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素材资源>> 文本素材>> 经济常识>> 第一课>>正文内容

与时俱进话货币

马克思通过对西方货币历史的考察,得出了“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的观点。然而,这种观点既与世界历史事实不符,也与当今现实不符。如果把马克思当时的货币观点不加改进地传授给现今的人们,只能使他们在货币问题上更加糊涂。

一、 货币的起源与发展 人类社会起初并无货币存在。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过程中分离出来的媒介物,是商品交换发展的自然结果。原始社会后期,出现了偶然的物物交换,随着生产的发展商品交换日益频繁,交换数量日益增加,交换范围日益扩大。但是,直接的物物交换中常会出现商品转让的困难。因为这要求被交换的商品必须对双方都具有使用价值,且商品 的价值量又必须相等。而物物交换很少能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必然要求有一.个一般等价物作为交换的媒介。最初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不固定的,它只在小范围内暂时地由这种或那种商品承担,当一种一般等价物逐渐固定在特定种类的商品 上时,它就定型化为货币,而不管这种商品 是否为金银。如果只有金银才能充当货币,那些不产金银或所产金银非常少的国家地区,他们那里的商品交换又如何才能方便地进行?一种物品要成为货币,必须要满足以下两下条件:一是它要被人们普遍接受认可;二是它的产量和存量要满足充当商品交换媒介手段的需要量。否则,它就不能成为货币。

二、 货币形式的发展 自货币产生以来,其具体形式是随着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这主要体现在货币材料的变化上。从货币的发展过程来看,可以划分为:

实物货币:指作为货币用途的价值与其非货币用途的商品价值相等的货币。如在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货币是海贝,它在商和西周是主要货币,又是美丽的装饰品;钱是农具,到了春秋时发展为专职货币。实物货币不仅存在于人类文明早期,在唐代,布帛仍为法定货币,小额交易用铜钱,大额交易用布帛;甚至在当代社会,仍然可见实物货币的身影,当苏联在上世纪末开始解体时,在莫斯科香烟开始代替卢布成为爱欢迎的通货,人们用香烟作为价值储藏,计价单位和交换媒介手段。由于充当货币的物体,一般须具备普遍接受性、价值稳定性、统一性、可分性、耐久性、轻便性等特点,而实物货币在这些方面有相当的局限性,因此,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实物货币逐渐为金属货币所取代。

金属货币:指以金属为材料并铸造成一定形状的货币。它由实物货币演变而来。以中国为例,商代原以天然海贝作为货币,,后来由于商品交换量的扩大,真贝数量不够,就用各种仿制贝代替,有珧贝、骨贝、陶贝等,商代晚期出现无文字铜仿贝,到东周发展为有铭文的铜 贝蚁鼻钱,形成正式金属铸币。东周以后,金属铸币开始流行,贝币渐失货币资格。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称雄,货币形式各异,有布币、刀币、圆钱和蚁鼻钱四大形式。早期布币由农具演变而来,首可纳柄,称为空首布,流通以三晋地区为主。齐、燕、赵等国铸造刀币,是实用刀“削”转化而来。圆钱起源于纺轮或璧环,在秦、魏流通。蚁鼻钱为铜贝的高级形态。以上货币均用铜铸造。随着社会财富的增长,以及金银产量的增加,用金银铸造的货币产生并逐渐增多。这一时期,楚国还流通爰金,上钤方形印记,为中国最早有固定形式的黄金铸币。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货币。秦代以黄金为上币,铜 钱为下币。方孔圆钱自此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通货。但直到明朝中后期,白银才上升为主要货币。16~18世纪在西欧流行金币和银币同时作为主币的制度,称为复本位制。由于两种金属同时作为本位货币,不符合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应由一种商品 充当的客观要求。因此,复本位制具有不稳仿效。金属货币和实物定性。在资本主义货币史上,复本位制最终被单一金本位制所取代。英国于1816年率先实行金本位制,以一定重量和成色的黄金作为法定的价格标准或货币单位,欧美其他各国相继仿效。金属货币和实物货币统称为商品货币。随着社会生产的扩大,商品交换规模不断扩大,金属货币特别是贵金属流通量的增长已远远不能满足生产、贸易、金融等交易量巨大增长的需要,于是金属货币逐渐为纸币或信用货币所取代。

信用货币:广义指充当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各种信用凭证,包括银行券、汇票、期票、银行支票等。狭义指银行信用货币,即银行券和银行支票。信用化身以票据流通为基础,直接产生于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信用制度日益发展,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日益深化,各种形式的信用货币遂得以产生和发展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由于世界经济危机的发生,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被迫放弃金本位制纸币不再兑换金属货币,信用货币更有了长足发展信用货币已成为当代几乎所有国家所采用的货币形式之一。商品 的信用货币交易量也远大于现金交易量。

纸币:国家发行和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纸币产生于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但纸币并非产生在金银流通的基础上。货币在流通 中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必须便于携带交易。在北宋初期,四川流行铁钱,体积大;分量重,价值小,不便携带交易。于是成都16家富户联合集资印造交子,票面金额临时填写,既可随时兑现,又能定期流通,期限为三年一界,界满发新券,换掉旧券。这些制度只出于民间约定,尚未具有法律效力。后因富户破产,交子无法兑现,信誉扫地,不能维持下去。仁宗时政府设立益州交子务,交子改由官办,梦想禁止私造,纸币正式产生。西方发行纸币,远晚于中国,开始于资本主义社会确立时期,发源于银行券。当时的银行券和纸币可随时交换成黄金。由此可见,纸币是在社会信用的基础上产生,可以说是信用货币的进一步发展,而不是不足值铸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发展结果。在金本位制下,不足值铸币充当流通手段,必须在法定误差范围内,否则就要销毁重铸。在第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下,社会生产急剧增加,商品交换量迅速膨胀,单位商品价值降低,社会上所需纸币增多,而黄金产量不能满足人们的兑换需要和储藏需要,加上经济危机的不断打击,导致金本位制的崩溃,各国现今普遍实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在不兑现本位制下,黄金已退出流通,已经非货币化,纸币发行也取消了黄金保证。现在各国流通的纸币,完全具有计价单位,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的职能,并非只有足值的金属货币才具有贮藏手段的职能。金银充当货币,只是货币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阶段,而并非货币的唯一形式。

存款货币:广义指金融机构的存款。狭义指银行中的活期存款。由于存款人可以根据银行活期存款或支票存款开出支票,支票又可以在市场上流通转让,具有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使银行存款起到了货币作用,故在西方国家一般将银行活期存款称为存款货币或存款通货。它是成本最低的交易媒介和支付手段。在西方,通货(公众手中的纸币和铸币)和活期存款加上其他支票存款,构成狭义的货币存量,称为M

三、货币概念的新发展

在当代不兑现货币本位制下,流通中货币本身不是商品,不具有价值,已不是商品的等价物,仅起价值尺度的作用。尤其是当前大量交易通过转账结算进行,支票等票据已为人们普遍接受,而转账结算所依据的存款是用法定货币计量的债权,不是法定货币本身。于是,许多西方经济学家主张货币的概念应指以社会普遍接受为基础的用于商品或劳务交易以及债权债务的最终清算手段、价值尺度和储藏手段。这种货币定义,既与历史上的货币不相违,又有进一步发展解释的余地,也与当今纸币充当货币不相违,在二战后多年来已有长足发展,人们开始确定货币应包括法定货币现金和存款货币。这是狭义货币定义。一些经济学家还主张更广泛的货币定义。它包括:1、近似货币,亦准货币,主要指公众在银行中的定期存款。商业银行中的定期存款可以在提前通知的情况下转化为活期存款,通过支票流通,所以被称为近似货币,属于这类货。币的还有储蓄存款和随时可在市场上出售的政府债券。2、货币替代物,它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暂时代替货币起到交换媒介的作用,但并不具备货币其他职能,也不是货币。例如,信用卡就属于货币替代物。在西方经济学中,对货币所下定义一般有以下三种:

=通货+商业银行活期存款

=M+商业银行活期存款

=M+其他金融机构中的存款

被称为狭义的货币,M与M被称作广义的货币,在不同的地方所指的货币的含义是不相同的。如果把货币仅仅理解为通货,把通货又仅仅理解为金属货币的符号,就不会明白当今世界各国所实行的货币政策和银行体系创造货币的过程。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经济|第一课|知识
思想者园地拥有资源150000余条,下载突破4500万人次,长期免费!【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