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科研>> 历史论文>>正文内容

引导学生在实景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尝试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历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过去性”。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对这一特点造成的局限,往往通过课本上的地图、图片、原始的历史材料,或课堂上播放历史音乐创设历史意境等途径来克服。这些都是进行历史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在大力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展素质教育、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今天,为学生创设历史学习的新途径,使过往的历史通过特定的环节而情景再现,不仅会使学生感到大大缩短了历史与今天的距离,而且会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和探索的热情,从而使历史的研究性学习更有效的进行。
  “模拟考古”的教学实践活动就是这样的过程。“模拟考古”指的是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京城内外拥有丰富历史遗迹、文物古迹的地方去考察历史的真迹,追索历史的原貌,通过学生亲身实践学习历史的活动。古都北京有着众多的历史遗址和丰富的文物遗存。根据所能具备的条件,我们仅选定各种文物古迹中的石刻这类文物进行我们的教学活动,活动在初中学生中多次进行。
  下面,介绍活动的基本情况:
  序幕:活动准备
  模拟考古活动面向所有学生,学生参预是自觉自愿。活动中始终没有租用专车接送。一是为让学生更好的亲身体验“考古”“考察”的真正含义。二是因为考察的地点分布在旷野或空山上,没有公路,有车也不方便。因此决定交通问题大段路主要靠公交汽车、地铁,进入考察点后,全部是步行,所以活动所需全部用品,包括:考察工具、拓碑用具、大、小水捅,开水暖壶、大包小包,全靠自己搬运,每人都要肩背手提。面对这种情况,学生们情绪高昂,积极主动。
  活动的大体范围在京西门头沟一带。经过策划,活动程序如图所示:
  
  场景一:第1地点,窑神庙和古戏楼。
  这两处古建始建于元代,窑神庙目前被一所小学占用,从外表决看不出是古迹。在专家的带领和指点下,学生围着已用作教室的庙宇,从屋顶到窗棂,从门口的石门墩到门前的石台阶和石碑,对点点滴滴,蛛丝马迹的石刻作品和历史遗迹仔细观察,分辨,记录,拍照,还有的围着专家问个不停。最后,从所掌握的实景史料中得出结论:这里是挖煤工年初下窑挖煤前祈祷窑神保平安之处。
  离窑神庙步行5分钟距离的古戏楼是一栋二层旧楼,现在里面住着居民。同样,从外表很难想象这里是一处重要的古建。学生被带入楼内,考察从一片黑洞洞的四壁和半掩在土中的石碑上开始,当看到只有一人宽的立陡的木制楼梯时,才使人依稀想到这里是走上后台的通道。学生对残存的石制台柱进行仔细观察,对外部两重屋脊仔细分辨,最终得出结论:这里是煤工逢年终庆贺丰产祈祷来年丰产之所。这时,所有的学生对石刻文物的史料价值惊讶不已。
  场景二:第2地点,圈门。
  同样始建于元代。现在可见到的是一座石桥,桥下是半个椭圆形的砖石拱洞,只剩一米多高,下面是一条干涸的下水道,有五六米宽,袒露在地表之上的大小鹅卵石四处散落。许多住宅坐落在下水道两侧。专家告诉学生,这里当年是一条可用作运输的大河,沿河岸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大路。河里岸上运输十分繁忙,尤其运送煤矿石的船更是首尾相连,一眼看不到头。然后,要求学生判断哪里是当年的河?哪里是当年的路?学生的观察一般先看砖石拱洞,认为这里一定是当年的一座桥,桥下自然就是河道。而现在两岸高出地表的一条东西大道当然就是当年的陆路了。然而,在专家的指点下,学生开始观察砖石拱洞上的石匾,分辨出这块匾实际是城门的标志。进一步推断,城门内外才是当年的陆路运输通道。只不过年代久远,使这条当年的大道成了今天的下水道。而原来的河道上面却盖了许多民宅,,只能从少数暴露的地基处发现河道的痕迹。一块残缺不全的石碑上依稀可辩的碑文证明了这里的旧貌。这两处遗址展示的是当时当地人们以煤业为中心的物质生产和生活。在这里学生在不被告知遗址用途情况下先看后找,几经推断,一旦找到答案,往往恍然大悟。
  场景三:第3地点,崇化寺遗址——寺庙石柱地基
  这里是当时香火旺盛的佛寺,后来在寺的周围形成村落。展示的是当地居民在当时条件下的社会精神生活。学生的活动主要是观察该寺残存的石柱基石。此外,在崇化寺有数块刚刚发现的元明时期的碑刻,这就构成了我们下一步的活动内容。
  场景四:第4地点,崇化寺和元代的石碑
  活动内容是学习拓碑操作技能。拓碑的过程先要确认碑文的史料价值。下一步,是如何将史料按照原来的字体保存下来呢?专家告诉学生:中国的拓片技术是世界独有,最大的特点是能将字迹按照原状,正面拓印下来。拓片作品既是史料,也是艺术珍品。听到这里,学生们个个情绪高昂,选择好要拓的石碑,接着进入刷白芨、拍墨、敲实、排气、揭纸的操作训练。当碑文清晰的印在宣纸上的时候,学生们高兴的一起鼓掌,为学会一门技能,更为知道了石刻文物史料的来源而祝贺。
  场景五:返校后:
  学生将活动过程经过加工整理写成小论文或体会,将所摄照片整理成册,
  首先,在校园内举办专题展览。其次,将文稿和照片投给相关报社。其中一部分得以发表。
  以上是活动的基本情况。 在活动中,学生在历史的实地场景中去观察历史,感悟历史,了解先人们怎样发现历史的过程,真正做到了在历史中学习历史,从而深深的感受到在学习中研究历史,在研究中学会学习的乐趣。
  从表面看,整个过程是学生在活动。教师只是跟随学生走完全程。实际上,整个活动必须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充分准备后才能按照特定的程序进行,教师的主导作用对活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教师首先要设计这一教学活动总体思路,具体说明如下:
  
   图二
  
  
  基于上述思路,精心安排活动的先后顺序:
  为了充分利用实景地教学活动的优势,同时更好的调动学生主体的参与热情,最终使学生构建完整的历史概念,在多次先期踏访的前提下,对活动的地点和内容做了如下的安排:
  第一类活动:内部活动,指脑力和心理的活动。主要了解元明时期京西煤业的发展情况。所选择的媒体是位于门头沟区的四处古迹,包括:
   (1)窑神庙:每逢年初,挖煤工祈祷窑神保平安的地方;
   (2)古驿道:是京西地区运煤必经的陆上要道;
   (3)古河道:是京西地区运煤必经的水上要道;
  (4)古戏楼:每逢年终挖煤工庆贺丰产祈祷来年平安的地方。
  四处古迹的考察依上述顺序设计排列,不是为顺路,是为顺应并促使学生学习心理活动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始及终的过程
   学生通过观察首先发现,这四处古迹都始建于元代,进一步分析推理,应得出结论是,
   (1)京西煤业发展历史久远,元代就有。
   (2)因挖煤前祈祷而有庙,因挖出煤来运走而有路和船,因丰收庆典而有戏楼,说明古代京西煤业发达。
  (3)四处古迹都与煤业有关,说明这里自古是重要的产煤区。
  此时学生完成了历史学习心理思维活动的感悟过程,在头脑中形成了“元朝以来京西煤业十分发达” 的历史结论。
  第二类:外部活动,即实践操作活动。
  这一活动与内部活动相辅相成,都对素质的形成起重要作用。为此所安排的媒介是崇化寺遗址,这里有寺庙石柱地基的遗存,特别是有一部分元代的碑刻仍存留在这里。可以学习拓碑操作技能。这是一个动脑动手的学习过程,它起自观察,经过模仿,反复切磋,最终收获。是一个由学习主体主动参与,全身心投入的过程。同时,也使学生了解了采集石刻文物史料的全过程。
  经过这样精心设计的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归结起来有三点:
  首先,这一活动突破课堂和书本的限制,把学生间接的学习引入通过文物、古迹、遗址等直观历史进行直接、主动的探索过程。当把历史的风貌尽可能原汁原味的交给学生的时候,就给了学生最真实、最生动的原始材料。这些材料就存在于他们生活的城市,甚至他们生活的身边。只要加以注意,历史就在眼前。
  其次,依据教育心理学的规律和学生学习心理的发展进程,安排活动方式,使学生从观察开始;然后触摸;分辨;对比;综合;概括,循序渐进,使学生获得全方位思维训练,自主学习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第三,在活动中即引导学生进行脑力思维训练,又给学生创造动手实践体力活动的机会,这种先内部,后外部的活动程序符合学生心理活动的自然规律,学生十分欢迎。同时,学生对石刻这一文物的种类、形态、史料价值、研究方法、直至拓碑技术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和掌握。
  第四,返回学校后,对活动的成果进行了总结和精华提炼,并用多种形式进行展示。学生们收集了文字和图片资料,编成摄影集,写出了小论文,整理了操作过程的说明文,举办了专题展览。其中,部分作品刊登在《博物馆之声》报上,留给学生永远难忘的记忆。总之,活动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也得到家长的赞许,在学校所在的周边地区传为美谈。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测试|论文|高考分析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