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科研>> 历史论文>>正文内容

新课程与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新课程的根本理念是关注人的发展,即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全员发展和个性发展,强调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是实现学生发展的主阵地,学生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教室里度过的,探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发展状况,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
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一、以历史知识为载体,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目标多元化
传统的的历史课堂教学关注的是学生的认知目标,尤其是知识掌握的状况,教学目标的指向单一。新课程目标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换言之,新课程倡导的是目标的多元化,其深层理念是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理念并非是空洞的口号,我们不能把全面发展片面的理解为智育加特长,全面发展的核心内涵应是多元化课程目标的实现。它要求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每门学科、每节课都按照多元化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实施教学。真正在课堂教学中达成了多元的教学目标,我们就是较好的实施了素质教育。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大体上知识与能力和过程与方法属于认知领域;情感态度价值观属于情感领域.三项目标要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还要关注这些知识是如何获取的、用什么方法获取的,学生是否懂得怎样去获取知识、怎样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学生对所学知识是否产生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是否有进一步学习的积极的心向,是否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做到结论与过程的有机统一,认知和情意的统一。
三者之中,知识是基础。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学习方法的掌握、良好的学习态度、习惯乃至价值观的形成,都是以知识的学习为载体的。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视野看教育,教育是为了满足人类文明成果(知识)传承的需要而产生的,在此基础上,派生出传承什么(什么样的知识最重要的问题)、为什么传承(培养目标问题)、怎样传承(过程与方法问题)。这种传承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类的发展是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前进的。因此,离开知识的掌握,其他各项目标均无法落实。目前,教育改革中由于强调能力、方法、情感,出现了一种耻言知识的倾向,这是一种危险的倾向。
当然,人类社会的前进,更需要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创新与发展。在强调知识的重要性的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知识的本质并不在它的确定性和稳定性,恰恰相反,知识的本质在于它的不确定性,在于它的不断变化,知识的本质在于不断推陈出新。(见〈〈教育新理念〉〉)” 以历史学科而论,它面对的是人类过去了的事实,这种事实是不可复现的,研究历史主要凭借的是人们对过去的事实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任何记录都是记录者人为的产物,不可避免的具有主观性。我们对历史事实的了解,永远只能处在逼近真实,却永远不能达到完全真实。另一方面,历史学作为一门科学,并不停留在描述事实上,还要解释事实,要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研究和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及总结研究历史的方法和理论。这种解释更是主观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历史资料的发现,人们对历史的认识的不断加深,历史知识始终处在动态的发展之中。当历史学的成果转化为历史教科书时,经历了编著者一番精细的“筛选”,主要反映了编著者的认识水平。因此,历史教师没有理由奉教科书为“圣经”,加以顶礼膜拜,不敢越雷池半步。教科书知识只是我们进行教学的载体。要克服以往教师教教材、学生学教材的弊端。教师、学生与教材的关系应是:教师用教材教,学生用教材学。
确立对历史知识本质的新认识,是我们推进新课程的重要基石。只有认识到知识具有不确定性,我们才会从对教科书的迷信中解放出来,才会把知识的获取过程看得比结论更重要,才会重视获取知识的方法的掌握,才会关注探究、重视反思。
二、关注学生发展,在师生互动与交往中展开教学过程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学是以单向的知识传授为主的,即教师讲,学生听。教材,尤其是教科书,作为必修课程,具有神圣的地位。教师忠实的执行教学大纲,向学生阐释教 材内容,并适当训练,使之掌握。其间有一些双边活动,基本上也是教师安排好的教案剧本,一切均在教师的控制之中。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基本是以被动的接受学习为主的,很少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条件和机会;学生的思维在教师布置的题海中畸形的发展;学习的兴趣、情绪状况被漠视。在班级授课的状态下,受应试教育的指挥棒调节,具有各种潜能的各具特点的有差异的学生被同一竿尺子衡量着,教学为筛选适合教育的人才服务。在共性统一的要求下,学生的个性被漠视。上述问题,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同样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学科因其知识性强的特点,教师灌和学生被动接受的状况特别严重。
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课堂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的充满情趣的指向多元的教学目标的学习活动。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教师的角色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帮助者。上述定位,要求历史课堂教学实现如下转变:
(1)历史课堂教学要从关注学科,走向重点关注学生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这种走向并非是轻视学科。我们知道,每门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特色,都有自身的方法体系,都对培养学生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如语文课不同于数学课,数学课不同于化学课,同样,历史课也不同于语文、数学、化学课。关于历史学科的特点究竟有哪些,研究者的意见并不一致,但以下几点大家是能达成共识的:即知识性、过去性、时序性、综合性等。在目前课程设置的所有的科目中,历史学科的知识含量可能是最大的。因此,历史课不可能象语文、数学等技能性较强的学科那样进行较多的技能训练。由于历史是过去了的不可复现的存在,历史课也不可能向理化生等实验性强的学科那样做实验。历史学科自有历史的特色,有自己特有的思维与方法和存在价值。课程改革是在共同的教育理念支配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遇到的第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共性的教育理论如何与学科教育相结合的问题。换言之,就是学科教育在体现新理念时,肯定要考虑自身的特色是什么。
历史学科的上述特点,使许多人认为历史主要是依靠讲授来进行教学的。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是被动的听、记,附之以少量的训练。这种教学带来的后果之一是使历史学科被人们认为是一门仅仅靠记忆即可完成学业的学科。实际上,历史学科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综合素质、人文素养等多方面都具有强大的功能。历史学科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样是丰富多姿的,决非单一。关键是实施者的理念究竟是以传递知识为主,还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历史学科教学在体现学科知识特点的同时,一定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2)关注学生发展的关键是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建构。
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的历史教学,要求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了解学生原有的经验,教学目标的确立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学过程展开的出发地就是学生已有的基础。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他的著名的心理学著作《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的首页上写道:“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的历史教学,要求教师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问题情景和具体情景中体验历史,感悟历史。要促使学生产生对历史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最好的老师。
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的历史教学,要求教师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使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
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的历史教学,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重视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构筑良好的认知结构。学生内化了的结构化的知识系统,不仅有助于知识的掌握,还有助于知识的迁移,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依托。
(3)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没有或未发生教学。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所谓交往,就是共在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在教学中,交往存在着师生间的交往和生生间交往之分。
交往论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师生关系是平等的。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通过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实现互动互惠,达到共同进步。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的互教互学,教学相长。交往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三、将探究式教学方式渗透于历史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所谓教学方式,是指某些方法为教师所偏爱,不管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变化而表现出持续一贯的稳定性和个性特点。所谓学习方式,是指学习者在研究和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只有相互适应,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方法,从教师教的角度讲是教的方法,从学生学的角度讲是学的方法。方式是方法的上位的东西。教学方式是影响学习方式形成、完善以及改变的重要原因。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缺少发现和探究,使学生的学习仅仅是直接接受知识。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历史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以北师大版为例)为转变学习方式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北师大版历史教材完全体现了新课程新标准的理念,删繁就简,图文并茂,教材结构新颖,是学生乐读爱看的教材。该套教材的知识点比同类教材要少,这就为学生的学习留出了空间。有空间,才有可能。从目前实验区教学情况来看,普遍反映教学中的师生活动比起传统教学大大增加。新教材还专门设计了学习与探究课型,学生在这类课堂,充分体现了合作交流与探究,学习方式与传统教学大不相同,从被动接受状态开始走向了主动探究。目前,实验工作在向纵深发展,探究性教学活动在向常规课堂延伸。同时,活动探究课堂教学自身也在研究,如何在探究与交流的基础上,使课堂教学生成新的成果。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历史学科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方式的一统天下的局面有望被打破,探究式教学方式在学科课堂教学中完全有可能找到它应有的位置。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论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