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科研>> 高政论文>>正文内容

经济常识教学中应讲清的几个道德问题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高一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经济常识教育和公民品德教育的必修课程,是一门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线的学科。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市场理论的传授,也要探讨市场运行中应遵守的道德规范,澄清是非,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坚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本文试就怎样在教学中讲清“利己与利他”“效率与公平”“竞争与协作”三个看似对立的道德规范,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倡导奉献精神是否与市场经济的求利性相悖——关于利己与利他的问题

利己与利他,这是一对看似十分矛盾的概念。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常感到十分困惑:市场经济讲求经济效益,尊重个人利益,但现在又在宣传奉献精神,这不矛盾吗?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市场经济是利益经济。人们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构成了其从事活动的基本动力。作为研究经济生活中人们之间关系的经济学,最初就把全部经济理论建立在“人都是利己主义者”这一假定上,即每个人都关心自己的利益,并力图使自己利益最大化。应当说,市场经济对这种利己心的肯定和强化,并不是什么坏事,把“自利”引入经济理论,并把它看成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人类冲破封建专制意识束缚的一次伟大的进步。如果没有人类对自身物质利益的认识和追求,就不会有今天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是,人们在市场交易过程中发现:如果“自利”是通过侵占他人利益或靠牺牲他人利益来实现的,必然会造成利益的对抗性,从而破坏市场秩序的稳定性,最后也会损害自己。比如,商品生产经营者,违反市场规则,利用某种不正当的手段,把质次价高的商品推销给消费者,通过损害消费者利益达到自己的私利,这就必然使市场失去信誉,人们不再选择此种商品来满足需求,商品生产经营者反而失去自己谋利的场所,最终损害了自己。2001年月饼市场的大震荡,南京“冠生园”品牌被砸,归根到底是商品生产经营者违背道德的经营失去了市场信誉所致,利己不成,损人有余。这就是市场经济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不断对人的利己行为的约束。

由此,人们进一步认识到“自利”并不等于“损人”,理性的“自利”行为应把遵守社会规范作为必要的约束条件,交易双方应该是互利的,或者说是“双赢”“共赢”的。自利与互利的结合,构成了市场经济的激励,正是在这一动力的作用下,市场经济才能蓬勃发展。因此现代经济理论认为:市场经济必须建立在承认和尊重他人利益的基础上。要想在市场经济的社会活动中获得自己应得的一份利益,就首先要承认和尊重他人利益,要想“自利”就得“利他”,在“利他”的过程中获得“自利”。这看似悖理的事情,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却是顺理成章的。承认和尊重他人利益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基础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没有这一条,现代市场经济就失去其存在的道德基础,就不能有序地运行。由此看来,提倡“利他”的奉献精神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求利性是不矛盾的。

二、提倡公平是否与市场经济倡导的效率相悖——关于效率与公平的问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中,效率和公平何为第一?两者能否兼顾?这是一个大家关心并引起争论的问题。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理解,效率是指资源的有效使用配置,它往往用劳动生产率高低和资金利润率高低来衡量。劳动生产率指的是一定劳动投入与产出之比,资金利润率则指的是一定的资金投入与纯收入之比。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总是追求高的效率,用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但自由市场本身并不能保证效率,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诺思所言,一个有效率的自由市场制度除了需要一个有效的产权和法律制度相配合之外,还需要在诚实、正直、合作、公平、正义方面有良好道德的人去操作这个市场,如果大家不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人人自私,以邻为壑,不是互相信任,而是互相欺骗,势必造成经济活动的无效率或低效率,提高产权的保护成本,从长远看不能保证利益的最大化。因此,效率问题本身蕴涵着这样的道德判断:有效率的生产应该是符合道德准则的市场行为,最合理地利用现存资源且最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才是最有效率的。

生产效率不同,收益就会有差距。由此有人认为倡导效率难有公平。

那么,有效率是否就无公平呢?

我们就来考证一下“公平”。目前对公平有两种不同理解。一种理解是,公平是指收入分配的公平,或者是指财产分配的公平;另一种理解是,公平是指获取收入与积累财产机会的公平。前一种理解是从分配的结果来说的,后一种理解则从分配的过程,或者说从财富创造过程去思考问题。现在更多的人把机会的均等理解为公平,即每一个经济主体都可以以平等的地位公平地参与市场竞争。公平决非是财富收益上的平均主义。

如果我们按照上面的分析去理解效率与公平,那么效率与公平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统一起来。因为讲效率,就是要尊重每个经济主体自由参与市场竞争的权利,它承认收入多少与其在经济活动中的努力程度相一致。所以合理的利益差别是客观存在的,市场经济就是一个奖勤罚懒的制度,它的运行机制的巧妙就在于让每个经济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承认合理的利益差别,不仅没有违背公平原则,相反正是公平的体现,试想如果付出与收益不成比例,多干少干一个样,优不胜劣不汰,这才是最大的不公平。因此有效率本身并不排斥公平原则,只有每个商品生产经营者不断提高投入产出比,创造出丰富的产品和劳务的供给,才能为公平地分配收入或财富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效率低下,产品和劳务供给不足,无论怎样求公平,结果总是不理想的。

显然效率与公平的这种一致性,是建立在承认个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努力程度的基础上的。社会财富是被创造出来的,而不是通过分配得到增进的。只有艰苦创业、奋力拼搏,不断地更有效地创造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才能使整个社会财富增长。因此,对艰苦奋斗、奋力拼搏精神的鼓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应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中的新观念。

三、提倡通力协作的团队意识是否与市场经济中存在的竞争性相悖——关于竞争与协作的问题

市场经济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不仅在商品经济领域存在优胜劣汰,而且在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同样存在着竞争。竞争在这个社会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主要是因为: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要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多彩,要解决有限的资源与不断增长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就必须通过竞争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到社会最好的部门。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中的每一个生产经营单位或个人的地位和价值,要想得到社会的承认,就必须要在市场这个大舞台上展开竞争。竞争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市场杠杆,离开了竞争就不会有市场经济。

但是,现代市场竞争,又是需要相互合作的竞争。劳动分工的细密化,使这个社会的每一个人的生活需求大部分要依赖于别人、依赖于社会;任何一个企业发展也离不开其他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单枪匹马式的工作方式,难有作为。

现代市场经济的这种竞争与合作的互补关系,要求现代人必须学会与人合作。做一个善于与人合作的人,应该具备两个基本素质:一是诚实。只有以诚待人,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并使创造性的经济活动更富有效率。二是高度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在个人身上的体现,就是强烈的敬业意识,忠于职守,兢兢业业,对别人负责。而对别人负责实际上就是对自己负责。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每一个人都程度不同地把生命托付给了别人。早上乘车上班,司机的责任感如何,关系到每位乘客的安全;中午吃快餐,饭菜的卫生状况如何,关系到顾客的身体健康;更不用说一位医生面对需要他医治的病人,承担着多么大的责任。为了防止现代社会无数多的分工链条不致断裂,需要现代人具备诚实、敬业这样一些基本的道德素质。竞争不排斥协作,竞争不等同欺诈,诚实、敬业、责任感是维系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道德基础。每一个市场经济主体只有顾全大局,在协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协作,才能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创造稳定有序的市场环境。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论文|经济常识教学中应讲清的几个道德问题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