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高考园地>> 专题复习>>正文内容

专题总复习之十一: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点:

1. 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1)200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

(2)“三农问题”之所以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因为,进一步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坚持扩大内需、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2. 关于农业问题——要产业化、市场化

1)现代农业的含义: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技术装备和武装农业,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管理农业。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包括农业生产手段(条件)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和农业生产管理现代化。

2)我国农业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的经营形式,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发挥了承包土地对农户的社会保障功能,刺激了农业发展的活力。

但应当看到,我国农业的发展,无论在速度上、规模上、还是在效益上,在世界农业发展中的定位都还是比较落后的,这表现为:

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生产经营分散,规模小;农业技术投入不够,劳动生产率低;农产品大部分是粗放型经营,科技含量低;农产品商品率低,出口量小;基础设施落后; 农业人口多,且劳动力素质较差。

3)新阶段面临的任务:

①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把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作为核心。

一是优化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全面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二要优化农业的生产结构,大力发展高效的经济作物、畜牧业、水产业。

三是优化农业的布局,促进了主要农产品向主要产区集中。各地还特别注重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

四是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拓宽了农村的产业结构,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

②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村经济体制。

③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农村小康建设。

总之,我国农业现代化应在坚持土地家庭联产承包的前提下,改变现行传统的经营模式,适当规模经营,走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基础的运行机制市场化、发展途径多样化、经济形式多元化、经营内容专业化和特色化发展道路。

4)粮食生产问题

①粮食生产现状:目前粮食剩余是在整体消费水平不高,食物结构不合理、加工转化能力低的情况下出现的,粮食生产还不稳定。

②粮食生产的重要性: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保持对粮食生产的高度重视,不能因为眼下的暂时现象,做出错误的决策,造成不必要的大起大落。在耕地不断减少、人口不断增加和粮食需求不断增长这三个不可逆转的历史大趋势下,确保12亿多人口的粮食安全,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

③不断完善粮食收购保护价、粮食储备和风险基金制度,保证国家掌握粮源,确保粮食安全。发展粮食生产要立足发挥现有耕地的潜力,依靠科技,提高单产,不是单纯靠扩大种植面积,更不能盲目开荒;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市场取向的改革。

3.关于农民问题——要增加收入

1)当前农民收入的现状:

农民收入包括农民从农业得到的收入和从非农产业(农村二、三产业和进城务工)得到的收入。

当前农民收入的特点是:

第一、从2001年起,农民收入增长幅度止跌回升,但仍低于同期城镇居民增长。

第二、农民从农业得到的收入扭转了连续3年下降的局面。增收主要靠粮食价格回升。

第三、非农业收入仍是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

2)为什么要增加农民收入:

第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只有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稳定才能有坚实的基础。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我们必须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第二、是坚持扩大内需,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农村人口最多,市场潜力最大。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要求我们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消费在整个消费中的比重。

第三、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3)怎样增加农民收入:

第一、农民要增强市场意识和主体意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实际出发;要优化农产品结构,要调整农业内部结构,积极发展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做好粮食转化工作;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 推动农业的产业化经营;要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乡镇企业要加快体制创新和技术改造,提高竞争力;关键是要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实行科教兴农。

第二、各级政府要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要加强服务;要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要多予、少取、放活。

4.关于农村——要城镇化

1)什么是城镇化建设

城镇化建设就是农业人口非农化和农村生活方式城市化的过程。

2)为什么要走城镇化道路?

城镇化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事关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

第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第二、全面小康的根本压力在“三农”。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城镇化。

第三、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全面实现小康。

第四、有利于大规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缓解就业压力

第五、是扩大内需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

第六、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

3)如何走城镇化道路?

第一、要消除不利于城镇化的体制和政策障碍,推进城镇户籍制度改革

第二、解脱农民。加强农村土地流转,解脱农民的土地禁锢,后备广大市民。

第三、加快城镇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改革,为农民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

第四、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投入,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小城镇开发。

第五、把发展小城镇与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专业市场和社会化服务建设结合起来,提高小城镇的吸引力和就业容量。

总之,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处在新的发展阶段。农产品供给初步实现了供求总量基本平衡,年年有余。同时,也面对加入世贸组织和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挑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重抓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①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继续深化农村改革。②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培育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③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④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析:

“三农问题”近年来一直是高考的必考问题。它当前主要集中于农业结构调整,适应WTO后国际竞争的形势和农村城镇化的问题。2004年备考的重要着眼点还是应该集中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因为,它不仅是我国目前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发展方向,也是广大农民增加收入的根本途径。农产品问题可结合振兴东北战略和2003年粮油产品涨价问题。农民的社会保障则与十六届三中全会有关问题有关。

涉及的学科主干知识:(1)经济常识:农业的地位、作用;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意义;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相结合社会主义的本质;高产、高效、优质农业。(2)哲学常识: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矛盾又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重要矛盾。(3)政治常识:国体与国家职能的关系;国家职能;党的性质。

例 :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改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环境,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逐步加强引导和管理,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回答1-3题。

1、消除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一切不合理限制和歧视政策,建立城乡统一开放和公平竞争的劳动力市场 ,这是 ( D )

①产业结构调整和扩大就业的需要 ②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需要③实现公民合法权益的需要④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党中央提出要清理各种歧视农民工务工的法律和法规,把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和提高他们的收入,从政策上加以落实。这体现了 A

A.我党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B.国家机关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C.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D.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不可分割的

3.国家出台了《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决定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这有利于 C

①保障劳动者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②保障劳动者享有社会福利的权利③提高劳动者的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 ④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价格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②④ 

4.粮食涨价背后是供求关系的转变,从1999年开始我国粮食产量逐年减少,到2001年累计减产5965万吨;去年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粮食大幅减产,今年欧洲粮食也严重减产。据此分析,粮食的价格 ( D )

A.由供求关系决定,并反映供求关系 B.由价值决定,并反映价值

C.由买卖双方讨价还价决定 D.受供求影响且在市场中形成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据此回答5-6题。

5.之所以“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是因为 C

A.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B.大批良田成为弃荒地

C.耕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D.要防止农民既失地又失业

6.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原因在于 C

A.解决吃饭问题是头等大事 B.粮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C.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比较低 D.我国农产品供给始终偏紧

. 材料一 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从我国的未来发展看,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我们必须从这样的高度认识问题,更加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自觉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作重点放在农村。

材料二 龙港镇,20世纪80年代还是一个只有6000多人的小乡。改革开放以来,该乡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思想,大力调整农村结构,根据“北高南低、北旱南涝”的地理特征,确立了“南渔北牧”的发展思路,2002年仅水产一项农民收入人均就增收550元。同时引领农民向企业进军,许多农民纷纷办厂,农村的劳动力相对集中,便形成了城镇。如今的龙港已发展成为总面积达80平方公里的新城。2002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2亿元,财政收入30亿元,人均收入7600元。

1)为什么要“更加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自觉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作重点放在农村”?

2)运用哲学知识说明龙港人是如何发展农村经济的?

3)结合材料二分析当前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意义和应注意的问题。

案:

1.(1)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是稳定民心、安天下的战略产业。

进一步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是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各项战略部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是贯彻三个代表的必然要求。

2)从实际出发。龙港人从本地地理特征出发,发展水产业和养殖业,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做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解放思想,注重创新。龙港人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传统思想,解放思想,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城镇化建设。

坚持联系的观点。龙港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将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结构调整联系起来,走出一条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路子。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专题复习
思想者园地拥有资源150000余条,下载突破4500万人次,长期免费!【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