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德育>> 班级管理>> 班 主 任>>正文内容

浅谈班主任对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何谓“人格”?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个人的行为、心理特征的总和就是人格。人格人皆有之,但人格的高低、人格是否健全、是否独立对一个人素质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独立人格要求人必须自主、自立、自尊、自强、不依附于他人。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没有独立人格就没有责任感,就没有个性,就培养不出富有创造力的人才,没有人才就没有创新,没有创新,一个民族是很难得到生存和发展的。

但是长期以来,我们总是习惯于用群体性、共性取代个性,许多教师甚至大搞“听话教育”,学生无条件地服从教师,其人格的独立性往往被忽略,被冲磨成一颗颗无棱无角的“鹅卵石”,大同小异,缺乏个性,相对过剩的“标准件”对社会而言毫无价值。这样的教育思想这样的教学方式这样的现实状况显然与我们今天所实行的素质教育的目的是相违背的。

那么如何找准教育与创新的结合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把学生培养成敢于挑战、勇于创新的高素质适应于21世纪的人才?笔者认为,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在实施教育的时候首先就应该把学生看作是具有独立个性的人,重视发展学生的独立人格,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学校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就是广大的班主任,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班主任首要的就是必须更新教育思想,即改变传统教育思想中的教师观、学生观、人才观等等,这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也是时代对我们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下面笔者将就此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更新教师观,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淡化教师角色意识,强化学生自主精神。

1、班主任要彻底抛弃“师道尊严”的陈腐观念,建立起融洽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今天,“师道尊严”仍占很大的“市场”,长期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深受“教师拥有绝对权威地位”思想的禁锢,一些教师往往不能正确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在班集体中,教师喜欢听话、顺从的学生,如果班上有学生敢当面与教师顶嘴,揭发教师的短处,那肯定是“大逆不道”的,是要受到严厉的批评和压制的。在这样的“绝对权威”的面前,听话受表扬,不听话“遭殃”;怀疑的种子未待萌发而枯死,创新的火花未及闪耀而熄灭,久浸于这样的育人氛围中,学生学会的是“服从”和“看班主任眼色行事”,变成了一群“唯唯诺诺”的应声虫,形成的是怯懦、认知模糊、情感消极、行为懒散等人格缺陷。学生人格的独立性完全被忽视,学生的“独立人格”又谈何得到尊重和发展呢?就如在前段时间报纸上登载的“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区小学教师程世俊强奸、猥亵多名小学生案”的报道,在这些案件里我们看到了受害者的“忍耐”和屈从。不难想象,在这些“禽兽老师”的眼里,女学生完全是“沉默的羔羊”,既没有能力自卫,也没有寻求保护的能力与勇气,只能听凭他们的摆布。而追问女童们如此软弱和无助的原因,很重要的一个就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一种畸形的师生关系,老师的地位至高无上,而学生却没有养成独立的人格,无论老师做什么、说什么,学生永远不能说“不”,正是这种人身与精神的双重依附关系,让老师拥有了对学生的特权,即便老师侵犯了学生的合法权益,学生也没有勇气反抗。

2、班主任要正确地、适当地行使身为教师所拥有的权力,淡化教师角色意识,学会放权,提供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

班主任是管理学生的直接负责人。班主任管理学生,是对学生的爱,是学生健康成长所必需的,不管则是班主任的渎职。但在实际工作中有的班主任却因为管得太严、太细、太死、管得不当而适得其反。我们清楚,作为教师没有起码的教师角色意识是不行的,那会使班级失去凝聚力,使学校失去正常的教学秩序,但教师的角色意识太强烈也有碍教育的效果。因为强烈的教师角色意识会使我们放大自己的能力和责任,误认为学生的一切都系于教师身上,片面地认为“只要我们是为了学生,只要我们呕心沥血地工作,那么一切就会如愿以偿”。殊不知,这样的结果往往却会是——“春蚕的丝吐尽了”、“蜡烛燃干了”,“花朵”却没有被培养起来。为什么呢?因为强烈的教师角色使教师包办了一切,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侵占”了他们的自由发展的空间,“掠夺”了他们的表现自我的舞台,从而使他们丧失了基本的判断、选择能力和敢于作为的进取心,伤害了学生的心灵和人格,学生体会不到师生之间的关怀、温暖,久之学生就会产生压抑、郁闷、虚伪甚至仇恨的心理,滋长了不满、逆反和对抗情绪等等。

所以要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在教育过程中首先就应该淡化传统教育下强烈的教师角色意识,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许多事情就是这样,老师替学生想得周全,学生就会想不周全,老师事事都管,学生就会习惯于被管而失去独立性。在大学校园中,我们不难看到这类现象: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进入大学后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存在着目标失落和目标模糊的问题;学习上自信心不足,缺乏批判意识和创新精神;生活中相对缺乏独立处事的能力,遇事往往依赖于外界帮助;情感上存在较大的依赖性,期待得到外界更多的保护和关注;在择业就业问题上倾向于依靠父母或家庭背景,自立自强意识不够等。这些都是独立人格特质缺乏的表现,也是传统教育的悲哀!如果不想我们的学生成为心理的残疾者,班主任就应以民主的方式来管理班级,着力营造一种和谐愉悦的班级氛围,巧妙激发学生积极表达自我的冲动,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互相激发,使每个人的个性都得到自由充分的发展;同时班主任也应尽量安排一些能充分显示学生智力、道德、意志力的活动,为每个学生提供充分表现自我的舞台。例如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组织班会活动、文体活动,独立处理班级中的一些具体活动及发生的一些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激发他们的表现欲、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理性思维、责任感和采纳他人意见、团结合作的民主意识等,强化他们的自主精神,培养他们的独立人格。

二、改变传统教育思想中的学生观,把学生看作是具有独立个性的人,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人格的独立性。

学生是具有独立个性的人。虽然许多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具有某些共同的特点,但绝不能因此而抹杀学生的个性。在诸多相似背后,他们身上存在着更多的差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有300名学生就会有300种不同的兴趣和爱好。”个性是创新能力的酵母和发动机,而个性的发展最终又离不开健全的人格。当前创新教育极力提倡重视学生的独立个性,就是要求每个教学工作者应从学生的个性出发来考虑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从而使学生能更自觉、更充分、更主动地全面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

从哲学上看,创新与个性是同义语,与共性是对应语;从教育学上看,教育人口的激增,不仅意味着学生数量的激增,而且意味着质量上的多样化,而这种多样化取决于个人的遗传因素和周围环境两个方面的差异。一位外国教育家指出的:“儿童每天来到学校,并不是以纯粹的学习而致力于学习的人的面貌出现的。他们是以形形色色的个性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每一个学生来到学校的时候,除了怀有获得知识的愿望外,还带来了他自己的情感世界。”然而,传统教育过于关注共性,过于强调统一,常常以统一的标准、统一的内容、统一的方法去磨平学生个性的棱角,使他们成为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千腔一调的“标准件”。尤其是那些聪明活泼、爱动脑动手的学生,更易为这种“统得过死”的教育体制所伤害,教育的共性严重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在这种氛围中成长的学生,不是越来越健康、活泼,而是越来越颓废、无生气、缺乏创造性。结果造成了一批墨守成规、人云亦云、死气沉沉的缺乏独立个性的小绵羊。

因此,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的教育应从学生的个性出发,并以“个性充分的自由的发展”为目的,承认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善于发现个性,研究个性,反对教育的整齐划一与陈旧僵化,反对压抑个性发展;有效地实施因材施教,发掘每个学生的特点、优点和闪光点,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没有个性的教育,就无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没有个性,也就没有创新。所以,走出标准件式的教育模式,走向多样化的个性教育就成为必然要求了。

三、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把学生看作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平等地善待每一个学生。

学生的差异状况表现为不同发展方向、不同发展水平、不同个性特长。不同发展方向的外显指标主要是对学科或活动的喜爱程度、专注状态,乃至对未来职业选择的倾向性;不同发展层次水平的外显指标主要是现有学业成绩、活动能力及活动水平等;不同个性特长的外显指标主要是学生个体表现出来的学科特长、体育特长、艺术特长、文学特长、科技发明特长、社会活动特长等。

鲜花和小草只是形态的区别,并不存在谁重谁轻的问题。没有平等,就没有主体性,就没有个性,所以作为班主任首先要正视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差异,确立班集体中任何人都是平等的观念,在这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能以学习成绩、家庭、性别、外貌等来区分学生,人人都是班级的主人,人人都充满希望,人人都有美好的前程;其次,在班级管理中要用人所长,力求班级的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分自己擅长的工作。我们应该用积极乐观的眼光和态度来欣赏和预见学生的天性,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造就的。可以肯定地讲,每一个学生都是一片有待开发或进一步开垦的土地。教育者应视之为教育的资源和财富,加以挖掘和利用,通过创新教育,把学生存在着的多种潜能变成现实。有人谈到创新,就会很快和那些天才联系起来,似乎与己无关,对一般学生更是望尘莫及的事。其实这是对创新的一种偏见。事实上,天才与平凡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绝大多数人先天的条件是相似的,有的人创造性得到了发挥,而有的人却受到抑制甚至扼杀。加拿大有个穷孩子琼尼,因为智商低,学校的功课总是跟不上,学校只好劝他退学。为了安慰他,学校请了一位心理学家和他谈了一次话。心理学家告诉他:工程师可能不识乐谱,医生不一定会绘画,你被劝退学了,但不等于没出息。这番话对他产生了巨大影响。后来,他长年给人家整建苗圃,修剪花草。20年后,他成为闻名全国、受人尊敬的风景园艺家。“没有不可教育的学生”,正确地判断每个学生的智力才能的不同特征及其发展的潜质,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这个例子就有力地证明了在创新面前,后进生和优秀生是平等的,创造潜能同样深厚,关键在于你怎样去开采挖掘。

总之,在教育改革的实践中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是教育价值的重要体现,是培养人才的前提。担负培养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责任的班主任,要瞄准未来人才的特点,始终把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作为自己工作的首要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中在教育实践中促使学生独立人格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才能“面向未来”。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论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