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德育>> 班级管理>> 班 主 任>>正文内容

班会课情感化刍议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关键词:班会课 新课改 情感化

  班会课是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学校德育体系的核心环节,是抽象思想道德教育具体化的必由之路,是沟通师生情感、融洽同学关系、展示学生才华的重要舞台。班会课也是凸现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核心作用的重要途径,因而上好班会课是班主任工作的核心职责,是班主任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班主任布置工作,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解决问题,交流思想等都离不开班会课。但如今在不少学校班会课或是形同虚设,或是成了学科教学蚕食的对象。当然更多的班会课则成了班主任教训学生、惩罚学生的阵地,有些班主任在班会课上往往居高临下、言不由衷、东拉西扯、故作高深。不知不觉中班会课已成了学生之所恶、学生之所惧。当前新的课程改革如火如荼,我们在着力于学科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决不能忘记德育改革,决不能置班会课于虚无状态,班会课的反思与改革迫在眉睫。

  当然,班会课改革的途径、方式多种多样不一而足。但我以为班会课情感化是必然选择。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热对真理的追求。”道德教育的情感化与道德教育的工具化的区别在于:道德教育的工具化把道德教育作为工具,采取强制灌输的方法,效果微弱;道德教育的情感化则以人为本,关注受教育者的情感世界,以情动人,人的情感性素质是个人德性养成的深刻基础,也是道德教育现实化的重要保证,是整个人类道德及道德教育发展的基石。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的要求越来越全面,各类学科教育也越来越注重情感化发展,对学生的情感要求越来越高。时下,高科技、信息化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其兴趣,开阔其视野的同时,也带来了人际关系淡薄,接触自然机会减少,沉浸在虚拟世界,情感体验“失真”等问题。因此班会课作为塑造学生人格的重要舞台是无论如何回避不了情感这一关键话题的,高智商、低情商的人是无法面对时代的挑战的,也不是学校教育的明智选择。那么在现实条件下如何改善班会课情感缺失的问题呢?

  一.善于调节自身情感

  一般说来班会课的气氛过于凝重、过于严肃,有时甚至令学生觉得压抑,在如此氛围中接受思想道德教育,其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对班主任来说首先要注重凝设班会课的课堂气氛。莫里森得认为课堂气氛的情感基调是研究课堂气氛的最重要维度,情绪体验的特性使课堂心理气氛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不外露性,但它对思想道德教育效果的影响却是外显的。良好的班会心理气氛的营造,需要班主任的精心组织和主动创新,班主任是良好班会气氛的创设者和维护者。

  作为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与促进者的教师,首先要以自己的情感来感染学生,引导学生走进情感世界。但家庭问题,工作压力,学生成绩不好,上课不专心等,都可能影响老师的情感。在这些情况下,老师不宜轻动肝火,而要冷静地控制不良情绪的冲动,保持心理平衡,设法扭转局面。

  美国心理学家吉诺物曾提出一个有效的办法,即“一号信息传递法”(1一 message)。这种方法告诉教师,因学生缺点引起的不良情境,教师既不要压抑气恼情绪,也不要迁移这种情绪,而是要善于把自己此时情境的感受或情绪状态直接向学生表达出来。所谓善于,就是要强调事物或情境的本身对自己情绪的影响,而不是强调某一个学生对自己的影响。例如,如果学生在课堂上的随意插嘴引起老师不满,教师不应当以训斥的口气来表现自己当时的情绪,而应该说“听到这种声音我感到很不高兴,可不可以停止呢”。

  所以班主任在上班会课前要保持良好的心情,面带微笑走进教室,要将班会课当作课来上,而不是当作自身情感宣泄的私有地盘。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应和颜悦色,并运用表情、眼神、姿势等多种非语言表达方式,将自身的道德情感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的心潮随着老师的情感奔腾澎湃。这就要求教师首先从学生非言语行为中了解学生的心绪状态,要满腔热情地激发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情感状态。如果在调控学生学习行为过程中,通过施以情感影响,通过情感投资来形成共同的情感基调,采取与学生心理上接近、相容的态度和方法进行工作,那么,班会课的教育效果便可达至理想状态。

  二.寻找班级情感触发点

  思想道德教育不是知识的堆积,而是一种“唤醒”(雅斯贝尔斯语)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班主任要做的工作,不是一味地束缚、灌输,更多的是唤醒、激发,把个体内在的天赋本性引发出来。美国心理学家B.K.华尔特指出:“教师的工作本质上就是推销工作。因为教师要设法说服学生,使他们相信教授的这一学科是有价值的。是值得学习的。”要推销就要切中肯綮。要善于抓住现实生活中的“动情点”,来触发学生情感。

  事实上,在我们的班集体中情感的宝藏是极其富有的,关键是要拥有善于发现的眼光,拥有平和的心态。只有源自现实生活中的教育素材才有说服力,学生才会感到格外亲切,只有散发浓浓生活气息的班会课才能迎合时代潮流,才具备创新的活力。欲规范其言行必先触动其心灵。我们应善于为学生提供场所、机会,让学生的情感得以抒发。将抽象苍白的道德说教涂抹上浓浓的情感色彩,将众多的规矩条框赋予浓浓的情味,以情感填平师生之间不应有的沟壑,让情感搭建起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

  在实践中,我们要积极挖掘潜在的教育素材,寻找情感触发点,做到以声传情,以情动人,抓住情感触发点,让学生“入境”,使班会课充分凸显生命的灵动。

  三.充分尊重主体情感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多次告诫教师:“请记住,每一个儿童都是带着想学好的愿望来上学的,这种愿望象一颗耀眼的火星,照亮着儿童所关切和操心的情感的世界。他们以无比信任的心情把这颗火星交给我们做教师的人。这颗火星很容易被尖刻、粗暴、冷淡、不信任的态度所熄灭。要我们做教师的人,在心里也像学生对待我们那样,把无限的信任同样也给予他们就好了,那将是一种富有人情味的相互尊重的美妙的和谐。”

  法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卢梭说:“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

  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愚蠢。”对于生活,学生总是从已有的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出发来解读,这种个性是客观存在的,是不能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对于学生的错解、曲解和童真的直言,千万不能“迎头痛击”,否则,班会课只是少数人的课堂,其余学生会忐忑不安、噤若寒蝉的。因而我们应将尊重学生主体情感真正落到实处,而不是一味地喊口号,并且要自始至终将其贯彻到位,否则很可能适得其反。

  我们尊重主体情感应从细节做起,要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尊重,这些细节既可以是言语表达的无意渗透,也可以是充满情意的关爱。尊重主体情感更应体现在对学生的宽容上,不应苛求学生,更不应和学生斤斤计较,冠冕堂皇的说教是没有积极意义的,是很难深入人心的。尊重主体的情感的班会课才有实际意义,或者说不尊重主体情感的班会课是虚无的存在。
 
  班会课的情感化问题是非常符合新课改精神的,是人本主义精神、建构主义理念的重要体现。其实它也是极为陈旧的话题,这一话题的提出在许多人眼中也许毫无意义,但其实践是极为必要的,在我们争论这一话题是否有价值之时,不妨扪心自问:您的班会课,学生欢迎吗?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论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