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科研>> 历史论文>>正文内容

历史教学应培养学生多角度解释历史事件的能力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摘 要:一个历史事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不同角度的分析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而且不同时期对同一段历史也会有不同的认识评价。注意对一些历史事件进行多角度解释,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及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判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形成历史思维能力。 
  关键词:历史事件;多角度解释;历史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30-0050-05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就事情本身而言,它只是一个事件而已。但历史魅力在于时人和后人对历史事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使历史保持长青的生命力。”一个历史事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从不同角度分析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不同时期对同一段历史认识也会有不同的评价。比如对资本主义发展史、对新航路的开辟、对斯大林模式、对洋务运动以及洋务派的评价等都是如此。对于中学生而言,要形成对历史比较全面的认识,需要在历史的学习中锻炼、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在历史教学课堂上,教师如能对一些事件从不同角度解读,将对学生深刻理解历史,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形成历史思维等大有裨益。 
  一、历史教师要结合自己的教学选择多角度的探究问题 
  历史教师要选择适当的内容,训练学生多角度解释、评价的历史思维。首先,选择符合初中生思维水平的多角度探究问题是关键;其次,要选择合适的材料、设置合理的情境,编制符合中学生思维水平的练习题,加强对学生的训练。 
  这里列出一些题目,如: 
  七年级: 
  1.你怎样评价儒家思想在我国的地位? 
  2.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值得歌颂吗?为什么? 
  3.你怎样看待明清时期中央集权的加强与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之间的关系? 
  八年级: 
  1.怎样评价洋务运动?(怎样评价李鸿章?) 
  2.怎样看待太平天国运动? 
  3.多角度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4.怎样看改革开放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九年级: 
  1.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各有什么特点?并解释形成的原因。分析哪个更先进。 
  2.怎样评价新航路的开辟?怎样评价哥伦布? 
  3.多角度评价资本主义发展史。 
  4.怎样评价奴隶贸易? 
  5.怎样看待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6.工业文明是灾祸还是福祉? 
  7.人类能否有效避免世界大战的爆发? 
  8.全球化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二、怎样多角度解释历史事件 
  (一)利用对试题的材料和课内外教学资源本身的解读、解析、解释,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和创造性解决问题 
  学生读题、审材料的同时,自然迁移到所学知识,整合起来,就可以多角度论证或解释历史观点了。 
  例题1.2012年河北省中考题.31.探究问题。 
  二战后的德国历史连续书写了成功。它吸取德国法西斯化的教训,完成了文明进化,发展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它抓住机遇实现了统一。2008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和欧元债务危机,也没有对它造成损伤。2011年它的经济增长率在欧洲最高,并超过了美国。 
  “德国是欧洲的德国”,1989年统一前夕,德国曾经向欧洲这样承诺。今天,随着欧洲与德国实力的消长,这个承诺还算数吗?前不久,93岁高龄的德国前总理施密特疾呼:当前德国政治存在失去方向的风险,绝对不能走上民族自私自利的路,那条路越走越窄。千万别忘了,欧洲人对德国有着怎样的历史疑虑,多么害怕它以自我为中心。德国绝不能因为经济强大,就理所当然地在欧洲索取领导地位。 
  ——摘编自王剑南《当德国再次强大》,载《世界知识》2012年第2期 
  (1)19世纪后期,德国因为经济强大,就“理所当然”在欧洲索取领导地位。为此它组建了哪一军事侵略集团?(2分)最终给德国造成了什么恶果?(2分)答案略 
  (2)当今德国经济再次强大,它在欧洲再次索取领导地位的一幕能否重演?(2分)请结合材料、问题和所学知识从多角度论证你的判断。(6分) 
  答案一:不能,因为: 
  1.德意志民族是个善于吸取历史教训的民族。欧洲一体化进程符合德国的利益;德国人的反思——来自材料的观点。 
  2.联合国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作用在加强;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制约了霸权主义;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是各国联系密切,机遇、挑战并存;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来自所学课本知识。 
  答案二:能,因为: 
  1.德国有在欧洲索取领导地位的历史——来自对德国历史的分析。 
  2.世界大国经济实力的变化,曾导致地区和世界秩序的调整,如英国争夺殖民霸权,美国夺取世界霸权、苏联同美国争夺世界霸权;欧元区债务危机若伤害德国,为了自身利益,它可能在欧洲采取行动——来自材料的提示。 
  3.现今美国全球扩张屡屡得手,可能激起德国争霸的欲望——来自对时政的分析。 
  这些因素使德国在欧洲再次索取领导地位的一幕可能重演。 
  (二)从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经济状况、政治形态、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多角度解释历史现象 
  比如,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就可以从政治变革、经济发展、思想解放、社会生活几个角度分析。再如,分析上面的问题“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各有什么特点?并解释形成的原因,思考哪个更先进?”可以借助地图,从地理环境、地理位置得出认知:古希腊、罗马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环境,位于欧、亚、非三洲要冲,交通便利;便于海上贸易、交流。其文明具有开放性、多元性、平等性,这为西方民主政治的形成奠定自然地理环境因素。而四大文明古国均位于大江、大河中下游广阔的冲积平原上,土地肥沃,灌溉方便,宜农耕。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文明具有内向型、封闭性,缺乏个性,盛行等级、集权、专制。不同的地域造就了不同的文明。大河文明形成的东方国度的中央集权、海洋文明造就的西方民主政治,在历史的长河中的不同时期分别演绎了文明的高峰。当然,在世界全球化的过程中,不同文明相互借鉴,世界各地终归要选择适合现代社会和人类发展的政治制度。在探讨中使学生体会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差异性,树立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世界文明更应该共荣共处,相互学习。  (三)不同的时期、时段,历史事件的影响也不同,也就是要发展地看问题 

  比如,你怎样看待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作用。 
  例题2.(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建立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工作,获得如此迅速的进展,反映了亿万农民要求按照中国农村的实际状况来发展社会主义农业的强烈愿望。生产责任制的建立,不但克服了集体经济中长期存在的“吃大锅饭”的弊病,而且通过劳动组织、计酬方法等环节的改进,带动了生产关系的部分调整,纠正了长期存在的管理过分集中、经营方式过于单一的缺点。使之更加适合于我国农村的经济状况。 
  ——1982年1号文件《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 
  材料二:在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村民更加关心的是个人自家的田地,而对于修建一些公共水渠和抗旱水坝等水利设施积极性不高,由于这些基础设施的缺乏,结果又加剧了自然灾害的严重性。另外由于土地分散经营,各自为政,在对于水源的利用和病虫害的防治方面也存在一些弊端。……由于各家各户在防治的时间上不一致,今天你去打药,害虫飞到别的田地,明天他去打药,害虫又飞回到你家的田地,这样防治的效果非常差,自然就会影响到作物的产量。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散了土地的经营权,使得中国的农业效率非常低下。美国一个种田的人可以养活大约100个不种田的人,而在中国一个种田的人只可以养活0.5个不种田的人。……这种经营方式自然就增加了粮食的成本,使得中国农产品在与国外竞争中处于成本的劣势。 
  ——吴剑平《浅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利弊及土地规模化经营的趋势》 
  材料三: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结合农田基本建设,鼓励农民采取互利互换方式,解决承包地块细碎化问题。 
  ——2013年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农业生产责任制产生的积极作用。(4分) 
  (2)依据材料二,归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弊端。为此,材料三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5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分析,可得出哪些认识?(4分) 
  解析: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家庭联产责任制“适应农村实际,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这是相对于原来人民公社体制,吃大锅饭现象;可是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这种个体分散经营, 有很多弊端:“不利于开展农田水利等基本建设;不利于克服自然灾害;生产效率和农产品竞争力低下。”因此中央政府正确决策“引导土地经营权流转,鼓励适当规模经营”。这说明一个好的政策也是相对而言,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实事求是分析问题,才能科学解决问题;农村体制改革要不断深化。 
  和斯大林模式一样,这些政策或体制都曾经在一定时期内起过积极作用,但时代在变,生产力在发展,要发展地看问题、解决问题。 
  (四)很多历史事件既有积极的又有消极的影响 
  例如,工业革命在提高生产效率、改善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交通堵塞等问题。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发展、全球化,这些历史现象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又不免带来新的问题,事件本身就有两面性。 
  (五)不同阶层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看待历史现象也就有不同的解释 
  比如,资本主义在促进西方和世界整体发展的同时,又给亚非拉殖民地国家带来了灾难;再如西方人赞美、纪念哥伦布,可是美洲大陆的土著人就控诉他是强盗;还有奴隶贸易、新航路的开辟等事件,同样要站在不同立场多角度地去认识才能全面把握历史的全貌。 
  例题3. 
  1.当时人看奴隶贸易 
  材料一:所有的非洲酋长就反对取消奴隶贸易,因为他们用一个强壮的奴隶可换得20 到30 英镑。当人们要一位酋长停止这种贸易时,他说:“什么!猫能停止抓老鼠吗?哪个猫不愿嘴里叼着老鼠死去?我要嘴里叼着奴隶死。”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南北非洲的种植园主,尤其是18 世纪在英国议会席位中拥有一个重要集团的巴巴多斯的种植园主,也支持奴隶贸易。另外,欧洲诸既得利益集团,不论是贩奴者还是国内各种酒商和产品制造商,都拥护这种贸易。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著名的废奴主义领袖威廉·威尔伯福斯正确地评论道:“利益能给人们的眼睛蒙上一层厚厚的隔膜,即使双目失明也不过如此。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问题: 
  1.材料一、材料二中,有哪些人或集团反对取消奴隶贸易? 
  2.从废奴主义领袖威廉.威尔伯福斯的评论中,你认为这些人反对取消奴隶贸易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通过解读时人眼中的奴隶贸易可以深刻地认识到当时奴隶贸易之所以盛行的原因是利益的驱使,也认识到人们在利益面前是多么地丧心病狂。 
  2.后人看奴隶贸易 
  材料一:2003年7月8~13日,美国总统布什对非洲五国进行访问,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共和党总统造访非洲大陆。在踏上非洲大陆的第一天,布什在塞内加尔的戈里岛就非洲历史上黑暗的贩奴行为作了一番动情的演讲。他称黑奴贸易是人类所经历过的“历史性的重大罪行”,贩奴的实质是在“出售和摧残人类的尊严”。这一番讲话出自曾经是黑奴贸易最大目的地之一的美国总统之口,多少具有了某种“原罪”的含义。 
  材料二:2006年8月23日是“贩卖黑奴及其废除的国际纪念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浦晃一郎(Koichi roo Matsuura)发表致辞指出,这一段悲惨历史至今仍在促使世人辩论应以何种方式对待痛苦的往事、建立国家认同和发展新形式的公民身份。 材料三:2013年8月23日“贩卖黑奴及其废除国际纪念日”到来之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指出,人类历史上的贩卖黑奴贸易是对自身文明基础的挑战,她呼吁世人从历史中汲取教训,激励子孙后代尊重自由和人权并为之努力奋斗。 

  材料四:2003年9月8日,为期9天的联合国第三届反种族主义大会在南非德班落下帷幕。“黑奴贸易”赔偿问题一直是贯穿会议的两大焦点之一。绝大多数非洲国家要求欧洲国家对其历史上贩卖黑奴的殖民行径公开道歉并进行赔偿。但欧洲除比利时等个别国家外,都认为“贩卖黑奴”已是过去三四百年的“老皇历”,拒不道歉,更不愿谈赔偿问题。 
  问题: 
  1.材料一、二、三是怎样看待奴隶贸易的?为什么材料四中有些国家拒绝道歉? 
  2.你认为应该怎样看待奴隶贸易? 
  综上,通过几个角度比较全面地解读了奴隶贸易,避免了照本宣科,学生对奴隶贸易有了深刻、全面的认识,既能认识到时人对奴隶贸易的看法,又能感受到维护人权道路的曲折性;也懂得历史需要从多个角度解读。 
  (六)运用多元史观多角度解释历史事件 
  比如,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鸦片战争。在革命年代和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革命史观、唯物史观在中国长期“一统天下”;近年来国内外又出现了文明史观、全球化史观、现代化史观、生态史观等。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对多角度解释历史、丰富历史概念、形成历史思维提供了依据。 
  例题4.史观就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依据下列①~④对四种史观的解读,结合相关知识,回答1~4问题。 
  史观 
  ①革命史观 
  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阶级)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建立新的阶级的统治 
  ②文明史观 
  人类文明演变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农业文明分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分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 
  ③全球史观 
  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形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一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主导趋势 
  ④现代化(近代化)史观 
  人类历史是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现代化。 
  1.长期以来,在有关世界近代史开端的问题上,存在几种不同观点。解放后我国史学界一般都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请问,这一观点的依据是什么?体现了什么史观? 
  2.另一种观点认为,1500年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因为1500年前后特别是16世纪的一系列重大事件都表明人类历史进入了剧烈的社会转型时期。目前,史学界大部分学者都持这一观点。请从文明演进或近代化的角度简要说明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3.持不同史观的学者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请你站在①②③三种史观持有者的角度,分别阐明理由。 
  4.对同一历史事物的评价,不同史观的侧重点不同。如若运用①、④两种史观对洋务运动作出评价,哪种史观评价较高,哪种史观评价较低?为什么? 
  在平时教学中,历史教师要根据课标要求,特别是通过多角度解释历史的训练,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引导学生正确地考察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训练运用材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判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形成历史思维能力。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学生|历史|材料|不同|角度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