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德育>> 优秀教师>>正文内容

常作印:理想徘徊在“另类”的边缘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作者简介:常作印,网名阿常,197410月出生,1996年安阳师范学院毕业,现为河南省安阳市曙光中学语文教师兼团委书记,教育博览网站(http://wwwjyblnet)共话教育论坛版主,安阳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安阳市新长征突击手,河南省学习雷锋、志愿服务先进个人,河南省教育学会教育实验研究专业委员会会员,北方文学艺术研究所创作中心创作员,21世纪民办教育杂志专栏作家,第一届艺苑杯中国当代书画篆刻艺术大赛青年组银奖获得者,泛区杯全国书画篆刻大赛铜奖获得者,安阳市优质课大赛二等奖获得者,河南省优质课大赛三等奖获得者。20022003年连续两次荣获河南省中学语文优质课教学设计大赛一等奖;参与全国教育发展“十五”计划重点课题两项;参与开发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系统》2000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科学“九五”科研成果奖;参与编著图书5册,发表文章100多篇,其中《炮轰中国教育学》、《从中国教育传统中反思我们的个性》、《泪洒中国教育》、《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炮轰职称评审体制》等文章,在全国均引起较大反响。成长格言:计划每一天!新鲜每一天!思考每一天!收获每一天!快乐每一天!

 

 

    当拜金主义浪潮冲垮了许多人的心理防线,当众人都在考虑如何丰富自己钱袋的时候,我——教育战线上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小卒,却扎根在教育教学第一线,默默地奉献在三尺讲台,思考着中国教育。虽然自己屡屡被人打上“另类”的标签,但我依然如饥似渴如痴如醉地研究着我的教育教学。

    当别人争着抢着要国家级、省级、市级的研究课题和研究经费时,我却在进行着我的另类研究。经常有朋友在我面前炫耀:“我拿到国家级课题了。”朋友问我,“听说你也在搞课题研究,你研究的是哪一级课题?课题研究经费多少?”我常笑一笑答曰:“个人级课题研究,经费是零。”朋友总是张大嘴巴,眼睛瞪得大大的。说来也许没有人相信,从我任教的那一刻起,几乎没有参与过任何一级立项的课题实验,但我可以自信而又自豪地说,我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教育科研。我曾固执地认为,真正的教育科研在民间。我读孔子,读陶行知,读苏霍姆林斯基,读杜威……从来没有听说过他们研究的课题是市级、省级或国家级,从来没有听说过他们的成果是哪个权威部门作的成果鉴定,而恰恰是这些民间的“另类”的教育科研,为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元素和新思想,为后世留下了公认的教育经典。

当看到一个个新的空洞项目审批顺利通过,别人拿到丰厚的研究经费时,骨子里也常常有一种嫉妒之情油然而生。更让人嫉妒的是,不管水平高低,不管计划是否可行,没有交不了差的课题,没有鉴定通不过的项目。这似乎已经成为中国教育界的定律。没人管项目最后的完成目标,至于项目交差时的鉴定,有负责课题的导师、名师、专家,邀请上几个铁哥们,互相捧场,让其吃好玩好,谁还能不说好?所以做学问已经变得很次要,科学的精神几乎无处可寻,知识分子讲究的气节和尊严也早已被社会上的乌烟瘴气给熏陶得荡然无存。中国纳税人的钱就这样被我们浪费掉了。

针对中国教育改革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以青年人特有的热情和中国教师特有的良知,我深入地思考教育现象。

    工作之余,利用几乎所有的闲暇时间,翻阅上千卷古今中外的哲学和教育著作。为了用事实说话,不靠在书斋里拍脑袋,自费跑遍大半个中国,深入教育一线,深入农村,调查中国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先后走访不同阶层不同行业的两千多人,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以真实的视角记录下真实的中国教育,写出十几万字的调查报告,并多次上书有关部门和领导,虽大多数都石沉大海,似乎连一片浪花也为激起,但我为国效力的信念从未动摇。

    没有人要求我必须这样做,也没有人资助我做这一切,我是自觉地、也是自主地做这一切。为了我自己,为了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为了那些曾经把毕生的心血献给教育事业的先驱们,更为了祖国的教育事业和广大的学生。为了尚且存在的浓浓的爱国之情,为了尚且存在的理智,为了尚且没有完全麻木的大脑,为了尚且没有丧尽的良知。

    有人说我愚忠,我回应道:因为我领的是国家的工资。在近年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斗争中,将我所看到的改革中的危险倾向和失误(主要是教育方面),以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意识,及时提出警报,为国家献计献策,提示某些具体且可操作的对策与建议。请问这样的愚忠有何不好?我又想,对国家的忠诚,这意味着自觉地、自为地承担一种道义的责任。这种承担、这种承诺并不一定有回报的。得到回报是幸运的,得不到回报也决不抱怨。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已经为我们作出了榜样。试问屈原要什么回报?文天祥要什么回报?岳飞要什么回报?司马迁要什么回报?闻一多要什么回报?忠就是要“愚”,忠就是誓守一种价值。不仅是衣带渐宽终不悔,而且甚至甘愿为之付出一切乃至生命。

    事实上,我常常是反潮流,反主流的。王安石讲过“三不足”:“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畏,祖宗成法不足畏”。我有“三不畏”:学术上的权威不畏,政治上的威权不畏,社会上的主流人言不畏。惟真理是从,惟国家与民族之最高利益是从。我所持的许多观点,决不会轻易放弃,除非实践证明我确实错了。如果是那样,那我也不会“披发入山、埋琴焚书”。

    我常常为一些人感到可悲,把聪明才智都浪费在无聊的事情上。还是多用心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吧,哪怕它小,对社会都是有益的。我也常常为我们的国家感到可悲,把大量的钱财投入到许多假大空的项目中,见不到什么效益,却培养出许多寄生虫。我更为我们的教育感到可悲,中国现代教育已走过百年的路程,但未建立中华民族自己的教育体系,甚至于富有指导意义的教育学教材也拿不出来。教育的神圣,在今天已经被摧残得无处可寻,现在它更像是一个廉价的装饰物,被人肆意地蹂躏和利用,失去了应有的尊严。

不做实事,专门追风,吹牛说大话,已经成了当前教育研究界的风气,十分类似当年“虚报产量、放高产卫星”的歪风。踏踏实实做事的人是愚昧,老老实实讲话的人是傻子,敢于说出问题症结的人必将成为众矢之的。人家理直气壮地责问:没事你找什么事,大家都舒舒服服地拿钱不好吗?干嘛坏大家的好事?

    回想起自己走过的路,常常有一种莫名的惆怅。当自己到农村调查被小偷窃去全部金钱天地无应孤独无助时,当自己另类的言行遭到别人的白眼时,当自己囊中羞涩蹲在新华书店摘录“文献”遭到售货员的讽刺和挖苦时,当自己在炎炎的夏日忍受着蚊虫的叮咬在灯下写作时,当自己冬日里在卫生间改造的书房里忍受着零下五六度的煎熬时,当自己单调的敲击键盘声伴着犬吠虫鸣送走一个又一个黑夜迎来一个又一个黎明时,苦闷、孤独、寂寞常常袭上心头,那种悲哀常常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形容,自己的所谓的研究,也几次险些荒废。

    常常感觉自己像葬梦荒园里的一只望乡的不归鸟,栖息在凋残的枝上,虽日日啄食苦涩的寂寞,焚孤寂以吟唱,却听不到应和的声音。每当此时,特别理解范仲淹的“微斯人,吾谁与归”和周敦颐的“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感慨。

    好在我能避苦求乐,能苦会乐,化苦为乐。我常想:避苦求乐,可能是人性的自然;能苦会乐,可能是做人的坦然;化苦为乐,则可能是智者的超然。也许只有在大孤独中才能领略到大境界。

    人生荣辱是短暂的,只有学术是永恒的。

    好在,还有众多朋友的支持和鼓励。

我也常常吟诵诗人食指的《相信未来》,勉励自己。他深情地吟唱着——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

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

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

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

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

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

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

(作者单位:河南省安阳市曙光中学)

(本文选自《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30位优秀教师的案例》  张万祥    玮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教师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