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高考园地>> 专题复习>>正文内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98710月,党的十三大正式将实现小康列为“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二步目标。

199012月,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指出,“所谓小康水平,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

2000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2)生活水平的衡量标准

国民生活水平状况的衡量,主要有两种参照标准:—是消费结构,即以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在整个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恩格尔系数)为标准;二是人均GDP。

按照恩格尔系数标准,居民的食物性支出高于60%,就属于贫困;在60%——50%之间属于温饱,50%——40%就是小康,30%以下就是富裕。

以人均GDP为标准,400美元以下属于贫困;400-800美元属于温饱,800-1000美元属于小康;4000美元左右才算得上富裕。

2000年底,我国GDP超过9000亿美元,即人均GDP超过800美元,人民生活总体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3)如何理解现在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低水平是指,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不全面是指目前的小康基本上还处于生存性消费(偏重于物质消费),而发展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还有待于提高;发展很不平衡是指,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差距不小。

二、考点分析

(一)经济常识

1.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2.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使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这一切都离不开宏观调控。

3.加快实现工业化

实现工业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二十年的主要任务。

4.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相统一的消费观

总体上的小康是一个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追求的是物质、政治、精神和生态文明的共同发展。单就消费而言,人们可以把更多的金钱花费到精神消费和享受消费上来。

(二)哲学常识

1.一切从实际出发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进程和社会发展阶段性变化的实际情况提出的,反映了现阶段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2.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对于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必须从战略上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3.整体和部分的联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整体目标。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也体现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的原理。

4.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专题复习
思想者园地拥有资源150000余条,下载突破4500万人次,长期免费!【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