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德育>> 优秀教师>>正文内容

钱梦龙:我的脚下永远是起点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名师简介:钱梦龙,19312月生,上海市人。特级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曾任上海市嘉定区第二中学语文教研组长、嘉定区实验中学校长,现任上海市民办桃李园实验学校校长,兼任语文教育艺术研究会会长;曾兼任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学科审查委员、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教材特约编审。著有《语文导读法探索》、《导读的艺术》、《和青年教师谈语文教学》等。

76岁的钱梦龙先生精神矍铄,怀揣着教育理想走上桃李园实验学校校长岗位,并在校门口最醒目处挥毫写下“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栋梁”;76岁的他笔耕不辍,对钟情一生的语文教育保持着恋人般的痴情和革命志士般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

    415日下午,嘉定影剧院——嘉定区内可容纳人数最多的场馆。

    “钱梦龙先生从教55周年庆祝活动”隆重举行。

    五湖四海的学生、不同年代的弟子、风雨携手的同行,都在这一天齐聚一堂向先生献上最真挚的祝福。

    有段贺词令记者印象深刻:“先生姓钱,却没有多少‘钱’,作为人民教师,他选择了清贫;然而先生却精神富有,因为他—生有‘梦’,梦的左边是理想,梦的右边是追求;无论是理想还是追求,都只为肩上的一份责任——培养一代又一代‘龙’的传人。”

    掌声响起,对“钱梦龙”姓名的全新诠释博得了与会者的一致认同;掌声响起,也把记者的思绪带回与先生促膝长谈的那个春日——

淡泊与钟情

——名师之名在于甘于寂寞后的水到渠成

    听钱梦龙先生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犹如聆听传奇故事:一个从小学到初二,创下过累计留级四次记录的“差生”却在初二之后,学习成绩奇迹般地出现了转机;一个被老师们定论为“聪明面孔笨肚肠”的孩子,却因为一本字典改变了人生轨迹,毕业时的评语变成了“该生天资聪颖”!

    在钱先生看来,这一切的变化都归因于一位叫武钟英的国语老师对他的指引和鼓励。凭着武老师给的一本《王云五小字典》,初二时的钱梦龙开始向自己的“笨”发起挑战。从读《唐诗三百首》起步,扩展到读《古文观止》《随园全集》《诗韵合璧》,读鲁迅的小说、杂文,读雪莱和拜伦……林纾用太史公笔法翻译的《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等外国小说更使他爱不释手,钱先生的国文成绩因此而扶摇直上。在这一过程中,他还“发明”了有效的自学方法,即在教师开讲新课前,先立足于自己消化课文,到听课时就边听边把自己的理解和教师的讲解互相印证、比较,并细细揣摩教师讲解课文的思路和方法。这种学法不仅让钱先生的阅读范围和读写能力比一般同学高出许多,而且形成了他在文科学习上的个性风格。

    钱先生曾说,一名教师,如果对某种富于个性的教学法情有独钟,多半因为他个人的经历中有着使其钟情于此的理由。现在看来,钱先生毕生的教学实践,都和他初中时这段自学经历有关。

    1952年,钱梦龙初中毕业后又一个传奇发生了,一个仅有初中学历的“大孩子”竟阴差阳错地走上了中学讲台,成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教语文,一开始就不走‘讲书’的老路。”钱先生认定,根据自己学习的经验,可供选择的策略只有一种,就是鼓励学生“自己学习”。先生告诉记者,“这样做实在是一次无可奈何的‘创新’,一次无知无畏的选择,而绝非有‘超前意识’,只是凭着我独特的‘学历’,觉得这样教语文或许才不会误人子弟。”

    这种直觉性的认识,虽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但对于钱先生个人却意义深远,这意味着钱先生的教学从一开始就摒弃了那种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填鸭注入”的教学模式,而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自学能力。三年后,钱先生发表了人生中的第一篇教育论文《语文教学必须打破常规》。文中首次尖锐地提出,如果学生一旦离开他的老师在学习上就寸步难行,那肯定是因为老师没有教会他怎样“自己学”,这样的老师不能算真正称职的老师。钱先生从自学经历中悟出的这条朴素真理,从此成为指导他55年语文教学实践和理论探索的基本理念。

    遗憾的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文革”来了,钱先生作为“牛鬼蛇神”被关进“牛棚”,这让先生珍贵的语文教学记事本上留下了一段空白。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散了政治阴霾,人们开始强烈地感受到改进中小学语文教学,充分发挥语文的基础作用的迫切性,并致力于探索“把语文课上得像语文课”的途径。按钱先生的说法,此时复出的他依旧沿着自己的“老路”进行着“闭门造车”式的探究。

    那时县里常举行语文观摩教学,钱先生多次被指定向青年教师开课。为了便于青年教师更好地掌握自己这种着眼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法的“操作要领”,他觉得有必要提出一些基本概念或课式,以确保“指导学生自学”这一主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其结果就是“基本式教学法”的提出。

    1979年,一次意料之外的机遇,一下子把钱梦龙的名字和“特级教师”的荣誉称号联系在一起。那年上海市重点中学校长现场会在他任职的嘉定二中举行,听课是会议的内容之一。钱先生采用“基本式教学法”执教的《愚公移山》让人耳目一新。不久在另一场现场会中,先生以《观巴黎油画记》一课的教学再获好评。时值上海评选特级教师,因两堂课崭露头角的钱先生竟毫无悬念地成为上海市首批五位语文特级教师之一。“命运突然在这里拐了个弯,‘评特’是对独创的教学方式的认可,其意义相当于漫漫求索之路上的里程碑。”即使年逾古稀,可钱先生对这段经历仍深有感触。

    随后的日子里,钱先生继续琢磨着两个问题:“基本式教学法”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根本原理是什么?这种教学模式优于“讲书”的深层原因在哪里?为了寻找答案,钱先生在两个条件相当的班级里着手进行起比较实验。经过反复对比,先生预感到答案即将显现。此时,他来到浙江省金华市借班教授《故乡》。当他完成备课,合上双眼,将第二天的课堂情景在脑海中预映的时候,突然“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这三句话“蹦”了出来。那种顿悟后的快感让先生欣喜不已。

    1983年,一个完整的语文阅读教学系统终于渐次显现出清晰的轮廓。这种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为理论基础,以“基本式”为课堂教学模式。理论是灵魂,模式是躯体理论指导模式,模式体现理论,两者辩证统一于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之中。因为这种教学法强调教师的指导和学生阅读实践的统一,所以,钱先生把它命名为“语文导读法”。

    听先生一气呵成讲述他毕生求索的“导读法”的形成轨迹,似乎觉得平静而淡泊,先生总爱用“意料之外”“闭门造车”“无奈选择”之类的词语,又似乎这一切都是冥冥中注定,不由人掌控。有人说机遇特别垂青于钱先生。不是。他信奉一句名言“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从走上讲台的第一天起,他就为“要成为最一流的教师”而“时刻准备着”了。也有人提出先生的经历不可“复制”,现在谁会允许一个初中毕业生当教师,更何况是特级教师?这话不错,然而除去这一独特的“学历”,我们还能从先生身上悟出哪些为师者的特质?早年失学、划成右派、住过“羊圈”、蹲过“牛棚”,人生的挫折都曾一而再、再而三地“降临”到他的头上,但他向苦难要财富,在1957年至1976年那段困顿屈辱的日子里,只要一走上讲台,先生就会激情澎湃,痴心不改地在求索之路上寻觅着教书育人的真经。

    先生对名利和成果那样淡泊,对课堂和讲台却如此钟情,让记者为之动容,只有甘于寂寞、对肩负的“大任”有真正自觉的人,才能历经磨难而终成“正果”。

执著与宽容

——名师之名在于坚持不懈中的兼容并包

    钱先生自己慨叹:我唱着“心头自有春无限,扑面何妨料峭风”,我唱着“镜中白发三千丈,眼底红英十万枝”,一路磕磕绊绊却又踏踏实实地走到了春光明媚的今天,这些都是因为我钟爱语文教学。他告诫过自己:“我是一个精神上的长途跋涉者,我的脚下永远是起点。”

钱先生执著于“一条道”义无反顾地走到底。

尽管1993年,钱先生办理了退休手续,可是他依旧一如既往地关心着语文教育的今天和明天。1998年,语文教学圈外人发动了一场批判式的“口水大战”。从那些过激的言辞中,钱先生确实看到了在应试体制下语文教学的种种弊病——大量刻板的字、词、句操练,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把当代青少年培养成了只会按标准答案做题的“考试机器”。遗憾的是,这场大讨论并没有在语文教学圈内造成真正的震撼。

    随后,语文“新课标”的制定,无疑是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钱先生把其视为对 1998年批判的积极呼应。“新课标”提出了不少新理念:语文素养、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平等对话、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等等,这些都将对一线的语文教学起到导向作用。

    长期以来,钱先生始终把自己定位为一名普通的一线教师,他习惯于从一线角度理性看待一切新理念,而几十年教学潮起潮落的“历史经验”又使他不能不用更冷静的头脑思考改革中的新热点。为此,有人责怪先生对新课程缺乏热情,他承认自己的确缺少那种一看到“新课标”就振臂高呼的狂热,在他看来,“新课标”毕竟还是一个“实验本”,它本身还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修订和完善;即使以后成为了“正式本”,从语文课程建设的整个过程看,它也并非发展的“终点”。因此,钱先生的态度很鲜明:应试模式下的语文教学必须改革,改得越快越彻底越好,但他同时呼吁在实施“新课标”的过程中应该再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尽可能减少矫枉过正的偏差。

    有人问:吹皱了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先生的回答:因为我的跋涉没有终点。

    近年来,钱梦龙先生行走于各地讲学,呼吁回归语文教学的本体,寻找丢失的教学之“魂”。他结合新课程改革,在讨论中不断完善着自己的理论体系。他认为当前有一种把“语文素养”概念泛化的现象,他明确指出:“语文素养”就是“语文的素养”,它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一定的语文能力,对民族语的深厚感情和正确态度,健康的文学欣赏趣味,较宽的文化视野。其中,语文能力是核心,而在“听、说、读、写”的四种基本能力中,“读”又是基础。他强调,给“语文素养”界定时不能无视“语文的”这个限制语的存在。语文素养概念的泛化,便可能出现操作的偏差。钱先生说,只要我们能“唤醒”学生读书的欲望,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书香满身的人,这样的学生,语文素养还会不高吗?

    执著于“一条道”上行走,要使路越走越宽广,既需要志同道合者的加盟,也需要不同声音的碰撞。对于质疑、批评、反对,先生一贯倾听,并坦言:“如果赞同和支持我观点的人是我的知音的话,那么批评者就是我的益友,他们都让我感到被人重视的快乐!”

    2004年,《教师之友》杂志以“那一代”为题刊登了对三位在语文教学界久负盛名的名师的批判文章,矛头直指名师“流派”所产生的思想背景。钱梦龙就是其中之一。《钱梦龙:方格之内的圆融》一文列举了先生在教育教学上的种种“缺陷”,指出其“深钻巧挖,缝缝补补”式的教学技巧,面对日益显露的教育问题根本难以奏效。

    网上的评论由此铺天盖地席卷而来,钱先生却保持着一贯的儒雅,并笑答:“我倒挺欣赏文章的标题,如果再让我提个建议的话,希望那位作者可以在‘大胆假设’之后,再下一点‘小心求证’的功夫。”

    不仅如此,此番专访,钱先生还特别提出“我追求的正是方格之内的圆融”。他说,“方格”是应试体制对教育的束缚和限制,这是每个教师都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无法回避;“圆融”则是破除偏执,实现圆满融通之意。尽管我们始终处于“方格”之内,许多教师因此而违心地教着自己并不愿教也不屑教的东西,但是我们拥有力量,遵循教育规律,就能坚持自己的教育理念,“圆满融通”地实现每个学生健康而富有个性的成长。

    这就是“那一代”名师海纳百川的胸襟,凭着坚定的信念和坚守的理想,钱先生的跋涉从不觉孤独,伴随着这份执著,他宽容着一切与之对立的争论。在他看来,争论不是坏事,争论越上层次,思想的激荡越强烈,观点也就会越发明朗。

时尚与传统

——名师之名在于秉承创新间的独立思辨

    这里是地处上海近郊嘉定城区内的一所民办学校,走过喧闹的街市,你可以到这里寻到一份安宁,嗅到一缕书香。担任民办桃李园实验学校校长已经四年了,虽然学校由一套年轻的领导班子有条不紊地推进着各项工作,可只要钱先生一到,教师和学生都会围拢过来一起探讨,相互切磋,他们从没感受到校长的“年迈”,相反越来越钦佩先生贯有的“时尚”。

    钱先生从不拒绝时尚,同时他也是时尚元素的开创者,这大概与先生的乐观豁达相关。早在当“右派”下乡接受“监督劳动”时,生产队长安排他住的是一间四壁无窗、白天也要点灯的茅草房,与一个羊圈仅用一层竹编的“墙壁”隔开,臭气熏人,“咩咩”的羊叫声不绝于耳,他却为自己的“新居室”取名为“黑适小屋”,并在这样的“黑洞”里津津有味地捧读诗书。眼前,他的校长室毫不奢华,但满目的书和植物,以及四壁的诗画摄影,将一位老人的生活情趣和对生命的热爱展现得淋漓尽致。

    钱先生70岁开始学电脑,从此对它“疼爱有加”。几十万字的书稿、犀利的评论、每月的行程安排,甚至那些仅仅还停留在思想表层的片段,都可以在这个“家伙”的头脑里归类储存。不仅如此,先生还学会了上网查找资料、发E-mail便捷沟通、用 QQ即时切磋交谈……从稿纸上的笔耕到键盘上的驰骋,先生思维的天空更宽广了。说话间,先生的手机响起悦耳的铃音,他笑着告诉记者:“是短信来了。”随即,熟练的拇指运动作出及时回复。

    与先生对时尚保持敏锐相对立,钱梦龙也是一位“顽固”的传统坚守者。在他看来,有些不破的真理、不逝的经典以及不褪的本色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被淘汰。在潮流与传统之间,在秉承与创新之间,什么该接受,什么该坚守,全在于自己是否还保持着独立的思辨和自我的清醒。“有些时候依然需要我们有‘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定立场。”钱先生说这话的时候脸色略显凝重。

    记者意识到,钱先生还是在为当前语文教学的“失魂落魄”而担忧。

    在新课程实施后的很多展示课上,钱先生看到了这样一种倾向:执教老师为了张扬“人文性”,增大教学内容的“文化含量”,加之又有“现代化武器”在手,于是语文课完全变成了“多媒体操作课”,快餐式的“读图”几乎取代了“读文”的训练,天马行空式的宏大叙事正在吞噬着实实在在的读写听说。令人眼花缭乱的图像展示,再配以五花八门的背景音乐,很热闹,可一堂课教下来,学生读课文依然结结巴巴。钱先生忧虑,在不少教师的心目中,或许正是这样的课才是新课程精神的体现,殊不知这恰是对课程改革的极大误解。

    语文教学中盲目追风、为求新而求新的现象似乎超过了其他学科,这也使本来已十分惶惑的语文教师更加手足无措——“语文课怎么越上越不会上了?”钱先生认为,这就不能不回到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上:中小学究竟为什么要设置语文课?

    纵观古今中外的教育,无论体制存在怎样的差异,都必须把对下一代进行民族语的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因为“民族的语言即是民族的精神”,民族语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最重要载体,对下一代进行民族语的教育,是传承、延续、发扬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必然选择,而这个任务在中小学的各门课程中毫无例外都由语文课承担。换言之,语文教学,说到底就是民族教育,即母语教育,这正是语文教学“魂”之所系。

    基于这样的认识,钱先生深切地感到,“语文教学该反璞归真啦!”语文教学的确需要在创新的旗帜下进行重新审视,多一点对民族传统、民族文化的尊重,多一点对自身经验的研究,少一点形式主义,少一点食洋不化,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接触文本,触摸语言,在读写听说的语文实践中摸爬滚打,这样,在继承中创新的精神才是语文教学的发展之路。

这就是“我的脚下永远是起点”的钱先生的真实写照,哪怕走过55年的风雨岁月,哪怕创造桃李满天下的辉煌成就,他依旧在找寻新的起点——名师之名,正因此而长存于人们心间。

(作者单位:《上海教育》记者)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教师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