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德育>> 优秀教师>>正文内容

苏元平:在奋进中精彩人生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名师简介:苏元平,福建省中学英语特级教师,现任福建省泉州市第五中学教科研室主任。福建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学科指导组成员,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课题组成员,福建省外文学会理事。

    在近30年的教书生涯中,我时常享受着当一名教师的快乐。尽管这种快乐中也时而夹杂着辛酸与苦涩,但是在快乐与苦涩的相生相伴中,我竟然把这一切都沉淀成了一种做教师的甘甜。这使我无怨无悔地乐为人师,使我在一个自强不息的心理场中不断进取,不断收获。

    一、意外的归宿

    在上中学的时候,我曾憧憬着自己的未来,一心想当个科学家。然而理想与现实往往放不到一个可以连接的链条上。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革命”结束了我的大学生活,也断送了我那个美丽的梦。

    1968年底我被分配到洞庭湖畔的一个军垦农场,开始了一种我完全没有想到过的生活。那里集中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上万名大学生,不管天寒地冻,也不管盛夏烈日,我们这些学生兵天天活在劳作中,几乎没有闲暇的日子。盖房子、种水稻、修湖堤,什么重活都干过。繁重的体力劳动、艰苦的生活环境考验着我们每一个人,磨炼了我的意志和毅力,就是从那时起,我懂得了什么是坚强,学会了坚强。

    在动荡的年代,人就像一个断了线的风筝,不知会飘向何方。 1970年正当我在军垦认真接受再教育并干出了一些成绩时,我意外地得到了一次重新分配的机会。于是,我回到家乡泉州,进了一家塑料制品厂,成了工人阶级的一分子。那时候,“工人阶级领导一切”的口号喊得震天动地,能到工厂当工人是无上荣光的事。但是纯机械性的劳动,却让我陷入了极度的苦闷之中。一年多后,我申请调到了一个机械加工厂。在这里干的活虽然与我大学所学的专业风马牛不相及,但是我还是喜欢这个工厂,因为它毕竟是一个可以动脑筋的地方。起初我到车间劳动,学看图纸,跟着师傅学手艺,后来厂里技术室需要人手,就把我调过去。描图、制图成了我新的学习内容,大量的机械加工书籍成了我难以释怀的心爱之物。边学边干,边干边求教,边求教边钻研,成了我那时生活的主旋律。那时候,人们常爱说一句话:“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对此我深信不疑。功夫不负有心人,渐渐地工作在我面前变得得心应手了,我成为了能够独当一面的工程技术员。于是,在我眼前仿佛铺设了一条通向美好未来的大道。

    1978年春天,正当我再一次憧憬未来,决心在工程技术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时候,组织上决定调我去当教师。因为教育系统急需大量的合格教师,工厂里一批专业不对口的知识分子要充实到教育战线去,在工厂已经做了7年技术员的我便被调到福建省泉州第五中学任教。

    当教师从来都不是我的理想,心里真不情愿,却又不能不服从。那时,在我们这代人的人生字典里根本就没有“不服从”这三个字,已经习惯了“党指向哪,我们就走向哪”。

    尽管踏进学校大门的脚是沉重的,但面对校长,我还是抖擞了一下精神。

“我们这里现在许多学科都欠缺教师,你能教什么?”校长问。

“根据我在大学里所学的专业,我认为我最适合教生物(当时称为农业基础)。”我回答。

    校长沉吟片刻又问:“你能教英语吗?我们现在最需要的就是英语教师。”

    我随手拿起校长案头放着的一本初二英语教材翻了翻,觉得内容还比较简单。心里想:凭借着在大学里所学的公共英语的知识,承担下来应该没问题,至少不会比代课教师差吧。于是,我点点头答应了。

    第三天,我便走上初二年级英语课堂的讲台。上世纪70年代末的教育质量还是比较低的,但我明白,随着国家对教育越来越重视,教学质量的提高指日可待。我默默对自己说,千万不可以得过且过,否则会误人子弟啊!

    做教师的责任感就这样升腾起来了。我又拿出当年在军垦时的干劲儿、在工厂时边学边干的劲头,努力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和教学水平。我到书店购买了大学英语教材和一些进口教材来啃,每天坚持收听国内外英语广播进行语音练习,我把每一次业务进修都视为难得的机会认真对待;同时我主动向老教师请教,一有时间我就在校内、甚至跑到校外去听课。

    既然做了教师,就要做个好教师。

    二、我爱上了这个职业

    为了做个好教师,我潜心于教学,倾力于自我提高。

    1978年高考前一个多月,学校举办了非应届生高考辅导班,师资缺乏,我主动请缨担任辅导班的英语教师。我白天给在校生上课,晚上为高考辅导班学生上课。放学回家后还要挑灯夜战,逼着自己在短时间内把中学英语语法基本知识学了一遍又一遍。

    1978年秋季,我从初二“连升三级”到高二(当时高中只有两年),担任毕业班的英语教师兼班主任。由于学校领导的信任,1979年秋季,再次安排我教高二毕业班,并且还把一个文科重点班(班中有部分学生要报考英语专业)交给我。这对于一个非英语专业、非科班出身、刚任教一年多的教师来说,无疑是个很大的挑战。但我知道这也是锻炼自己的绝好机会。经过一年的“摸爬滚打”,我终于不负众望,把班里一批学生送进了大学,其中有3名学生考上了重点大学对外贸易系。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教师的称谓在我心中的分量愈来愈重了。

    1981年我得到了一个去福建师大脱产进修的机会。这使我如鱼得水,尽情遨游于学海之中,除了自己在进修班每周的十八节课外,我还到外语系应届毕业班里多听8节课。我排满了自己的课程表,除了吃饭、睡觉,我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学习。

    从那时直到20多年后的今天,我始终苦读不辍,从来没让自己闲着。

    20世纪进入80年代后,随着大环境的改变,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逐步走上正轨,教育科研的风气日渐浓厚。我开始频繁开设教学公开课。听课的有本校的老师,也有本地兄弟学校的老师,还有外省的教育参观团及来自英、美、加等国的外籍教师或专家。

    记得198612月的一个早上,我一跨进校门,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就急切地告诉我:“有一批美国教师要来学校参观,指定要听一堂英语课,这堂课你来上吧。”事情来得紧急,根本容不得我作什么准备,一切按原来的教学计划进行。美国田纳西州孟菲斯市中学督学克劳斯利女士带领的教师参观团在国立华侨大学的教务处长和一些大学教授的陪同下步入教室,然后坐在学生们中间,用他们西方人的眼睛审视着我的课堂。

    “看得出你很喜爱你的学生们。”“是的。”我不无自豪地回答。下课后,当我走出教室时,一位美国教师赶过来与我攀谈,“所以在你的课堂里师生配合默契、感情融洽……”

    克劳斯利女士回国后,给校长写了一封感谢信,信中特地提到她对我的课的印象:“苏先生的那堂课证明了他是一位教学大师,他的第二语言的教学能力很值得赞赏。”

    我渐渐地爱上了教师这个职业,并且在这个岗位上创造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感受着快乐与甜蜜。20多年来,我教过的学生成千上万,早年的学生做了父母,又让他们的孩子成了我的学生。每年元旦、春节、教师节、圣诞节贺卡都如雪花般飘来,精美的图片上总写着他们的祝福、他们的感恩。有位学生写道:“笨嘴笨舌的我只有在信件或贺卡中才有勇气对您说几句心里话,您是我这一生中遇到的最好的英语老师。”有位考上清华大学的学生这样写道:“回想起这三年高中学习有您的栽培,我感到很幸运,觉得好舍不得离开。很多东西从您的口里传入我们耳中,进入我们的生命,积淀下来,足以终身受益。”我总在想,这世界上还有什么比这纯朴的师生情谊更珍贵的呢?

    有人把教师比作春蚕,“春蚕到死丝方尽”,夸赞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教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有人把教师比作蜡烛,照亮了别人却熄灭了自己,听起来真有几分悲壮。其实并不然,教师在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同时,也照亮了自己,升华了自己,成就了自己。虽然教书多年,但我也有被学生问倒的时候,这时我总是诚恳地说:“你的这个问题很好,待我回去好好想想后再回答你。”这促使我更多地去思考。一次次对课堂教学的探索,一回回对教学活动的追问,都渐渐化作我的一篇篇教学论文。如果没有教学相长,没有与学生一起的教学实践,我何以获得专业的发展?

    三、自强不息是教师生命中的永恒主题

    从做教师的那一天起,我就没离开过学习。订阅各种教学刊物,阅读同行和专家的文章,都使我受益匪浅。有许多教育理念和教学技巧就是从那里面得到启发的。有时我会与文章内容产生共鸣,便很想把自己的教学心得也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明知要公开发表文章很困难,但还是抱着先写出来再说的态度,跃跃欲试地写起了教学论文。文章先是刊载在本地教师进修学校的油印刊物上,而后我便大胆地投向正式刊物。1982 6月,我的一篇题为《贵在坚持——谈在职进修的体会》的文章在《中小学外语教学》上发表了。这使我既感到意外又感到欣喜。随样刊我收到一封编辑的来信,信中鼓励我继续探讨教学的热点问题,多写好文章。从那以后6年间,我每年都有一篇文章在《中小学外语教学》上与读者见面,这激发了我的写作情结,从此笔耕不止。于是我的文章频频在《英语学习》、《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中国考试》、《外语界》和《外语电化教学》等几家在全国有影响的杂志上发表。

    有人问我:“你发表一篇文章能拿多少稿酬?”也有人说:“你早已评上高级职称了,何必还写文章?有那时间搞点有偿家教不是更合算?

    是啊,写作对于一个教师来说的确很辛苦。特别是每当我利用节假日或者点灯熬夜收集、整理资料,苦苦思索又一字字地写下来,然后一遍一遍地修改,搞得头昏眼花的时候,我也曾有几次对自己说:这是最后一篇了,从今以后停笔不写了。但是也许是一种习惯,也许是一种追求或是说不清的成文后、发表后的快感,终究使我无法搁笔。我一直认为:教师写文章是对个人教育教学工作的再思考,是一种探索,更是一种理性的升华。撰写文章的过程是积累和总结经验的过程,也是一个特殊的“业务进修”过程。

    我也抱着同样的态度投身到教育科研中去。这些年来我先后主持了4个国家级、两个省级教育科研课题。这也成为我不断探索的动力。

    有人半开玩笑地问我:“你是一个半路出家的英语教师,竟能取得如此成绩,如果你是科班出身岂不是更了不得啦?”这话听起来似乎在理,但我认为:正是因为专业不对口的先天不足,才使我憋足力气,发奋努力,后来居上。假如我是科班出身的,说不定就吃起老本,不思进取了。顺境与逆境对造就一个人有着辩证的关系。顺境固然有利,但却会使人产生惰性;逆境虽然不利,但它使你不断提醒自己,不断产生克服困难的毅力。

进取与向上永远是我人生的座右铭,我将一如既往地为教书育人做贡献,直到生命终止。而那时我们的知识、我们的品格、我们的一切美好愿望,甚至是我们的生命,都可以在我们学生的身上得到延伸,得以延续。做教师真是一个令人心醉的职业!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第五中学)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教师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