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科研>> 高政论文>>正文内容

思想政治课也应提倡人文精神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20世纪90年代掀起的人文精神大讨论不仅使发扬人文精神成为知识分子津津乐道的话语,也成为教育界人士的共识。几十年来,强调以工具理性为指导的教育忽视了价值理性,带来人文精神的长期缺失,从而培养出大量德智分离、有能无德的“人才”,造成的负面影响有目共睹,不久前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烧碱泼熊便是典型。虽然现在人文精神已被重新定位,上升为与科学精神并列的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但是在具体的学科教学,尤其是人文学科的教学中,人文精神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使得人文学科应有的培养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正因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导致教师难上,学生难以接受,缺乏实效性。作为一名思想政治课教师,笔者想就此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面临的实际问题
  思想政治课是目前我国学校进行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应该说,它对培养学生健康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起着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作用。然而,必须承认的是,随着社会发展,其实际效果越来越不容乐观。据北京市中学生人文素质情况的一项调查表明:中学生价值观念日益金钱化和极端个人化,同时,传统价值观念的虚无主义倾向突出。而在另一项调查中,学生们对政治课的评价是:“政治课过于空洞、高远,我甚至不知道讲的是什么。”“我在学习过程中会有各种奇怪的想法,但老师根本就不可能让你讲出来。”“考试就是记笔记,背习题,考试一过全都不知道扔到哪里去了。”
  思想政治课不受学生欢迎,以致不被学生重视,削弱了其在学生品德形成过程中的价值导向作用。将这一结果归咎为学生受到社会大环境的耳濡目染无疑是不负责任的,实际上是承认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失败。思想政治课首先应从本身寻找原因。笔者认为,目前政治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思想政治课教育目标脱离实际。当前我们的政治课教学未能完全从社会实际及学生的道德实际、认识实际和情感水平出发,提出了一些大而空的道德要求和理想信念,更缺少一套系统的评价机制去评价学生的道德实践水平,使得学生只能肤浅的、苍白的、唯心地理解上课内容,导致学生将政治课仅仅认识为夸夸其谈和耍嘴皮子,缺乏真实的情感去认同和接纳。
  2.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存在局限。教学上拘泥于教材,就教材讲教材,缺乏深度,不能充分发掘其他人文学科的资源。同时,教材内容滞后于社会现实的发展,甚至数年不变,缺少时代感。例如,现有教材中有关论述国家、集体和个人关系的内容,过于强调以国家集体利益为重,压制了个人利益的诉求。固然,集体观念教育是必要的,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就没有个人的生存与发展,但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呼唤主体精神的今天,充分发挥个人的能动性,将个人发展的需求与集体发展的需求有机结合,恰恰是集体兴旺发达的基础和条件。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要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3.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科学主义色彩浓厚,人文主义色彩淡薄。现实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沿袭了科学主义的教学手段,强调知识的传授与灌输,而没有从人文主义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忽视了情境教学对学生灵魂深处的感染力,导致现实中出现大量乃至普遍的高分低能、德智脱离的现象,造就出一些惟命是从、惟书至上、缺乏独立人格的人。
  4.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泛政治化”思维突出。所谓“泛政治化”是把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任何内容、目标、方法都抹上政治色彩,这样做常常会把道德要求与政治要求混为一谈,甚至以政治素质的要求取代了道德要求,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很可能成为政治上的“不倒翁”、生活中的变色龙和道德上的虚无主义者。抱有这种思维,也往往使得教师戴着有色眼镜看待问题,而忽视了社会、人生的其他方面。例如,向学生评述在美国发生的“9·11”事件时,有些教师也抱着幸灾乐祸的态度,单纯强调美国的霸权主义,认为美国是咎由自取,但对成千无辜平民的罹难,对美国人民在灾难面前表现出的强烈的人际关怀却视而不见。将狭隘的民族主义置于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之上来教育学生,又怎样让我们的后代有宽广的胸怀和对生命的关怀呢?
  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根本原因还在于在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忽视了人文精神,人文教育的核心是人文精神,离开人文精神谈人文教育无疑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因此,思想政治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首先提倡的也应是人文精神。
  二、人文精神产生的背景及对思想政治课的指导意义
  中西方“人文”一词都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人”,一是“文”。前者是关于理想的“人”,理想的“人性”的观念,后者是指为培养这种理想的人性所设置的学科和课程。文艺复兴时期为反对中世纪时教会权威的神本主义和宗教蒙昧主义对人和人性的禁锢,恢复了人本身的自然本性,诞生了人文主义。人文精神是人文主义的核心,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中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着眼于人类对自身命运和对世界的理解和把握,关注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寻求对人类痛苦与解脱的思索。
  近现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空前文明,造成了科学主义盛行,人文主义衰落。但与此同时,科学技术也显示了反作用,如道德的败坏,人的个性、主体性的丧失,人感到了自我的残缺和生存本性的异化。不仅科学技术奴役人,在科学主义指导下的教育和知识也奴役人,它把教育变成一种强制性的义务,人从受教育中获得知识不再是一种乐趣,而只是为了把自己变成一种更有目的的工具。在这种背景下,人文主义教育又一次得到恢复发展,它以弘扬人文精神为目的,对人之为人进行反思。
  然而,与古典人文主义着重于培养个人的人文修养和道德品质不同,当代的人文主义教育更加强调关心他人、社会以及人类的利益与未来。因此,我们现在提倡的人文精神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其核心是引导青少年一代更好地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深刻理解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及价值观。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的应统一于人文精神这一价值理念,青少年学习思想政治课,不仅仅是背几条政治理论,对正处于成长阶段的他们,具备一定政治素养固然重要,但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质却是未来人生中更为宝贵的财富。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在1988年的教育改革报告中指出:“能否培养出道德情操上和创造力方面都足以承担起21世纪的日本年轻一代将决定未来的命运。美国前总统布什在他的《重视优等教育》一文中强调:“学校不能仅仅发展学生的智力,智力加品德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因此,对当代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应从人文精神出发,着重于树立学生良好的道德风貌,形成热爱国家、热爱民族的崇高情感,具有社会公德和作为公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能够既有理想和抱负,具备独立人格,又能处理好个人与群体的关系,善于与他人团结协作;同时养成积极向上的健全人格,自信自强,勇于迎接挑战、承受挫折、战胜危机、热爱生命,能够既顺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又达到完善和超越自我的目的。
  三、人文精神对思想政治课的启示
  人文精神强调以人为本,围绕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一终极目标展开,任何漠视人性的人文教育都会背离人文精神的本来目的。因此,思想政治课应把学生放在中心地位,而且具体的教学内容一定要适合受教育者的思想心理状况和社会实际。在教学中,针对市场经济大潮下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泛滥,政治课可以突出教育学生公正平等、诚实守信、勤劳敬业、富有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针对依法治国的深入,政治课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民主意识;针对经济增长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政治课还可以向学生强调人、社会、经济、环境、资源之间的协调发展。总之,以人为本,立足现实,将社会需要与个人道德要求有机统一,政治课才能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人文精神主张人是知、情、意并重的个体,人文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求得真,获得善,也能感受美。感受美的过程也是情感升华的过程。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爱尔维修断言:“伟大的感情才能产生伟大的人物。”这说明只有在被打动被感染的情况下,人们才能真正发现真和善。思想政治课程作为人文学科,涉及到人的品格、情操、理想、信念,直接触及人的内心世界、灵魂深处,而现行教学普遍采取的是科学方法,又称黑箱方法。这种方法往往将授课变成仅仅是传授知识,将学生视为无知无觉的机器。这虽然能使人获得有效处理问题的能力,但对于所涉及的人的心灵问题、人际问题却不能妥善解决,因而教育出的学生是刻板的,没有生气的,也不能真正触及人的内心世界。因此,在方法上,教师应当用情感教学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一方面,上课时注意用饱满的激情传授知识,用富有感情的语言渲染情感,用生动的事迹树立榜样,用各种教具和图像吸引学生的感官,使其在心灵深处产生共鸣,在美的感受中陶冶情操,在愉悦的心境中开启智慧。另一方面,运用教师人格力量,尊重每一个具体的教育对象,而不是无视学生的情操个性,简单粗暴的对待学生。一个缺乏安全感、缺少爱和自尊心受到伤害的学生,不可能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和交流。
  创造性思维培养不仅需要情感的融合,更需要独立的人格、自由的精神。人文精神的根本目的正是唤起人的自由自在的人格境界,追求心灵的多样化,因而人文精神认为人的本质是由人自我塑造、培育和发展的,肯定这种自我塑造的可能性和人的自在自觉的力量,这与哲学上内因为本、外因为辅的观点也不谋而合。以此观教学,教师的角色不是工匠,而是一根可以点燃学生头脑的火把,学生不是一块可以任意雕凿的顽石,而是有待开启的宝藏。正如黄全愈博士在《素质教育在美国》中谈到:课堂上,凡属于见解型的问题,老师不能判定对错,如果一定要说,必须说明仅仅是个人观点,因此在美国校园里,学生思维活跃,师生能平等交流。反观我们的政治课教学,教师经常摆出授道者居高临下的姿态,总是试图把一种统一的价值观授于学生,凡是不同于课本观点,不同于传统理念,不同于自己价值标准的问题和言论,要么斥之错误,要么避而不谈,置之不理,以为这样自己就可以四平八稳,少犯错误,也能让学生思想统一,行动一致。殊不知,这样做学生口服心不服;久而久之,变得言行不一,表里不一,更会扼杀学生的自由思想,上课不敢说、不想说。作为政治课教师,应该认识到随着多元开放社会的形成,形形色色的价值观念也纷至沓来,这正是自由市场经济发展推动人们主体意识觉醒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象征和趋势。学生在课堂上有不同的想法甚至于“奇谈怪论”是正常的,教师不仅不应压制,而且还应鼓励学生有不同想法,大胆质疑,不唯书,不唯上;对于种种想法,无论是浅薄幼稚,还是谬误百出,或是辛辣尖锐,教师都应尊重,不要动辄就充当法官,轻易做出是非判断,这样才能真正培育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精神,师生也才能做到平等的交流。过于注重教学的目的性,也会给政治课抹上功利色彩,从而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当然,纯粹自觉的发展是不合理也是不现实的。在教学中,教师不可能无所作为,而是时刻起着无以替代的导向作用。实际上即使不表态,教师的举手投足,眉角眼神,语气的轻重缓急,也都在表达自己的感受倾向,无形中学生就会受到影响。因此,教学中强调独立自由精神并不是说完全排除他人的干预,而是指要尊重、重视个人在自身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在教学内容上,也应从人文精神出发,根据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征,提出教育目的。而我们目前的情况正如原国家教委青少年品德丛书副编委宗白桦所说:“现在的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着一种可笑的颠倒:小学讲为共产主义奋斗,中学讲建设社会主义,大学讲集体主义教育,而研究生进行文明宿舍评比。”教学内容源于教材,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离不开教材,因此实现教学实效性还要改革教材内容体系,使之更有系统性、层次性,不然巧妇真的难为无米之炊。另一方面,随着国内外形势和学科理论建设的发展,教材的某些内容和材料也显得过时,缺乏时代感,在内容表述上,缺乏人文关怀,给人直筒筒、硬梆梆的感觉。如果学生一看教材就“当头一棒”提不起精神,必然会影响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如果教材本身就能散发善的芬芳、爱的光芒、美的韵味,则必然能增强政治课教学的活力和魅力。
  最后,在政治课中发扬人文精神,关键在于教师。教师除了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之外,本身必须具备人文精神。专业知识是教师的根本,人文精神则是其灵魂。人文精神要成为教师的一种品格。要做到这点,首先,教师须有高尚的人格。“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自己就是一件活生生的教学工具,教师的德行就像春风细雨,能潜入学生的灵魂,无声地滋润学生的心田。其次,教师应有与学生平等的心态。教师要认识到,在人格上师生没有高下之分,在教学中两者可以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没有平等的师生关系,就不会有课堂上平等的交流,发扬人文精神也就无从谈起。此外,教师还应严于律己,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师只有以身作则,才会赢得学生的尊重爱戴和对所授内容的信服。因此,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是培育教师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教师必须在掌握政治理论的同时,加强对其他人文学科的学习,诸如文学、历史、哲学、地理等。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如果教师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并且能够融会贯通,不仅可以开阔眼界,提高修养,还可以充分发挥其他人文学科资源,在教学中旁征博引,综合运用,挖掘出教材更深层次的内涵,让教学更加丰满。
 【参考文献】
 ①引自《中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初步研究》。
 ②贺雄飞主编:《世界教育艺术大观·透视教育的第三只眼》,203页,远方教育出版社,1996。
 ③吴国盛:《科学与人文》,《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④蓝红:《论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江苏高教》2001年第5期
⑤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学科论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