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德育>> 优秀教师>>正文内容

唐江澎:学习,生命存在的方式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名师简介:唐江澎,男,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现任江苏省无锡市锡山高级中学副校长。曾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人民教师”奖章等称号。

    女作家毕淑敏,在要她对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水、阳光、空气、鲜花和笔——进行取舍时,她放弃了清丽绝伦的花朵,划掉了生命本源的清泉,甚至空气,甚至阳光,而保留下了手中的笔。因为,在作家的眼里,笔是她生命的真爱,意志的支点,犹如她的另一颗心脏,推动着她的四肢百骸。

    我深深地理解毕淑敏。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以自己对生命的体验,来确立生命的支点,择取生命的方式,创造生命的意义。

自学,绿化心灵的荒原

    仍不愿忆起19791980那一段时间,天始终是阴灰的。

    1979年高考“状元”的光环,并没有辉耀前程,病残的腿依旧迈不进大学的门槛。接下来,一次又一次招工、招干,除了使受挫的心灵历经更多的折磨,余下的就是一次比一次更为强烈的感受:社会并不需要我。还好衣食无虞,父母翼翅下还可安放自学的书桌。可祸不单行,多雨的季节里,母亲猝然间英年早逝。我几乎全面崩溃,大病一场。谁说“少年不识愁滋味”,失学、失业、失恃之痛郁积成太多太多的愁思,愁思中又过早体味了人生价值、生存方式这些语词的沉重与艰辛。

    “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与“惟我不得出”的浩叹激荡着,发愤、抗争便有了十足的动力。可能处在一个文人辈出的地区,一“文”成名天下知的奇迹总能幻化成改变命运的梦想,写小说便成了必然的选择。有一日,一个慈眉善目的老太太走到了在树林中诵读《古文观止》的我的面前,了解了我的遭遇与梦想,与我认真地谈起了人生。她是著名的报告文学作家,来乡间采风,邂逅又分别之后,几封寄自京城朝内大街的热情鼓励的信中,分明指给了我一条实在的路:你必须找到职业,不然坐在家里写作是要饿死的。正常的就业岗位还不够正常人去拼争,我又能找到什么职业呢!亲友建议去学中医,正好有位颇具声名的老中医意欲收徒,这样,汤头歌诀就背了起来。还未开始阴阳配伍,母亲的几位科班出身的医生同事就正告我,职业医师的资格是不可能靠自学来获得的,解剖学可以自学吗,病理学可以自学吗,你总不能当江湖郎中吧!

    干什么呢,揽来刻写钢板的活计,以23分一张的薄酬来弥补生活的拮据,一天最多时刻过17张。那时也算很高的工钱了,可惜不能稳定地享有。没有活干时,只有看书。文艺作品是无法读的,人生的乐事反衬出我的哀伤,别人的哀境又更容易引发情感的共鸣。视线慢慢移到那些风平浪静的文字上面,两卷《辞海·语词分册》就成了终日交流的伙伴。字求其训,词索其源,反而有了无尽的兴趣。积习难改,直到现在,心有不宁时仍会翻阅辞书,找到一种面对沧海的感觉,使精神得到滋养,心绪得到调理。由此开始,游国恩的《中国文学史》,王力的《古代汉语》,也成了颐养与复壮生命活力的精神园田。整整一年多的时间,就这么几本书,一字一字地读,一页一页地啃,做摘录,记笔记。不去刻意追求什么,只是我的生命需要用学习来充实,心灵的荒原需要用知识来绿化。

苦读,获得富有教育价值的学习体验

    在迭遭重创的时候,几位高考落榜的好友常来陪伴我,不经意间我当起了“小先生”,向他们介绍复习方法,帮他们归理知识体系,设疑问难,答疑解难。第二年高考不料五人齐中,有一个还继我之后再夺“状元”。同情弱者的心理与舆论的渲染,把几人的成功几番放大,又都归因于我的“神奇”,以至引起教育局长的关注:这样的人才能在家里教,为什么不能到学校里教?于是大笔一挥,“请把唐江澎安排到你们学校算了。月薪28元”。一张纸条改写了命运,我当起了民办教师并进入重点中学。至今感念这张纸条,一语“算了”,力排众议,一锤定音。

    至今仍钦敬老校长用人的果敢,毕业班的语文老师病了,两位老校长无计可施,准备走一步险棋,“超擢”我去顶岗。我退缩了,毕竟只有17岁,毕竟只有高中毕业那点底子。他们显然已经调查了我当辅导老师的情况,说“就是用教鞭也要把你赶上讲台”,并热情鼓励,“只要把你怎么学的告诉学生,让他们达到你的水平,你就成功了”。后来与几位专家朋友聊起这段经历,他们认为,这句话从某种意义上说,算得上经典的教育理论,它指出了教师的学习经验的教育价值。

    第一次上讲台的场面,永远定格于我的记忆。面对起立致敬的学生,我惶惑的眼睛从他们的目光中读到了需要与信任,也读到了我的价值。学生的信任支撑起我倾斜的人生,我也要用知识去支撑起学生的未来。这瞬间的感受,后来发展为我获国际征文比赛一等奖作品的主题:师生关系,正如“人”字的结构,靠相互支撑构造出“人”的辉煌。当我以对人生价值、生存方式的剀切体验来诠释教师职业的意义时,我获得了从事这种职业所需要的刻骨铭心的挚爱。

    那时,我的教育对象是与我同龄的复读生,我理解的教学就是“帮助学生考高分”,用的办法主要是强记多练。我的居室成了复习的大本营,师生摸爬滚打在一起,复习晚了,就挤在一张床上。我很快赢得了学生朋友的信任,也教出了足以改变我身份的考试成绩。但是,学识的浅薄日益在教学中显露出来,同行听课指出的“硬伤”让人汗颜,听人家的课又惊讶于滔滔不绝的渊博,特别是自己的无知点一次次弥漫为学生们群体性的知识盲区时,我再也无法自满于可怜的考分了。

    全面系统地学习大学课程,这时成了我最急切的任务。为了买到一台能接收到广播教学信号的收音机,我找遍了城里所有的商店。此后3年里,早起晚睡,收听王力、袁行霈等大家名师亲自讲授的电大中文课程。同事们看到我耳朵贴在机子上听、一边不停地记的样子,开玩笑说“这家伙大概是学特务专业的”。终于用几十本笔记和36次优秀的成绩,换来了一张实在的专科文凭。

    有了工资,积久的购书欲望开始膨胀,由于把握不好量入为出的原则,财政状况常常危及衣食。有一回,在省城书院门口的旧书摊上,看到了一套《十三经注疏》,急切的眼光泄露了迫切的心情,讨价还价便失去了机会,只好用归程的车资、饭费顶上去。就这样,购置了《中国大百科全书》、《汉语大字典》等数千册图书,订阅10余种专业杂志,并整理出3种自用的教学资料索引,积累了2 000多张教学资料卡片。

    边学边教,边教边学,构成了我20多年的生命方式。曾自嘲,除了正规大学没上过,读过“五大”(电大、函大、夜大、刊大加上在职进修)。但正是这种以“自学”为主要方式的学习活动,丰富了我对于学习的体验,也进而构筑我的教学根基。在与同行、专家的交往中,人们对我教学中展现功底、点化学生的做法多予肯定。反观经历,就发现这些所谓的能力都与我的学习经历相关:要通过文、史、哲的自考,大量的繁复的内容需要记忆,赖此而成的是提炼概括、把握要点的阅读能力;要独立分析作品,交出50余篇诗、文、剧的鉴赏文章,又必须揣摩玩味、耽思涵泳,赖此而成是含英咀华、发人未见的领悟能力与识见;写作各类文章而不辍,以至获取国际征文比赛一等奖,历练中培植的是语文教师起码的写作能力;20世纪80年代中期,屡次参加演讲比赛,层层过关以至随省级演讲团巡回各地百场演说,锻炼中造就的是流畅的口语能力与机变从容的心理品质。我无意展示什么,只是想借此表明一个基本观点:教师自我的学习经验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价值。“学高为师”之说不仅是对知识拥有量的规定,更是对进修学业以至“学高”的途径与方法的崇尚。教师应是学习的先行者,欲做成功的教师,先应成为成功的学习者,起码应拥有丰富的学习体验。

研究,形成教师新的职业生活方式

    常听名家教诲,不要把教师当谋生的职业,而要当作事业。我实在分不出职业与事业的区别,心底倒是一直珍视这份得之不易并体现了自我价值的职业,进而常常思考:作为专业特性极强的教师职业,我们究竟应该拥有怎样的专业生活内容和职业生活方式?怎样做,教师的职业才能达到别的专业人员不可替代的境界?

    对上述问题,在理论上寻解是容易的;在实践中真正去做,就需要意志和毅力。要求自己学会研究,拥有通过反思来不断促使专业发展的意识与技术。

    要提升语文教育的境界,我需要课程论、教学论、学习论、教育评价学等教育理论的支撑,需要目及国际教育改革潮流的视野,需要搭建起教育科研方法的平台。从教十余年后,桌上的读物变了类型,突破学科性书刊的范围,更多涉足专业性教育理论的领域。曾被鄙薄为“你不说我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的艰涩的理论专著,重又捧起硬着头皮来读,再多想想,这些术语、概念表述实际上是我们所熟知的哪一些情况,力图将其专业话语转译为我的经验话语。尤其高兴的是,当与学者、教授们交流时,我的鲜活的案例可以准确注解他们的“概念”,新一层次的“对话”从而实现。

    在参与了大量的研究活动后,我自觉跃升到新的境界。比如,领题研究校本课程开发,我领悟了课程的真义,知道课程是以适当的方式来安排学生学习机会的过程,国家要给学生学习后的程度定一个起码标准,但用什么材料、方式使学生达到此标准,是教师应拥有的权利。“课本不过是个例子”的名言,实在不过是常识性真理。又比如,参加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命题的研究,我不会再将一腔怨气倾泻到选择题上,题型是次要的,关键是看设问技术能否准确表达命题立意。还应庆幸有了与大师、专家、学者对话和交流的机会,钱梦龙、于漪老师听课点评,誉不溢美,批及痛处;崔允漷、王建军博士更是连续跟踪;录音摄影,晚来争吵,非得把你分析得七开八透、体无完肤不可。不必奢望专家们指点迷津,他们仅仅提供有关背景框架的坐标图,能回答该怎么走的还是自己。

    开始想搞研究时,我也遭遇了“方法误区”,看着什么课题呀、假设呀、自变量、因变量、信度、效度等一套又一套的规矩,实在头晕。后来,读科研方法类的书多了,知道了那种分割情境、偏重数据处理的研究方式,对我们实在是无用。慢慢学会了择起称手的工具,自如而有效地投入研究。比如,学会“讲故事”、“写案例”、“写教历”,就可以客观详尽地描写我们的教育故事,真实细密地叙述我们的实践行动,就可以“原原本本”地、“原汁原味”地呈现这些极具研究价值的资料和素材。事实上这也不是雕虫小技,而是提供一种自我观照的镜鉴、反思研究的依凭、经验共享的载体。渐渐地,借助于深刻领悟了的理论背景,反思大量积累有关教学过程的事实性材料,进而作出理论选择,提出了“体悟教学”的策略方法体系,实现了奥斯特曼所说的由“具体经验”到“抽象的重新概括”这样一种升华。自身的实践优势开始转化为研究优势,具有教育意义的实践经验开始提升为具有理论价值的研究成果。

    我深感,作为实践者的教师,拥有专业理论研究者不曾具备的来自于经验累积的实践性知识,占有不可替代的研究领域和得天独厚的研究条件,教师可以研究出的“名堂”恰是专业理论研究者无法完成的。我们不能拒斥研究,也不能将研究视为教学以外的职业补充,研究是教师自身专业活动的重要内容,是教师职业生活方式的基本形式。

学习,使我拥有了职业生涯中立足与成长的精神乳泉,使我形成了从精神品位到为人风格、从知识修养到专业智慧的日臻完善、日渐强大的支持系统。但这可能不是一例个案,当“学习化社会”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时候,有谁能够拒斥学习这一生命存在的方式呢?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锡山高级中学)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教师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