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科研>> 地理论文>>正文内容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时教学目标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一般教学理论都认为任何一堂课,教学设计的理论模式包含四个基本因素:分析教学对象、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策略、开展教学评价。教学目标的制定处于这一设计系统过程的基础,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教学目标设计和实现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人们只有认识教学目标重要性,科学地研究,纵横有致设计教学目标,才能比较理想实现教学目标。

当前,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由于教育理念落后,思想上不重视教学目标,对教学目标的作用地位认识不足,导致教学目标内容不全面,重知识轻能力等,不利于学生发展;教学目标陈述技术单一落后难于操作,客观上造成教学目标形同虚设。那么如何设计好课时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它的功能呢?

一、设计课时目标的依据

1.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和地理学科特点

课时教学目标是总目标的具体化,也是进一步细化。因此,课时目标设计首先都应以学科总目标为依据加以全面考虑、贯彻。这就要通过课程标准及教学内容分析设计课时教学目标,因为教学内容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不同教学内容知识不同,培养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就有所侧重。其次,据地理学科特点。技能目标应当围绕地理图像和地理环境观察、阅读收集资料、获取信息并加以整理分析,以及基本的地图使用方法和地理考察与调查方法。能力目标应当是围绕地理图像和地理环境的观察力、想象能力、以形象思维为重点的思维能力。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来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重视实践能力和团结协作与社会交往能力。

2.教学环境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其本质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一定的教学环境条件下,以教学内容为媒体有计划、有目的学习知识,认识体验世界的过程。教学关注教师、学生、内容和环境条件。环境包括软、硬环境。硬环境一般指教学媒体的设施和班级的设置等方面,而课堂教学理念、教师教学风格、班级学习氛围等是软环境的组成部分。

3.学生

教学目标的实现最终要通过学生来完成的。教学难点是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思维规律和特点决定的,通过从学生实际出发,对学生学习心理、思维障碍的表现与成因的分析,结合学情考虑学生在学习此内容时的心理特征及遇到的困难是什么?进而分析造成困难原因。另外学生的知识准备、思维特征、迁移能力以及学习态度和方式都值得分析。

二、新课程理念下设计课时教学目标的原则

1.全面性原则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至少有七种智能,即语言、音乐、数理逻辑、空间、身体运动、人际交往、自我认识七种智能,1996年加德纳在此基础上又加了自然观察智能。当前教育目标多注重语言和逻辑数理等的学业智能或只是注重与这些智能相关密切的知识或技能的传授,而其它的能力却常被忽略,从而造成教学目标的狭窄。当今社会是多元化和信息化社会,它要求每个人多项智能全面发展及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展示。为此,我们要深入挖掘地理学科培养学生多元智能的内容,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以多元智力理论为指导以求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和全面性,真正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充分发展。新课标从教学目标涉及内容看,教学目标设立了三维目标更加全面,确立了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这是发展性教学目标核心内涵,体现了多元智力理论,与传统的教学目标截然不同。体现在课堂教学目标上,就是要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突出过程与方法的地位,几乎涵盖了所有智力培养,具有明显的全面性。

2.主体性原则

从表述对象看以学生为主体。新课标从关注学生的学习出发,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师生共同的追求,而不是教师操纵。新课标改变过去那种把教师当行为主体,从规范教师的教学角度出发的陈述方式,代之以从学生角度出发陈述学生学习的行为结果。行为主体的变化不是简单的叙写方式的表面形式的变化。它体现出教师的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的重大更新和提高;体现出地理教学过程由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的转变;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由理念到实践的真正实施落实的开始;体现出教师角色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由控制者变为帮助者,由主导者变为引导者的真正转变。

3.层次性原则

从目标之间的关系看,存在层次性。一方面“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是地理新课标基本理念之一,新课程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重视个体差异,每个学生的知识结构、理解能力、经验或经历存在差异。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目标设计据之制定高低层次不同的目标。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基本要求,是绝大多数学生应达标准。教学目标设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学习差异。教师不随意增加或降低课程难度,而应使教学目标具有层次性,这也是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要求。如“据资料和地图说出,美国的种族、民族、人口、宗教、语言等至少一个方面的概况,50%学生能归纳出美国人文地理特征”,这里“至少一个方面”和“50%学生”就是层次性的体现。另一方面,学生个体学习目标客观上存在不同层次不同目标,实现目标过程遵循从较低层次逐步达到较高层次。“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基础,“过程与方法”是关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终极目标。而“过程与方法”中的“初步学会……”“尝试从学习……对策”“运用适当……成果”等目标又属于不同层次,级别逐渐提高形成体系。

4.可测性原则

教学目标是全体学生在教学过程结束后应达到的基本标准,必须具有可测性。否则就不能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功能。新课标以行为目标来表述课程内容标准,我们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是课程标准,也采用行为目标表述方式,行为目标取向主张以人的行为方式来陈述目标,强调目标的精确化、标准化、具体化,所以称之为“行为目标”,避免含糊不清和不切实际的语言表述。其规范表述:①行为主体学生化。要把每项目标描述成学生行为而不是教师行为。②行为状况动词多样化。尽可能是可理解、可观察的。③行为条件情景化。描述行为发生通过的媒体、限定时间、提供信息。④行为标准表现程度具体化。如“至少选择三个中国案例。”

5.动态性原则

教学目标是通过综合考虑各因素在上课之前制定下来的。但课堂总是更鲜活、教师意料之外情景时有发生,在师生双边活动中,常常会出现偏离原来设计教学目标。是教学目标设计不合理,还是我们教学策略的问题?这使得我们对教学目标设计有更深思考,也使得我们想到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有一定弹性空间,不能过于死板。教学目标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动态生成,而不是全部在课前制定好的。也就是在实施教学目标的教学中,教师遇到特殊情况,以特殊情况为契机,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不是机械完成预定教学目标,而是教师把课时目标作些微调,使教学目标在动态中生成。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关注学生即时表现,加以适当影响、引导,既帮助学生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又保护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的自主精神。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地理教学的人文理念,使学生充分的发展。课时目标动态性原则真正有利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及创新精神,体现了新课程的发展性理念。

三、课时教学目标设计案例分析点评

1.“三圈环流”教学目标设计点评

传统教学目标陈述为“使学生掌握三圈环流的形成”。该目标把教师作为主体,学生为被动者,违背了主体性原则。使用抽象动词“掌握”,使目标无法观察测量,违背了可测性原则。据我们制定教学目标的原则和依据,采用行为目标方式叙述,把该目标设计成:给出三圈环流示意图,学生能说出图中三个环流名称,标出气流运动方向并说明其成因。这样,学生是行为主体;“三圈环流图”是行为条件;“能说出”“标出”“说明”是行为结果和状态,实际上落实了评价标准。

2.“大气运动”课时教学目标设计点评

《高中新教材优秀教案选》一书关于“大气运动”课时教学目标,按照传统设计,表述如下:

A.知识目标

(1)理解热力环流形成,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力”及其作用下的风向;

(2)掌握气旋、反气旋的运动方向;

(3)在等压线图上表示实际大气中的风向。

B.能力目标

(1)会画气旋、反气旋的示意图;

(2)会读简单的等压线图。

C.德育目标

(1)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生产活动的关系,明确人类应如何趋利避害;

(2)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从行为目标叙述技术角度看,该设计有一定缺陷。首先,学生主体地位不明确:A、B是学生,C是教师。其次,行为动词选用不当。A1、A2、B2所用“理解”“掌握”“会读”这些动词不能将学生活动外显,不利测量,难于把握,什么程度才是“理解”、“掌握”?怎么样才算“会读”?再者,行为条件情景化没有体现。即通过什么媒体或利用什么信息能作什么行为。很显然A1、A2、B2目标都没有体现,C1、C2更不用说,只有A3、B1做得较好。最后,从行为标准,也就是从表现程度具体化看A、B、C都没有体现。另外,从目标的系统性、层次性的原则看,把教学目标分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分别叙述似乎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而事实上不利于理解和实施。因为一个知识点它存在三维目标,它们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否则会引起误导和实施的困难。我认为应按知识点统一叙述──每一知识点从三个维度进行叙述。这样更利于体现教学目标的系统性、层次性。

该设计叙述技术单一,采用的是行为目标方式。事实上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些体验性目标不宜用行为目标而应以表现性目标形式叙述为好。目标C大而空,根本无法测量。如果用表现性目标形式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不足。

基于以上案例分析、结合前述理论,拟将该课时目标分“热力环流”“大气水平运动──风”“气旋和反气旋”三个知识点从三个维度利用行为目标方式结合表现性目标方式进行综合叙述,设计如下:

(1)在给出的同一水平面上的气温不同两点,能画它们之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并且能指图说出,高低空气压高低状况,气流的运动方向,能举2个实际例子说明热力环流形成及其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2)能画理想水平等压线分布图,标出三种情况下,各个力的方向及其风向。

(3)能画气旋、反气旋示意图,据图说出各个方向的风。同时能进行两者的归纳比较。在水平等压线分布图上能判定气旋、反气旋,标出任一点的风向。搜集、整理有关台风的图片视频文字资料,谈一谈对台风认识,进一步分组讨论抗灾防灾话题。

五、设计课时教学目标应注意的问题

制定课时目标的几个原则,是我们制定课时目标的总方向,所以不能用这些原则衡量评定每个目标。而只能作为指导我们制定的理论基础,那么具体制定还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1.必须考虑目标的全面性,但不可面面俱到

课时教学目标,应依据学科教学总目标,从三维目标体系加以考虑,但受教学内容制约,某一课时不可能涉及和解决学科教学目标全部任务,而只能在某方面有所侧重。如中学地理学科在能力培养上总目标涉及观察、理解、应用、实践、合作交往等能力,但如果每一课时把这些能力都作为教学目标就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实现。

2.避免以“地理八股”形式叙述课时目标

目前,中学教师在表述课时目标时,往往采用新课标表述总目标的方法。分为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分别加以叙述,这种方法叙述总目标是可以的。对于课时目标这样表述不妥当。因为对于一个具体知识点,它这三方面是相互联系统一整体不可分割。如果分开叙述,表面上是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实质上破坏了学科综合性、目标层次性特点,并且易引起误导──认为三种目标是可—一独立完成,这是不符合教学过程本质和学生认知特点,不利于目标的实施,应加以改进。

3.叙述方式灵活,不拘泥于“行为目标方式”

课时教学目标,可分成两类:①结果性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②体验性目标(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目标)。目前,课时教学目标陈述技术主要有:行为目标方式和表现性目标方式。行为目标有利于操作,但忽视目标的过程性、强调结果,描述过于简单机械无法体现内隐目标,适于叙述结果性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体验性目标不好通过行为目标来体现,因为体验性的目标的变化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短时教学活动是难以了解其变化。表现性目标重视内部感受性、自主性和主动性,强调学生的独特性和首创性,注重学生认知的灵活性和高级心理过程。它明确规定每个学生应参加的活动而不精确规定每个学生应从活动中习得什么。表现性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行为目标不足叙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较好。而“过程方法”目标最好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叙述。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论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