就业,加强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指导和服务。

2)完善工资协商和调解机制,有效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3)要适当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比例,以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4)完善政策,稳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5)加强税收征管,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管。

6)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积极扩大城镇社会保险覆盖面,尽快使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覆盖到各种所有制企业。进一步完善城市低保制度。加强社保资金的监督管理。

7)加快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第一,要积极促进教育公平。第二,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第三,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

8)坚决打击各类犯罪活动,切实做好维护社会稳定的各项工作。完善安全生产体制机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创新题例】

材料一: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理论的发展过程

时间(会议)

主要内容

20049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

20052

胡锦涛在中央党校讲话

全面阐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和主要任务

20063

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

部署了今后5年建设和谐社会的主要工作

20061011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

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0061257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把“坚持以人为本,不断促进社会和谐”作为2007年的重要任务之一

材料二: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决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1)材料一呈现的我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和探索过程,体现了认识论的什么道理?

2)结合材料二,运用市场经济有关知识,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的认识。

3)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党和国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答案:

1)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我们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②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不断扩展、向前推移。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不断深化、不断发展的产物。随着实践的发展,我们将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更深入、更科学、更完整的认识。③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我们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对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④理论与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现阶段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是分阶段、有层次的,因此,要坚持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①市场经济具有法制性的特征。健全的法制是协调和处理矛盾、体现公正平等的依据和准则。有利于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②公平是市场交易的重要原则,只有坚持公平,才能维护消费者的利益和生命财产安全。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因此,要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协调人们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更加注重社会公平。④诚信是现代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精神。坚持诚实信用,有利于建立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的配置主要是依靠市场的调节作用实现的。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说到底就是处理好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合理科学配置、保护和利用各种资源。

3)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政治领导,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

②全国人大制定“十一五”规划纲要,部署今后5年建设和谐社会的主要工作。体现了我国履行国家的政治职能、经济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反映了我国在党领导下,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把法治与德治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专题复习|文综政治
思想者园地拥有资源150000余条,下载突破4500万人次,长期免费!【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