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高考园地>> 专题复习>>正文内容

社会热点专题六、依法修宪与政治文明

一、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
《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
1.2003年10月11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全会高度评价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十四大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的重大进展。同时又强调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必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会既肯定了现行宪法是一部符合我国国情的好宪法,在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又提出了将对现行宪法部分内容进行修改的必要性。
⑴从哲学常识角度,阐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将对现行宪法部分内容进行修改的道理。
⑵从政治常识角度,谈谈对我国现行宪法部分内容进行修改的必要性。
(1)①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完善体制和修改宪法是为了使主观与客观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按客观规律办事,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②体现了事物是联系的、发展的观点。修改宪法体现了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③实践决定认识。人们的认识是变化发展的,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认识、扩展认识和把认识向前推移。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实践的发展和需要,现行宪法必须进行修改。④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宪法的修改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2)①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的作用。②体现党对国家政治生活进行政治领导。③体现了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只有通过宪法才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升为国家意志,并保证其贯彻实施。④体现了我党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体现了我们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中的权威。将更能促进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保障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
2.材料一: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03年10月11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并决定提交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
材料二:全会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法制基础。实践证明,现行宪法是一部符合我国国情的好宪法,在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保障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应该保持稳定。
材料三:依照法定程序,把十六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写入宪法,有利于宪法更好地发挥根本法的作用。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共产党通过法定程序,提出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主要依据是什么?这表明了什么现象。
(2)《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为什么要提交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3)简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间的关系。

(1)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通过法定程序提出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是对国家进行政治领导的体现。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建议》只有经过全国人大审议、通过这一法定程序,党的意志才能上升为国家意志。
(3)①工人阶级的领导是我国国家性质的首要标志,工人阶级对国家政权的领导是通过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现的。共产党的领导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决定因素,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才能保证共产党的执政地位。②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主张必须经过法定程序,提请全国人大审议通过,才能上升为国家意志,从而实现党对国家的政治领导。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是一致的。③ 人民民主专政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关系是国体与政体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人民民主专政决定了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③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专政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要求。坚持党的领导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保证
  3.修改宪法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修改宪法的建议,第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依照法定程序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增加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内容;完善对私有财产的规定;明确规定了国家保护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增加尊重和保护人权的规定。
  (1)上述材料怎样体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1)中共中央提出修宪建议,通过全国人大作出决定,体现了党对国家政治生活的领导。)修宪内容是人民利益和意志的体现,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维护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全国人大严格按照立法程序修改宪法,确保各项事业有法可依。宪法的修订,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二、宪法修改的主要内容
1、 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写入宪法,确立了其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
政治意义。参见《2004年高考社会热点与模拟测试》P56第17题。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宪法,实现了宪法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确定了“三个代表”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决定着我国发展的方向、前途和命运。为全国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团结奋斗提供了共同的思想基础。是对新世纪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法律保证。反映了我国人民的共同意愿,体现着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是全国人民团结前进的强大动力。
哲学意义。(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的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宪法,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意愿,体现了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是全党全国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推动作用。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促进作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宪法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加快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大推动作用。
(3)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而奋斗的根本指针。
(4)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要注意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通过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又能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宪法,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有利于全国人民自觉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5)科学的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最根本、最高的价值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宪法,对正确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选择人生价值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2、“保护私有财产” 有什么重大经济、政治意义?
第一、鼓励了个人创业。提高了民间资本投资的信心,进一步激发他们创造财富的积极性;必将有力地促进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目标的实现。
第二、防止了国家资金的大量外流,维护了社会稳定。
第三、维护了社会公正。使合法的私有财产有了法律保障。同时,改变了私权和公权的不平等状况,使公私权之间的交易规则趋于平等。这就会促进市场要素的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促进市场机制和市场经济原则的建立,从而创造出人人可以通过公平竞争取得合法的私人财产的良好环境。
第四、表明我国正按照文明政治、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构筑文明政治、市场经济的运行基础,有助于树立好的国际形象。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进步。
3、尊重和保障人权入宪
现实意义
第一,人权入宪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人权事业的发展。
第二,人权入宪为公民享有基本权利提供了强有力的宪法保障。为党、政府和全国人民进一步贯彻落实尊重和保障人权这一重大方针提供了强有力的宪法保障。有利于依法治国。
是党和国家一贯方针在宪法上的明确化。
第三,人权入宪完善了中国人权的宪法保障,体现了国家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有利于调动人民的积极性,推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第四,人权入宪反映了时代进步潮流和国际人权发展的主流,有利于我们在国际人权事业中进行交流和合作。
例1.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2003年12月27日全票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草案)》,决定提请2004年3月5日召开的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本次修宪的亮点之一是:“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1)请说明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提请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的政治学根据。
(2)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提请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是一种价值选择,请说明这一选择的哲学依据。
(3)你认为我国应该从哪些方面尊重和保护公民的权利?(8分)
.(l)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主人,国家机构实行对人民负责和依法治国原则原则,国家必须正确行使职能,制定法律法规确认和保障公民权利。②维护人民民主权利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建设政治文明,充分尊重和保护公民的权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③只有保护公民的权利,才能调动全体社会成员的积极性,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这是一种正确的价值取向,是我国人权事业发展的要求,它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正确的价值观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3)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②加强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国,保护公民各项权利,制裁侵犯公民权利的行为。③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完善我国基本政治制度,加强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提高公民的民主意识。(2分)④国家机关转变工作职能和工作作风,严格依法办事。
4.增加了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内容,明确了全面推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是我国的重要任务。
*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
(2)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内在属性;没有政治文明就没有社会主义,也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3)我国政治文明的程度还不高,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在某些方面还未得到充分实现,有待进一步完善。
(4)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是民主发展的积极成果。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政治动力和政治保障;而且会影响以至决定它们的发展方向和进程;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1)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3)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
(4)建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具体要求是:第一,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第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第三,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第四,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第五,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第六,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第七,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第八,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第九,维护社会稳定。
*三个文明的关系
社会主义应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物质文明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决定力量,精神文明是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政治文明是社会发展的制度保障和重要条件。
5、 进一步明确了国家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宪法第十一条第二款将“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修改为:“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
参见《2004年高考政治社会热点与模拟测试》P47
6、 完善了土地征用制度,理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因征收、征用而发生的各种财产关系。参见专题一
7、 增加了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规定。参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参见《2004年高考政治社会热点与模拟测试》P47
三、以法治国
1.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其意义是:第一,依法治国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第二,依法治国是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第三,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文化健康发展的法律保证;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由于我国目前法律体系还不健全,还存在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干部群众中也存在法律意识不强现象。为此,必须进一步落实依法治国方略。
2.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方针目标。
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到二0一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推进依法行政,维护司法公正,提高执法水平,确保法律的严格实施。维护法制的统一和尊严,防止和克服地方和部门的保护主义。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尤其要增强公职人员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党员和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成为遵守宪法和法律的模范。
3.理论分析
经济角度分析
(1)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法制性的特征,这要求立法机关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要求行政机关依法行政。这一切都是依法治国的体现。同时实行依法治国,使经济活动参与者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规范,又能够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国家的宏观调控。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弊端。因此,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国家运用法律手段调节国民经济体现了依法治国的要求。
(3)开展正当竞争。实施依法治国方略要求经营者开展正当竞争,反对用躲避法律或直接违法的手段进行不正当竞争。
哲学角度分析
(1)一切从实际出发。依法治国原则是党和国家根据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现状提出来的,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依照法律程序,把十六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写入宪法,这都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
(2)物是普遍联系的。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人类文明。
(3)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矛盾即对立统一。依法治国与依德治国是相辅相成的。
(4)事物是发展的。依法治国德提出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方略的发展,体现了社会的进步。
(5)认识在实践基础上要扩展、深化、前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这是我国第五次修改宪法,表明我国的宪法作为一种社会意识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完善和发展。这也体现了理论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6)实践和认识的辨证关系。依法治国方略是在党和国家总结治国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属于科学理论,对于我国的治国实践有指导作用。
(7)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修改宪法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要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这体现了走群众路线的要求。
政治角度分析
(1)民主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在要求和本质属性。
民主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在要求和本质属性。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而我国现阶段的民主程度比较低,必须进一步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2)国家职能。贯彻依法治国的具体措施,主要体现了国家行使经济职能和政治职能。
(3)党的领导。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十六大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政治领导,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均体现了党的政治领导。
(4)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修改宪法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多方面的意见,说明了社会主义民主是广泛的、真实的,同时也说明我们党和国家坚持民主集中制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修改宪法要严格依法办事,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坚持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在于保证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四、试题选编
1.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修改宪法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立足我国国情,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严格依法办事,做到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1)运用所学辩证唯物主义有关知识分析我国修改宪法的正确性。
(2)运用政治常识有关知识说明修改宪法为什么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严格依法办事。
[答案(1)①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的。我国的宪法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完善和发展。
②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宪法作为我国的根本大法,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故需要修改它、完善它。
(2)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修改宪法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多方面的意见,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体,说明社会主义民主是广泛的、真实的,同时也说明我们党和国家坚持民主集中制。
②修改宪法要严格依法办事,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坚持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在于保证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2.2003年9月29日,胡锦涛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高度重视并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长期实践的必然结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有人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你是如何认识的?
(1)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长期实践的必然结论。必须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要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3.2003年5月20日,河南省人大常委会通过媒体发布公告,公开征集2004—2008年五年地方立法规划项目。公告说:“为了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做好五年地方立法规划的编制工作,欢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以及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提出立法项目建议。立法项目建议尽可能明确法规名称、必要性、解决的问题、立法依据及内容等。”短短的公告引起强烈反响。叫好声一片。一位老人指出,开门立法好!开门立法才能制定出反映人民利益和意志的法律。一位法律工作者说,开门立法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体现。
根据所学政治常识有关知识回答:
(1)如何认识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实行开门立法这一现象?
(2)这个公告是如何体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
(1)①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有法可依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河南省人大常委会的通过媒体发布公告,公开征集2004—2008年五年地方立法规划项目,是探索民主立法的一次重要实践,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原则。
②这一现象反映了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开门立法,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立法,法律才能反映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使制定的法律从实际出发,切实解决现代化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需要规范的行为,为保护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③这一现象也体现了河南省人大常委会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努力做到使立法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为依据。
(2)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的统一。公告开门立法,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这也是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体现。
4.自从2002年10月居民身份证法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九届、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先后四次审议这部法律草案。2003年6月28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以绝对多数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国家主席胡锦涛签署主席令公布了这部法律,该法于2004年1月1日起施行。
问题:从政治常识角度分析《居民身份证法》的出台体现了哪些原理。
(1)体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家主席的职权。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居民身份证法》说明全国人大常委会具有立法权。国家主席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主席胡锦涛签署主席令公布《居民身份证法》是国家主席根据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定行使颁布法律权。
(2)体现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人民实际需要制定《居民身份证法》表明人民代表大会直接体现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是建立其它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
(3)体现了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和对人民负责原则。自从2002年10月居民身份证法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九届、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先后四次审议这部法律草案,直至最终通过,遵循了民主集中制和对人民负责原则。依法治国原则。依法治国原则,首先要有法可依。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居民身份证法》,为国家对人口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专题复习
思想者园地拥有资源150000余条,下载突破4500万人次,长期免费!【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