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德育>> 班级管理>> 主题班会>>正文内容

实用班主任治班方略九章(6-9)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第六章  成功的班级,学生必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集体主义意识的具备是学生完善人格形成的基本条件,也是班级增强凝聚力、向心力,形成坚强战斗集体的必备条件。孙子在《谋攻篇》中谈“知胜之道”时写到:“上下同欲者胜”。因此,班主任必须注重通过集体教育来影响每一个人的思想,用集体的舆论、集体的作用和集体的意识形成强大的教育力量。在集体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是关键的环节。

集体荣誉感是指学生自觉意识到作为集体一员的尊严和荣耀,从而更加热爱集体,珍惜集体的荣誉,并能推动学生积极向上的一种情感。集体荣誉感的形成,会促使班级进步,人人向上,为学生今后适应社会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集体荣誉感培养的方法

1.思想教育为先导

思想问题解决了,才能落实到行动上。从根本上说,学生应当服从的并不是某一个个人,某一个集体,而是某一条原则,某一条真理。对于集体荣誉感的培养,班主任必须通过令人信服的理论及实例让学生懂得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对于集体及个体的益处。

班主任应让学生明白,英雄的集体才能产生英雄的个人,英雄的个人往往来自英雄的集体。人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而且具有社会属性,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只有搭上集体这条大船,个人才能驶向理想的彼岸。

2.在活动中培养集体荣誉感

集体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表现自我的机会,使他们的表现欲得到满足,人格得到尊重,从而使学生力求在今后的集体活动中获得更多的荣誉。班主任应注意在集体活动中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依据学生的能力所长、兴趣所在,尽量***排每一个学生参加到不同的活动中来。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凝聚全班向心力的过程,每一个学生都会体验到因自己的努力而为班级争得荣誉的愉悦。

3.充分发挥学生在班级事务中的主体性

班级各项规章制度、活动方案的制定,班级事务的处理,应广泛征询、采纳全体学生的意见与建议,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为集体出力,为集体的问题分忧。另外,要让集体的每个成员都负有适于他们的具体责任,这样就能够形成对集体的责任意识。当学生始终觉得自己是集体的主人时,自主管理的过程就会成为强化荣誉感的过程,学生自然会把自己的荣辱与班级联系在一起,处处维护班级的荣誉。

4.让学生不断体验到集体荣誉感

首先,每当班级在学校获得集体荣誉时,班主任都应抓住这个机会对全班同学进行大力表扬,讲明集体的荣誉来自每一个同学的努力,告知学生每个个人都将从集体的荣誉中获益,都将获得全校同学赞赏的目光,使学生意识到作为集体成员的尊严和荣耀。

其次,班主任应建立班级的“闪光墙”。将班级集体、学生个体获得的各种奖状、荣誉证书、获得荣誉的过程性图文资料张贴在墙壁上,让学生时时能感受到自己的班级是一个优秀的集体,让学生为拥有这样的集体而自信、自豪,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集体,珍惜集体的荣誉,并生发出更加向上的动力。

二、集体荣誉感培养中应注意的问题

1.小集体服从大集体

对学生来说,集体利益分为班级利益、学校利益、社会利益与国家利益。班主任应让学生明白,一切集体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小集体的利益必须服从于大集体的利益,这样才能使更多的人从集体利益中受益。

因此,当班级利益与学校整体利益发生冲突时,班主任要教育学生班级必须服从学校,甚至班级要为学校的整体工作做出牺牲。切不可纵容学生为了班级的“小我”而对抗学校的“大我”。“忠臣出于孝子之家”,反之,当学生养成了不愿为学校“尽忠”的习惯时,服从于班主任、服务于班集体的意识也会大大降低。

2.正确看待班级之间的竞争

对于班集体之间的比赛或竞争,班主任应教育学生正确看待。当本班暂时落后于其它班级时,要鼓励学生寻找差距,迎头赶上,绝不可着眼于其它班级的短处,甚至怀疑学校的公平与公正。这种做法不仅影响班级之间的团结,而且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今后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同时,学生一旦养成斤斤计较的习惯,会直接影响到班级的凝聚力。

3.集体中的个体之间应互相赏识、互相帮助

由于每个学生的能力大小不同,对集体做出的贡献、所获得的荣誉也必然不同。作为班主任,必须帮助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和别人,既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更多地要看到他人的长处,学会赏识集体中的其它成员,不但要把他人取得的成绩看作集体的共同荣耀,也要包容他人的不足,使集体成员在相互支持、相互勉励中共同为集体奋斗。

4.集体活动班主任应躬亲参与

集体活动不但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也是增强师生亲密感的绝好机会。事实表明,活动有没有班主任的参加,效果是绝对不一样的。遗憾的是,有些班主任让学生自己去组织活动,自己却不闻不问,这样就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集体活动需要每一个成员的全情投入,作为班级的灵魂,班主任的带头投入,会增强学生的集体归属,学生的集体归属感越强,集体凝聚力才会越大。

第七章  在参加各类组织、各种活动中提升班级的整体战斗力

学校的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兴趣小组、技能小组等组织可使学生广泛参与到学习、创作、文体、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社会公益等活动中来。促使学生加入各级各类组织、参加各级各类活动,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涵养、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班级的有效管理,提高班级的凝聚力与战斗力的有效途径。班主任应积极鼓励并推荐学生加入各类组织,参加各种活动。

一、加入团队组织、参加集体活动的意义

(一)对于学生个人的意义

1.有助于学生个人综合能力的提高

在团委、学生会等执能部门中,对学生干部的要求不但比普通学生高,而且比班级干部还要高。要求干部除了能完成日常的工作外,还要具备良好的团结协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组织领导能力以及神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就促使加入其中的学生干部不断提高自身的全面素质。

学生社团、兴趣小组等学生组织具有较为自由的发展空间,具有很大的社团自主管理权,参加其中的学生在这种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满足与发挥个人的兴趣、爱好与特长,为社团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组织在开展活动时,要求其成员具有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考察、实验、探究、动手、合作、创新等方面要有优于常人的能力,这样才能完成整体团队的活动任务。在活动中,每个成员的人际交往能力、管理能力、团队精神、自学能力、自我认定能力和创新精神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学生组织同样是一个小社会,参与其中的学生在其态度、情绪、心境、价值观等方面会得到组织整体有益的调整与纠正。在团队组织中锻炼成长的学生将比一般学生更具有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2.有助于学生责任意识的增强

学生在团队组织中参加工作及活动,首先要求其具有责任意识、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作为执能部门的干部,要做到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忠于职守,廉洁奉公,作风正派,办事公正,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不徇私,不违规,敢于同违纪行为作斗争,维护学校荣誉和利益,在同学中起模范带头作用。在社团组织中的成员要做到团结协作,富有开拓创新意识,积极主动地承担力所能及的工作,热心为全体成员服务。坚持集体观念和责任心,积极努力、任劳任怨的完成每一项任务,努力弥补自己的不足,为团队奉献,为学校争光。

经常参加组织生活与集体活动的学生,责任意识明显优于普通同学,这对加强班级管理,形成文明、守纪、乐于奉献等良好的班级风气是大有裨益的。

3.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参加集体活动是学生心理调节的有效渠道。由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造成的原因,有些学生性格孤僻、偏执,在班级成为不稳定因素。参加集体活动,可使这部分学生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学会合作、理解与沟通,懂得关心他人、宽容他人,具有责任意识、主人翁意识。通过活动,这些学生将会走出心理的樊篱,获得自信与快乐的体验,重新走到健康发展的道路上来,这样也就减少了班主任班级管理的难度。

(二)对班级整体的意义

1.为班级文化建设注入了活力

学生社团活动是班级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给班级文化建设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促进了班级文化多渠道、深层次、高质量的发展,提高了班级学生的思想觉悟和能力水平,培养了学生乐于奉献的责任意识,激发了学生好学上进的热情,对班集体起到了教育导向作用,对塑造良好的班风、学风能够产生深厚的影响。

2.为班级干部队伍建设夯实了基础

在学生执能部门、社团组织中担任干部的同学,在工作实践中增长了经验、锻炼了能力,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与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在更高的层次上提高了自己的工作水平和能力。这批同学将经验运用到班级管理中,可以有效提高班级工作的效率与实绩,成为班主任的得力助手。参加学生组织、集体活动的普通学生,也是班级后备干部的可靠来源。班级干部在学生组织、学生活动中得到更全面、更系统的培养,也减轻了班主任培养班级学生干部的工作量。

3.为班级集体荣誉感的培养拓宽了渠道

班级学生广泛参加学校的集体活动,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能力,增长学生的才干,使班级学生的素质得到整体提高,而且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这种集体荣誉感一方面来自对所参加的组织、活动的努力、付出及收获,一方面来自对所在班级的归属感及荣耀意识。当文学社的报纸上、艺术节的颁奖台上、体育比赛的领奖台上总是出现同一个班级的名字,当学校的学生会主席、团委主席、文学社社长、校庆主持人、国旗班领队、舞蹈社社长都来自于同一个班级,那么这个班级的所有学生都会为之自豪,班级的集体荣誉感、凝聚力自然也就增强了。

4.为班级凝聚力的增强创造了条件

在集体活动中,班级学生之间有了更多共同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为了完成一项任务,学生之间需要互相配合、互相沟通、取长补短、共同努力。在合作中,学生之间增进了友谊,化解了矛盾,学会了体验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班集体为了同一个目标、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班级的凝聚力也就在集体活动中增强了。

二、参加组织与活动的原则

学校组织的或学生社团组织的活动以保证完成学生的正常学习任务和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为前提,以有益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有利于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为原则,以涵养品质、锻炼能力、交流思想,提高技艺,启迪智慧,增进友谊为目的。各种组织开展的活动应利用艺体课时间、自习课时间、课余时间或双休日进行,反对停课训练、停课比赛、停课排节目的做法。

第八章  慎借家长之力

请家长配合教育问题学生的做法,一向被看作是加强对问题学生教育、转化的有效手段。但此种做法是否真能对学生的转化起到积极作用,还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首先,我们应考虑一下与家长联系的目的是什么?联系的本意是请家长配合,教育、监督、帮助学生,与班主任一起共同纠正问题学生的错误思想、行为。而有一个问题我们却可能忽略了,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且是终身的教师,父母长期以来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作用,远远超过与学生只有几年接触的班主任,也超过社会环境对他的影响,这由身处同一环境下的学生仍然可分为三六九等便可见一斑。

犯罪心理学家的调查表明,导致犯罪的更多因素是遗传,而不是社会环境(环境是外因,并不是至关重要的内因)。犯罪遗传基因不存在的人,即使在饥寒交迫的状态下也不会去偷、去抢。因此,问题学生的出现,首先源于对其影响最大的家庭,问题学生首先出现在问题家庭中。忠臣出于孝子之家,父母才是对学生品格影响的最重要因素。

问题父母对孩子不良品格的形成一般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不良品格的父母将不良品格直接传输或潜移默化给学生;二是由于家庭困顿,父母忙于生计,或父母离异而将孩子交于祖辈看管,或由于其它原因不能长期与子女接触,从而忽视或无力对子女进行教育管理,这时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的第二位因素——不良的社会环境才会产生作用。

如果是由于前一个原因——即“上梁不正下梁歪”造成的,班主任希望通过不正的“上梁”来教育歪斜的“下梁”,恐怕是缘木求鱼。如果是由于第二个原因造成的,父母则很难能从养家糊口的生计中分身将教育时间赋予子女,当家长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听到老师打来的控诉电话,她最大的可能则是对孩子大发雷霆或将孩子打一顿,或面对无能为力的孩子叹息不已,而此时学生对班主任的怨恨之情也就油然而生了。

班主任向家长告一次状的后果,一、可能与教师的愿望南辕北辙,二、可能在家长的威慑下暂时会起作用,三、家长在牺牲家庭经济利益的前提下,分身于孩子也可能会较长期地起作用。但如果学生的家庭环境、状态不变,或学生的思想未受到本质的触动,这种“靠家长配合教育”的方式从长远来看绝不会对学生产生质的作用。我们可以回想一下,办公室里常有被喊到学校的家长,家长面带愧色(这羞愧之怒回到家还得发泄到学生身上),学生则侧立一旁低眉垂首,听候老师、家长的双重训斥。而家长第二、第三次被喊到学校时,学生的神态就会从低眉垂首转为满不在乎。家长第四次、第五次被喊到学校时,学生就敢昂首挺胸地据理力争了。而家长在办公室出现次数最多的学生的最终命运,往往是自动退学。

我们假定联系家长的结果是第三种,即较长时间地对学生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却仍存在着一个隐性的极端不利的因素,即班主任的威信将大大降低。

班主任对班级的有效管理主要取决于班主任的个人魅力对学生的影响力,学生素质再差的班级在一个有能力的班主任手里也能妙手回春,再好的班级交给一个没有能力、没有责任心的班主任也会让它走向没落。一个集团的成败完全取决于这个集团的最高领导者的能力,项羽最初手下战将如云,而由于他没有领导能力,最后张良、韩信、陈平都跑到刘邦那去了。海尔靠的就是张瑞敏卓越的领导能力和非凡的经营理念。正如拿破仑所说,“一头狮子领导的一群绵羊能打败一只绵羊领导的一群狮子”。一个班级的好坏基本取决于班主任的领导能力,而较少取决于学生的素质。

班主任的威望越高,学生越钦佩他,班级就越容易管理。而班主任的威信是建立在对学生的关心、爱护、诚实、信任上的,是在师生长时间心与心的碰撞中形成的。班主任由业务精湛、博学多才、赏罚分明、关爱学生建立起了道德威信和人格魅力,却会因一件向家长告状(也可美其名曰让家长配合教育,但好学生是无须家长配合教育的)这样的小事,让学生认为你是一个对他另眼相看、不信任、想整他或拿他没有办法,对他束手无策的教师,班主任长期建立起来的威信就会因为这样一件小事件而大打折扣。

那么,对于犯了错误的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办?——还是应该尽力靠我们自己,靠我们对学生耐心负责的态度。我们应深入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成长规律,了解其家庭背景、智力与道德水平,从而找出应对办法,更重要的则是应坚持不懈地用爱心去感化学生,用人格去影响学生。当班主任的付出在学生身上生根发芽的时候,当学生对班主任充分信任、尊重时,班主任说的话他自然就听了。我们应亲手将歪斜的幼苗扶正,亲手去摘取播种的果实。既然家长将孩子交给了我们,既然我们是专职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应把孩子再交还给家长。

那么家长的作用是不是就可以完全忽略呢?不是,我们要借助家长的“虚力”,而不要指望家长的“实力”。老子说“有无相生,虚实相应,恒也”。什么是虚力呢?例如一个幼儿在不断地啼哭,妈妈喊一声:“再哭狼就来了。”小孩立刻就不哭了,这利用的就是虚力。当学生犯了错误,班主任说要告诉他家长时,他怕不怕呢?他当然怕。当学生在任课老师那犯错误了,任课老师说要告诉班主任时,她怕不怕呢?她当然也怕,她会反复哀求不要告到班主任那去。这说明家长、班主任对犯错误的学生具有首轮威慑力。

什么叫首轮威慑力?警察、派出所对于初犯的小偷是较能起到威慑力量的,而对于惯偷来说,则很少能有威慑力量,因为惯偷对法律制裁的刺激已经不敏感了,他知道只要偷得不多,抓进去就会被放出来,他习以为常了。因此,我们对待学生要始终让他保持对这种“虚力”的敏感度,要在他头上始终高悬着一把剑,时时警告他不得犯错,而这把剑又永远不能砍下来,一旦砍下来,这把剑的作用也就荡然无存了。如果任课老师总是把学生往班主任那送,班主任总是喊家长来,久而久之,这样的任课老师和班主任将对学生没有任何威慑力。

所以孙子兵法说,国家的军队要“能而不用”,要保持强大的武力,而保持这种强大的武力的目的是对敌国起到威慑作用,却不可轻易用兵,一旦用兵,双方皆有损耗。

我们与家长联系的目的,应该是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找出学生性格中受家庭影响的因素,以利于对症下药。此外,应是对学生家庭的慰问,让家长放心孩子在学校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再有,就是对孩子在校良好表现的表扬,通过家长的传达,让学生对班主任心存感激。有时家长到学校来,当着家长的面我们更应该对学生多加赞扬,深挖优点,使学生低眉含笑,心花怒放。试问学生受到如此礼遇,她还好意思再犯错误,再顶撞老师吗?她必然怀着感恩的心对老师视若知己,支持、服从班主任的工作。当我们以平等心来对待学生、尊重学生时,学生是能体会到并发自内心地按照我们的要求去做的。

可能也有老师会说,不与家长联系,万一学生的不良事态进一步发展,酿成严重后果,我们负不起责任。我想,对于学生犯错误,我们应更多地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切实关心、爱护、扭转学生的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应一味考虑如何回避责任。

当然,具体问题还须具体对待,假如学生出现了犯罪行为或重大人身安全问题,及时与家长联系还是必要的,但毕竟这种情况并不多见,而且班主任的思想教育如果到位,能够防患于未然,将不良事态控制在事发初期,这种情况还是可以避免的。

第九章  “无为而治”是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

一、什么是“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是老子提出并崇尚的一个著名的治国安邦的方针政策。《老子•三十七章》中写到:“道恒无为,而无不为。”

很多人以为“无为”就是无所作为,听从命运的摆布,是一种消极的处世观,实则不然。世界著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认为,“无为”的真正含意应该是“避免反自然的行为”。也就是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同时,它要求人们树立一种超脱忘我的思想观念,无私无欲,利于他人。

“无为”是一种立身处世、治国安邦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当我们按照万事万物自身的规律,顺应时代的潮流促其发展,万物自能“各复归其根”、“天长地久”、“没身不殆”,这样就达到了“无不为”的境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 便是黄老“无为”思想治国安邦的一次成功实践。

改造自然如此,治国安邦如此,对班级的管理同样如此。班主任必须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遵从于教育管理的原则,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采用科学正确的管理手段,才能使学生达到“民自化”、“民自正”的境地。

二、怎样才能达到“无为而治”?

1、行不言之教

《老子•二章》中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是以不去”。 圣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世事,实行身教重于言教的方法。这样万物就会自然生长而不去争谁是创始第一,蕃生繁衍而不据为私有,有所作为而不自恃己能,大功告成而不自己居功。正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永存。

班主任身教的作用自不必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道理每一个班主任都懂得,关键是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班主任有没有认识到自身言行举止的每一个细节都会成为学生品评、模仿的对象,稍有不慎,就会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因此严格规范自身的言行,处处给学生做出表率作用,是班主任达到“无为而治”的先决条件。

对班主任的道德要求,首要的是“无私”,无私才能富有爱心,无私才能爱岗敬业,无私才能处事公正。无私的班主任才能造就大公无私、品行高尚的学生。所以《老子•五十七章》中说:“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三十七章》中说:“无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同时,班主任考虑一切问题均应以学生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老子提出,最理想也就是德才最好的领导人要“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得善矣……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班主任要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以学生的心为自己的心,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每一个学生都会非常在意班主任对自己的一言一行,所以班主任应该象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来对待每一个学生。

老子认为,德才最好的领导人,即圣人也就是实行“无为之治”方针最彻底的领导人。

2、治人之术在于治心

佛家的《论心》里有这样一句话:“心乃万相之主宰。”治人之术,在于治心。心正则行正,每个学生的心态端正了,行为也就端正了,整体班风也就纯正了。因此,思想教育是达到“无为而治”的根本。

《老子•十九章》提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所谓“弃智”,并不是指抛弃智慧,这里的“智”指的是阳奉阴违、玩弄心术、阴险狡诈、损人利己等不良心态。老子倡导回归到纯洁的本心,回归到一种***宁有序的自然生活和社会秩序中来,消除争强好胜、尔虞我诈带来的负面社会效应。

“弃智”是“无为而治”的基础,首先,班主任自己应坚持对学生的正面教育,从正面引导、说理,堂堂正正地对学生提出要求,而绝不能采用巧诈之术,骗取学生对班主任行为的支持。其次,班主任应该由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来消除学生的各种不良心理,使学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坦诚相见、互相信任,友好合作,这样班级才能和谐,班级的工作才能顺利开展。

那么,思想道德教育即“治心”之术应从何处入手呢?应该从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入手。仁爱之心是一切道德品质的基础,当学生明白了“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厚德以积福”, “爱人者,人恒爱之”“阴恶之恶大,显善之善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道理,并能身体力行时,人心何愁不正?班风何愁不纯?

3、择人而任势

《孙子兵法•势篇》谈到“择人而任势”,即挑选适当人才,充分利用形式。

班主任治理班级,不能事无巨细一概亲自过问,这样既增加了自己的工作量,又不能充分发挥班干的能动性、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就泯灭了。聪明的班主任是“善假于物”的,他懂得提纲挈领、抓大放小的原则,他懂得使用人才、培养人才、利用班级整体力量的道理。

《老子•二十七章》中说:“圣人常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老子认为,要做到“无为而治”,领导者要善于发挥每个人的专长,爱惜人才,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世上没有无用之人,也没有无用之物。能做到这点,就是一个高明的领导人,也叫做顺应自然之理了。魏书生常年在外讲学,而他所带的班级学生照样学习很好,班级活动也组织得很好,这便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自我管理的成功案例。

因此,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时,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治”能力,利用两种力量达到“自治”的平稳。

一是得力的班干部队伍。班主任要在班级树立班干部的权威,给予班干部大胆管理的权力。班干部制定的管理措施只要是合理的,班主任都应予以认可。日常班级管理实行值日班长负责制、学生干部轮值制、重大事件班委会集体讨论制。班干部应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对全班学生进行有效管理。

二是全体学生。由全班学生共同制订《班级公约》,落实班级管理的各项措施,明确责任,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成立班级管理监督小组,负责检查值日班长、班委会成员的工作情况,定期对全体班干进行考核与民主评议。

依靠学生民主自治管理,班主任的工作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班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责任感与成就感增强了,班级管理稳定、有序了,班主任的工作量减轻了。一如老子所说:“功成事遂,百姓皆曰:我自然”。

4.治大国若烹小鲜

《老子•六十章》中说 “治大国若烹小鲜” 。治理国家,如同煎小鱼一样,不要经常翻搅,否则会把鱼翻烂。又说“民之不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不治。”老子认为,要使国家安定,统治者就不能以烦苟政务扰乱民众,就不能政令频出或者朝令夕改,而要坚守“清静”、“无为”的方针。否则,人民就会无所适从、怨气横生,这样就会影响社会稳定。文革期间政令频出、斗争不断,昨天歌颂的今天就要被打倒,令老百姓不知所措,人人自危,最后使国民经济陷于崩溃的边缘。

治班与治国一样,过多的举措、变换不定的要求不但会让学生无法可依,还会增加学生的负担,让学生生发怨言,不利于班级的稳定。班级的规章制度应简约明确,班级的规定、班主任的要求、对事件的处理等要保持连续一贯性,前后一致性,不能朝令夕改。这就要求班主任出言谨慎,工作的布置、规章制度的制定必须事先考虑稳妥,力争一次颁布到位,使学生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5.为政不可察察

《老子•五十八章》提到:“其政闷闷(宽大),其民淳淳,其政察察(苛酷),其民缺缺(不满意,抱怨)。”老子要求执政宽宏些,不要严苛。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些错误,有些错误只是阶段性的,教师如果过分追究,反而会起到强化的反作用。反之,适当的容忍和忽视会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学生会在错误中成长。班主任有时也要难得糊涂,对于学生的非主观性错误不要总抓着小辫子不放。

汉朝时光武帝查获了一些官吏与叛臣王郎勾结来往的几千封信件。光武帝当着他们的面把未拆开的信件和材料全部烧毁,他解释说,这样做是“令心怀不安的人放心”。班主任也应学学这种做事的风格,学会抓大放小,讲究治班策略。

6.“无为”的前提是“有为”

“无为而治”的境界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必须经过一个从“有为”到“无为”的过程。带班之初,班主任必须亲临一线,身先士卒,给予学生指导,为学生做出榜样。许多事情,班主任不得不亲自操刀上阵,待学生逐渐被领上路子,班主任还要陪同一程。

艺术家泼墨挥毫,可在瞬间成就一幅艺术作品,这是“无为”的境界,而之前“有为”的甘辛是必不可少的。班主任若想达到“无为”治班的境界,定然要在“有为”的阶段付出更多的艰辛。

三、“无为而治”的景致

《老子•十七章》中说:“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之;其次,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故信不足,焉有不信。犹兮其贵言哉。功成事遂,百姓皆曰:我自然”。

老子把从政的领导者分为四类:一、最高明的领导者,人民感觉不到他的存在;二、比较好的领导者,人民亲近赞美他;三、较差的领导者,人民畏惧他;四、最差的领导者,人民侮骂他。最高明的执政领导人总是那样深思熟虑,不轻易发表意见,功勋建立了,事业完成了,老百姓都说:“这本来就是我们自己干成的”。

班级管理的最佳状态,就是班主任能促使学生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使学生服从于校纪班规却没有丝毫被强迫的感觉。这样就形成了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和谐状态,在和睦的气氛当中师生达成和衷共济的认识,共同朝着既定的目标奋斗。高明的班主任通过“无为而治”,可以达到“以心治班”的境界、他与学生心心相印,他的意图学生心领神会,他往往一个眼神过去,学生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无为而治”是班级管理中一种棋高一着的超越,它建立在尊重教育规律、顺应客观形势的基础上,表现在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和依靠学生的领导艺术上,它是一种完全包容学生,使学生在和风细雨、潜移默化中被领导、被驱策的方法。这种方法要求班主任从大处落笔、把握全局、高屋建瓴地实施管理,要求班主任以游刃有余的才、深谋远虑的智、真爱无私的心、润物无声的情感化学生、打动学生、领导学生。我们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利用“无为”的方法达到“治”的境界,才能使班级管理的成效再上一个新台阶。

结语:

在政治、经济改革大潮扑面而来,西方文化和中华文化激烈碰撞,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并驾齐驱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既拥有了更多的教育管理资源、教育管理经验,又面临着巨大的教育管理挑战。作为班主任,我们应高度涵养自己的道德品质,不断增长我们的知识能力,充分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以饱满的工作热情、精湛的教育艺术、恰当的管理方法,达成学生渴求知识、完善人格的美好愿望。我们应尽到最大的责任,使学生内心光明、精神伟岸;我们应拿出最大的努力,让学生成为未来社会的合格建设者和幸福人生的积极创造者!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德育|教育|管理|不详|班级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