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德育>> 班级管理>> 后进转化>>正文内容

中学学困生的心理分析与对策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学困生是指学习成绩、智力差或思想品德差,或兼而有之的学困学生;其中85%以上是指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目前,学困生在任何一所学校都占有一定比例,这对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因此,研究和转化学困生心理品质是学校教育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中学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形成学困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因人而异。在一个学困生的身上,往往有几种原因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1.社会因素。社会是中学生成长的最大空间和最典型的环境,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传统、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宗教信仰。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尤其是社会上“一切向钱看”,所触发的不良观念的影响和社会信息中的消极因素如黄色书刊,录像等淫秽物品的影响,加上社会上其它的一些不正之风,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学校的教育效果,使得那些缺乏社会经验和识别能力的中学生误入歧途,心理失去平衡,产生心理障碍。
2.家庭因素。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一个人学习、生活成长的主要场所之一。中学生处于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期,处于依赖性与独立性,被动性和自觉性相互交替的时期。由于家庭环境的不同,特别是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态度不同,直接影响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如父母对子女的溺爱娇惯,使孩子从小未养成良好习惯,缺乏自制力和自立能力;父母对孩子的体罚和不尊重,造成他们与父母之间的对立情绪。使他们产生寂寞、自卑感,加之父母对子女的期望过高,造成他们的心理压力,从而造成一些学生的厌学恐学情绪;家庭出现的重大事故(父母离异、失去亲人、天灾人祸等)都会使学生意志消沉、产生挫折感,压抑和焦虑等不同的心理障碍。因此,家庭的环境,父母的教育态度、方式、价值观、人生观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
3.学校因素。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这已为人们公认,但并非所有的学校教育都对学生起积极作用。如教育方法的失误,对学生评价的不公,师爱的偏向等都人为地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影响。据研究在学困生心理障碍的形成中,师生关系冷淡和学生对考试的焦虑构成了学校因素的核心。一个在师生关系和集体中经常受到冷落、否定和排斥的人,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自卑心理和对立情绪。一个生活在追求升学率和考试成绩的学习环境中的学困生,心理必然会产生较多的认识障碍、情感障碍甚至问题行为。
4.个人因素。在学困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因素中,个人因素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这里面既有学生的心理因素也有性格因素。就生理因素而言,一部分学困生的心理障碍缘于先天的遗传因素,大部分则是因特定的年龄阶段而出现的异常心理特征。现在在校的中学生,年龄一般在12-l8岁之间,正由第二次快速生长期(11-17岁)向生长稳定期(18-25岁)发展。从生理发育上看,这正处于有青春发育的高峰,生理和心理发展都不平衡,情绪波动大、思想单纯、易被人诱惑;感情冲动,自我控制能力差,处理问题不计后果,从心理上看,这正是一个多梦的季节,“问题的年龄”;心理上诸多矛盾突出。而学困生难以对自身这种变化和现实有一种正确的认识,不能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情绪和理智等方面的心理矛盾,从而导致心理障碍的产生。就性格而言,学困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比较内向,内向的人则注意力和兴趣集中于内部世界,富于想象,行为孤僻,易产生较严重的狭隘、忧郁、猜疑、自卑等病态心理或心理障碍。正因为上述因素,使得学困生不能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挫折,从而产生各种心理障碍。
总之,他们这种生理、身体上的成熟后期,决定了他们心理上的发展水平处于迅速向成熟而又未完成熟发展的状态。当他们面对升学、就业、学习困难、人际关系等种种压力时,往往感到苦闷、彷徨、困惑和失落,从而产生各种心理障得。这些障碍的产生是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因素四维立体结构的动力系统。
二、中学学困生的心理障碍
一般而言,心理障碍是各种不同种类的心理和行为异常的统称。中学生的心理障碍是指青少年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不良适应状况,这种不良适应状况在学困生身上尤为突出。由于学困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所受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不同,加之各自不同的人格特征,其心理障碍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学困生有如下几种常见的心理障碍。
1.自卑心理。这是由于学困生的自尊心在学习生活中没有得到尊重并多次受挫伤后产生一种带消极反抗性质的情感,是自尊心的另一种极端的表现形式。据有关的心理研究,学困生也有自强、自重的愿望,摘掉学困生的帽子的自信心。然而,由于他们学习成绩不好,不遵守纪律或屡犯错误,所以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他们受到的批评总是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惩罚多于引导,于是自认为无药可救,低人一等,破罐破摔,形成一种“定势”──“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
2.恐惧心理。学困生由于品德不良或学习成绩低下,经常遭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备、同学的挖苦和旁人的冷眼,产生一种焦虑、紧张的“恐学”、“恐考”、“恐校”心理。表现在学习上有困难不敢向老师、同学请教,怕被人讥笑;犯了错误不敢主动承认,怕老师批评;考试怯场,怕考不好受家长、老师责罚等方面。这种心理尤以性格内向的后进生更为明显。
3.侥幸心理。学困生尽管也害怕自己做错的事被揭露出来而受到批评指责,但由于他们的“小聪明”或别的原因,他们的错误不可能每次都被发现,于是他们又存在着一种侥幸心理。
4.逆反心理。学困生由于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疑虑心理重,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家长的一片苦心、老师的批评教育。他们常常对周围的人持一种怀疑态度,尤其对有关自己的一些褒贬议论非常敏感,往往错误地认为老师的批评教育是有意找麻烦整他,家长的苦口婆心是嫌弃他,同学的帮助是瞧不起他……因此产生一种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
5.惰性心理。学困生之所以学困,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学习上不肯用功,思想上不求上进,“玩”字当头,“混”字领先。
6.傲慢心理。这些学生明知自己是学困后却毫无羞愧之感,相反在老师同学面前故意“神气”十足,尤其近年来发展出的一些高价学生,常以家中有钱来弥补自己心理的不平衡,对于优秀学生取得的成绩不屑一顾,并以一种“酸葡萄作用”的心态来对待自己在学习上和思想上的不足。但他们的内心却是空虚无聊。
据有关调查显示、患有上述心理障碍疾病的,初中生占13.76%,由此可见,学生心理障碍的存在,既影响了他们自身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又影响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三、消除学困生心理障碍的原则
1.施以爱心,坚持主体原则
“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如何热爱儿童”。从教育的过程看,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是教师对于学生的一种自然的情感,是启发学生萌发进取意识的外在动力也是教师对学生奉献的核心。任何学生都需要教师施以爱心,尤其是学困生,更需要教师的关心,爱护、指导和鼓励。在施以爱心的整个教育过程中,要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自己为主体的原则。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启动学生内在动力,充分发挥自身积极性,尽可能自觉地进行自我消除,自我调适,自我保健,自我完善。
2.期以耐心,坚持因人施教原则
消除学困生的心理障碍要耐心,教师帮助学困生正确认识自身存在的价值,任何人都有成功的机会,关键是自己能否争取和抓住还要认识到,任何点滴的进步都是经过努力获得的,都需要一个过程,学困生的转化和进步过程更长,教师不能急功近利,不能“一夜梨花开遍”,对学困生要耐心细致,不断鼓励他们从一点一滴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在自己的学业的人生道路上取得韧性的成功。同时还要因人施教。根据学困生自身的特点,因人施教,有的放矢,具体问题具体解决。有的可通过心理测验,心理咨询达到目的;有的可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或通过心理教育达到目的;有的只需要加强自身修养即可;有的则需要医生和药物的配合。
3.持之以恒,坚持循序渐进原则
我们知道,学困生心理障碍的产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解决心理问题的方式不能简单粗暴,应当遵循心理发展规律,和风细雨地解决它。这里的一个关键是必须要有恒心和信心,不要怕反复,要满腔热情。如一个差生,注意力不集中,考试不及格,学习上不去。我们经过调查,该生主要是由于长期心理紧张、神经衰弱所致。如果想一下子解决紧张状态,只会适得其反,使他心理更紧张,心理压力更大。因此,消除心理障碍,进行合理心理调适,不能急于求成。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
4.形成合力,坚持协同原则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学困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产生,不仅和心理因素有关,还与其它许多因素有关。因此,要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不能着眼于心理教育,而要把心理教育与德智体美劳教育融为一体,协调发展,共同促进;课内课外紧密配合;理论和实践相统一;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尽可能使多方形成合力,综合管理,创造优化的群体心理环境,形成强有力的教育“磁潮,使学困生学会自我磁化,自我完善,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勤奋学习,脚踏实地,用奋斗的汗水铸写自己成功的人生。
四、转化学困生心理品质的尝试
目前,在各类学校学困生仍占相当比例,对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转化学困生是中学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消除学困生的心理障碍,不仅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也是教育工作者职业道德的要求,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做好学困生心理障碍的疏导工作。心理学认为教学过程是以学生的个别心理特征为中介的,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个别心理特征。因此,要想转变学困学生,我们必须从研究学困学生的学习心理入手,找出学困的根本原因,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采取与之对应的帮教措施,才能尽快地转变他们,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我接过这样一个班级,这个班级共44名学生,有近半数学生数学学习有困难,第一次统测22人不及格,50分以下的有10人之多,面对这种情况,如何尽快地转变这22名学生,提高他们的数学成绩呢?为此,我首先对这22名学生的学习心理作了详细的调查研究,通过逐个地找他们单独谈心、家庭联系、走访原班主任和课任老师,再结合近期的在校表现,我总结出这些学困学生的学习心理大致有以下几种状况:(1)“想学,更想学好些”。在这22人中占85%;(2)“因为不会,就不想学了”。在22人中占92%;(3)“听了老师较严厉批评的话,我就不想学了”。在22人中,有这种心理的学生调查中发现有7人,占31%;(4)“老师抓得紧,我就认真学;老师松一些,我就不想下功夫有10人,占45%;(6)“上课总是走神,身在课堂,心总是想别的事情”。有这种心理状态的有9人,占41%。
上述22名学困学生的五种学习心理,反映出他们数学成绩落后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问题上:其一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学习自觉性差,学习习惯差。因此,抱着混的思想,不认真上课,不看书,抄别人的作业,必然导致了成绩差;这是学困学生落后的思想根源。其二:绝大多数学生基础当时没打好,当然就落后了,双基差当然就跟不上。这是导致后进学生成绩落后的知识根源。
经过上述一连串的努力,这些学困学生消除了心理障碍,鼓足了学习劲头,端正了学习态度,提高了学习兴趣,越学越愿学,越学越想学,中考成绩也随之提高了。在实际工作中体会到:
1.正确的认识和理解。马卡连柯说:“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如果我们培养的人才质量差、不合格,那不仅是教育的失败问题,还会直接对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必须形成“转化一个差生和输送一个优生同样重要”的共识,把转化学困生摆到重要的位置上来。其次,要善于变换角色,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理解学困生的心理,对他们要宽容、同情,不能厌弃、歧视、排斥他们。
2.热情的教育和帮助。消除心理障碍从根本上说,要帮助学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并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要在集体中给他们创造一定的表现自我的机会,让他们也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要善于引导,帮助他们订立切合实际的奋斗目标,使他们的情感、意志、行为受到目标调控;要善于引导他们从先进人物、先进事迹中汲取动力,激发起他们积极进取的意识;要善于运用正反事例教育他们,帮助他们提高辨别是非、真伪、善恶的能力;对他们的错误要给予耐心的教育和帮助,对错误情节严重的要严肃处理,必要时给予相应的处分,并要求其作出深刻的自我批评;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适合差生心理特点的活动,如社会调查活动,班际、校际间的交往活动,兴趣小组活动,夏令营活动等,使他们在活动中受启发,受教育。
3.诚挚的关怀和爱护。“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如何热爱儿童”。学生,尤其是学困生,从心理上来说需要爱,对学困生只有诚挚的师爱,才能弥补他们心理上的缺陷,消除他们心理上的障碍。爱护学困生首先应体现在人格上的尊重他们。当他们犯了错误时,应尽力避免在公开场合下批评,以维护他们的“面子”;当他们考试失败时,不要指责,埋怨他们,要耐心帮助他们找出失败的原因,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对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优点和长处要紧紧抓住,倘是潜在的,要“沙里淘金”,去寻找发掘;倘是微弱的,要扬其所长,尽量给予更多的表扬和鼓励。
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健康人格的基础,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学德育教育大纲》中明确指出:对学生要进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教育,使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品质。良好的意志品质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后天教育和实践中形成的。学困生心理品质的转化,教育者应特别予以重视。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测试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