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德育>> 班级管理>> 后进转化>>正文内容

“以生为本”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教师的学生观是教师对教育对象的地位、主体性、独特性、情感和特征等方面的基本认识和根本态度,是直接影响教育活动的目的、方式和结果的重要因素。教师对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评价。但是,教师对学生的理解认识不同,对学生的影响就不同。

“差生”是教育评价中不可回避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教育者不断寻求教育的真谛。

(一)、转变“差生观”,树立“人本教育观”,坚持“以生为本”。

1、“差生观”的由来。

人类的教育理想经历三个阶段:善——真——美。在社会化大生产的背景下,教育除了社会性作用外工具性作用越来越显著。“求真”使得教育隐然成为了一种直接生产活动,学习成绩是教育评价的重要依据。认为“学生天生笨”和“天生就不爱学习”等,这样就产生了“差生观”。它实际上是传统学习的产物,是一种传统的学生观。其主要特征是压抑学生天性,否定学生的主体性,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外部环境和力量对学生的影响和作用,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被动载体。这实际上是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是我们要抛弃的观点。

2、树立“人本教育观”,坚持“以生为本”。

1)、“人本教育观”,顾名思义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位的一种教育观念。这就需要我们全面正确地理解人。人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但,人作为教育对象必须是一个生命有机体,具备其自然属性,“生命不保,何谈教育。”这样才使教育具有可能性。同时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在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人又是理性思维和情感意志的完整统一体,是具有目的价值和工具价值相统一的生命体。所以教育具有必然性。

2)、学生,作为人一生教育的特定阶段,同样要树立“人本教育观”,这就要坚持“以生为本”。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是具有主体性的人,是独特的人,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个体,是权责主体。在现代教育中,学生处于中心地位。促进学生的发展才是教育的终极目的。

(二)、在教育管理中,用“以生为本”的观点指导教育实践。

1、学生是愿学的。因为学生具有可教性、需教性。每个学生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个体。他们都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同,尤其是得到别人的赞赏。没有人愿意被轻视,尤其“差生”肯定是渴望能够改变自己的地位。有一位“差生”就在班级留言板上写道“我不是坏孩子”,这不正体现了这一点?所以,教师要正确履行教育育人的天职。

2、学生是能学的。以交往为取向的教育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发挥主体性参与到教育活动中去。事实上,“差生”的学习科目不是全差,有的学生数学考5分,历史却考了110分。一门是班级倒数第一,一门是正数第一。这正说明学生是能学的,“差生”也不例外。而改变“差”这种情况,就一定要在互动中调动学生主体性,激发其兴趣,树立信心。有一位同学明确告诉我,她的数学听不懂,没兴趣,不想学了。我问她,“数学放弃行不行?为什么听不懂,没兴趣?”她很肯定地告诉我,数学不能放弃,但就是听不懂,只有放弃或被抛弃。我就从如何提高课堂效率的角度分析她的状况,指出学习要带着问题去学,积极与教师互动,反映自己的观点,获得教师的明确指导,这样才能迅速有效地提高成绩。

3、学生是需要老师指导的主体。“名师出高徒”、“严师出高徒”都说明教师指导的重要性。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经常审视自己对学生的认识,用积极的学生观念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差生”在知道学习重要性的前提下,有的开始紧张有压力,却容易陷入一种误区——强迫学习症。在这种自我强压下,成绩在短期之内得到大幅度提高。但随着时间的延续,精神上的长期压抑导致整个人崩溃,在考试中彻底放弃,以睡觉、发呆等方式来面对学习。这就需要教师不断认识学生,不断提高学生自我调节能力。或者,有的同学过分强调“学习是自己的事”,处于一种无序的学习状态。整天不停地看书,但就是与教师安排的学习任务相冲突或相违背。这种情况下,也急需要教师进行纠正

总之,“以生为本”的教育观点需要在长期的教育管理中得到坚持和发展。这实际上也是教育自身的完善和发展。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教育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