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科研>> 历史论文>>正文内容

网络环境和课改精神下历史教师的角色转化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对未来教师角色作了这样的描述: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了解、影响、激励、鼓舞。现代教育技术时至21世纪的今天,在新课程计划与课改精神的指导下,现代教育理论和以网络技术为特征的现代教育技术从根本上有力地促进了中小学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但从现阶段的现实情况来看,单向传输式的教学方式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占据了我们的三尺讲坛,现代教育事业呼吁教育理念转变,这一转变事先要从教师角色转变开始,使教师由知识的单向传递者转化为知识学习的促进和引导者。
  
   
  
  一、为传统的教学思想注入现代教育理念
  
  自古以来,由于受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教育理念也同样停留在一个相对较保守的水平,长期以来形成的单向传输式教学方式至今仍在相当大的范围内作为教学的主要方式。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开展和社会观念的更新、建构主义等现代教育理论在中学教育教学中的影响扩大和新课程计划与课改精神的贯彻与实施,传统的教学思想不可避免的受到现代教育理念的冲击。从中学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些理念主要来自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新课程计划和课改精神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影响。
  
  就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而言,拙以为对于中学历史教与学过程最具有直接指导意义的是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实践表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于中学历史教与学方式的根本变革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和很强的可操作性,这方面的实例在拙作《网络环境下高中历史教学策略的探究》(http://www.laoluo.net/edu/wen5.htm)一文已阐述,但除此之外,历史教师的角色转变,即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也是现代教育理念在教与学过程中的体现。
  
  受历史上的专制主义文化的影响,传统的教学基本上不鼓励独立思考。中国的传统文化太深厚且经典太多,四书五经和老师的话绝对正确的传统观念造就了为师者不但自己不善于独立思考,也不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方式,形成对个人思维的过多限制。
  
  新课程计划指出:“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每一位教师都有责任爱护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禀赋和潜能自由、充分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现代教育理念要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首先就要打破教师对于知识的绝对权威,特别是对于中学历史这样的人文学科来说更是不可一统结论,为师者也需要不断的更新专业知识结构,在师生的交流活动中得到相互的促进和启发,是所谓教学相长。
  
  拙以为这种关系在主要可以体现为教与学的过程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与师师互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通过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提倡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实现互动式、交流式的合作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的观念、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所谓师生互动,是指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以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来调动教与学两个积极性,为学生所创设的安全、平等、宽松的心理,形成互动、互补、共享、成功的氛围,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合作学习中开发增值性教学合力,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动力机制。新课程计划和课改精神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构建新的课堂教学目标和运行体系,完成教与学方式的根本变革,网络环境的基本到位为这种互动提供了新的实践平台。
  
  对于教师来说,这种关系就体现在课程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且无论在课堂的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过程还是课外的知识拓展中均可得以体现。
  
  笔者曾在《网络环境下高中历史教学策略的探究》一文中对网络环境下中学历史必修和校本选修课程的课堂教学的过程已有阐述,课堂教学是在教师进行课程设计和情景创设的基础上,学生运用老师创设的网络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基于网络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比较适合目前的中小学历史教学模式的探究,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唯一的主角和知识的单向传输者,而是学习的过程中的引导者和问题讨论的支持着。
  
  从Webquest的模块设置来看,已经能比较明朗的体现了这一理念。以《中国近现代史》中的“新文化运动”(http://tss.laoluo.net/xwhyd/xwhyd.htm)为例,教师就创设了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合作的课程设计(如图1 ),结合网络资源的优势(图2),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开展基于网络环境的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思维的拓展:
  
  ……
  
  1、以小组为单位,认真阅读课文和资源模块所提供的信息。
  
   ……
  
  2、思考并在小组中交流以下问题:
  
   ①、新文化运动的发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
  
  ⑥、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老师建议:
  
   a. 要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下进行评价。
  
   b. 有选择地进行“资源”模块的资料阅读,作为课本内容的补充与拓展。
  
  c. 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均有其两面性,希望同学们能在把握事物的主要方面的同时,全面进行评价。
  
  3、请同学们结合本课的学习,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与本课程相关的问题,同时踊跃解答其他小组提出的问题。
  
   老师建议:
  
   a. 要在掌握和理解课文中新文化运动有关的背景、内容、发展和评价等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拓展。
  
   b. 希望发挥小组协作学习的优势,集思广益。
  
   c. 请踊跃举手发言。
  
  ……
  
  
  图1:《中国近代探索史》——“新文化运动”的“过程”模块
  
  http://www.laoluo.net/edu/webquest/tss/xwhyd/xwhyd.htm
  
  
  
  
  图2:《中国近代探索史》——“新文化运动”的“资源”模块
  
  http://www.laoluo.net/edu/webquest/tss/xwhyd/xwhyd.htm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还可以发挥网络的优势,通过架构BBS等网络平台以供师生在课外进行交流(如图3)。
  
  
  图3:《史海泛舟》-“学史论坛”( http://bbs.laoluo.net )-新文化运动
  
  
  
  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在逐渐地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特别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样的方法获得知识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从试卷上看到的结果无论是死记硬背还是大量做题学会的,抑或是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在解决问题中学会的,结果都一样。但是,由于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不一样,导致了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收获是不一样的,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影响就更不一样了。笔者曾与学生就学习历史的意义时戏曰:多学一分中国近代史就少一分当汉奸的可能。这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功能与特性决定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至关重要。
  
  至于师师互动则主要体现在在现代教育理念下和现代网络技术介入教育的背景下,对教师的要求就不仅仅是对课程和教材了解充分、教学经验丰富而已了。不容置疑的是,老教师在对课程的理解和教材的处理上具有令人信服的经验与感悟,值得年轻教师细细品味和借鉴。同时,现代教育还需要老师掌握一定量的现代信息技术。从这个角度来说,青年教师的优势似乎就比较明显了。况且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学科间的综合和渗透不断深入,学科的专业知识结构的更新也与时俱进,在单元性网络课件的制作过程中,无论是对材料的理解与选择还是具体的设计制作过程,都需要教师间的相互配合与帮助。我们倡导的是师师互动即是在现代教育理念下,教师在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交流、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现代教育新理念。
  
  
  
  二、变单纯的教学型教师为研究型教师
  
  随着教育信息化浪潮扑面而来和新课程计划和教改精神的贯彻与实施,打破一成不变的教育体制与教学思想已势在必行,现代教育需要的不仅仅是会教书的单纯教学型教师,更需要研究型的教师。
  
  从传统的意义上说,教师平时只需要考虑“教什么”,而对于“怎样教”的问题,基本上没有考虑,或考虑得很少,这是因为在那个时代,教育的主要功能就是应付各种考试,而考试的本身也只停留在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对于能力的考察则较少体现。杨振宁教授说过:“我接触到很多第一流的物理学家,他们很能动脑筋,很能做实验,却不善于应付各种考试。”对于知识化、信息化、科技化时代的学生来说,仅仅应付考试是不够的,在这个问题上,新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通过主题的方式,让学生具体地感受历史,把握历史发展脉络,而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繁杂的历史知识。” 因此为师者除了掌握现有的历史知识之外,还需要进行专业知识结构的更新和新领域的研究拓展。
  
  作为一个研究型的历史教师,拙以为是指为师者除了进行历史教学之外,还应该在以下几方面多有涉猎:历史学科知识本身的进一步研究;对课程计划和教改精神的学习与理解;对相关历史教材的研究与处理;对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的学习与感悟;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与应用;对教与学方式的变革的实践与反思……
  
  面对适应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新课程计划要求学校要制订规划,创造条件,逐步开设丰富多彩的高质量选修课程,努力办出特色。同时还要求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教师应结合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开展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研究,使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不断提高专业水平。这些要求落实在教师身上就是要求历史教师立足学校的教育实际,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师的优势,进行校本选修课程的研究与开发。
  
  校本选修课程的开发有的三种类型:选用、改编、新编。课程选用是学校课程开发中最普遍的活动,是教师从课程资源中选择比较适合本校学生的课程;课程改编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自身的现实条件,对已有的课程进行局部的内容修改或架构调整;课程新编是指教师根据需要与可能而开发的全新课程。这三种类型的选择均要求教师要在充分分析学校特点与学生的学情的基础上作出选择,后二者还要求进行教材的开发,对于教师来说就更不仅仅只是“如何教”的问题了,
  
  而是要研究在新的形势下如何适应教育的发展,将新理念贯彻到新课程的实施中,在探究教与学方式变革的同时,还要进行校本课程的选择与开发。
  
  因此,对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发与实践是新型教与学方式变革的形式下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笔者与同行在国家课程教材多元化的背景下,开展校本选修课程的建设,校本选修课程经过多年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做到“六有”,即有教材、有课时、有教师、有教学计划、有教学要求、有评价方法,高质量地为学生的多元发展服务,同时提出要加大选修课程的教学与教科研力度,以选修内容的系列专题教学为主体,促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为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从历史学科的角度上,近几年我们根据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与教学特色,结合我校开展的“网络环境下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探究”的研究课题,开设了历史名城与地方文化、中国文化史、中国近代史专题研究、史学理论与专题研究、中国古代治乱兴衰史、影视作品中的历史、中外历史专题研究、我眼中的中外名人、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选修课程,并已部分完成了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专题学习网站(网络版电子课本)(图3、4)。此外,我们还以因地制宜地开发与地方文化相关的历史选修课程的专题,这些都需要我们的历史老师根据学校的校情与学情,结合学科知识进行自主研究与开发,这也是新的教育形势对研究型教师的新课题。
  
  
  
  
  网络版《历史名城与地方文化》校本教材
  
  http://www.laoluo.net/edu/webquest/city/index.htm
  
  
  
  
  
  
  结合人教版《中国文化史》的部分章节开发的网络版《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校本教材
  
  http://jzwh.laoluo.net
  
  
  
  
  
  三、变单向知识传输者为“平等中的首席”
  
  在哈佛大学师生中流传着一句名言:“The one real object of education is to have a man in the condition of continually asking questions.”(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索问题。)这体现了学习过程中的现代教育理念。固然在一千多年前古人就有“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韩愈《师说》)的认识,但就历史以来的教育实际情况而言,单向传授的教学方式始终是教育的主体方式,这显然已与现代教育的思想与理念不相符合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就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方面作了如下说明:“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从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和感悟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新型的师生关系将是一个师生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
  
  然则在强调平等之余,拙以为绝对的平等是不可能也是不科学的,毕竟师生间还是有个知识的流向的问题。固然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但在一般情况下,为师者无论是在历史知识的积累还是在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上与学生自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否则学校的组织教学的功能又从何谈起?北师大马卫东老师在《面对新课程——历史课教师的四种缺失》一文中提到:有的教师将新课程的理念理解为“学生中心”,于是在历史课堂上,为了开展活动而活动,在强调学生参与的同时,却忽略了教师的参与;有的教师人按照“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思路理解历史课程理念,因而在历史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依然是教师给予,学生接受;有的教师将课程的新理念理解为教学形式的改革,因而将改革的重心放在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变化上;有的教师将历史课程的理念理解为“贴近生活”,因而在历史课堂上过分地去“联系现实、联系生活”,明显地削弱了学生对历史本身的学习。上述情况的存在,严重影响着新的课程在校园中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也同样影响到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笔者认为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应该是一个“平等中的首席”的地位,就似交响乐团中的首席小提而非乐队指挥一样,既是课程实施过程的参与者,也是学习过程的带动者。
  
  笔者在进行《中国古代文化史》选修课程的“经典文化教育”专题的课程中,以人教版《中国文化史》选修教材相关知识为基础,《经典教育频道》(http://jd.sdedu.net)专题学习网站为基地,《学史论坛》(http://bbs.laoluo.net)为平台,基于网络的合作-探究学习为方式开展教与学活动。
  
  对于这个专题的开展,笔者的认为对于现代学生来说,古老的文化特别是经典文学十分陌生,知之甚少,甚至基于众所周知的社会和历史原因,对之带有明显的偏见并基本持否定态度,或认为其陈旧过时而不屑一提。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杨振宁先生{$UploadDir}988年向南开大学发表的演说中指出:“中国的文化传统是世界最悠久的文化传统之一,中国的文化传统是世界唯一在同一个地区,从古时候一直延续到今天的文化传统。中国的文化传统是西方人非常羡慕的。为什么呢?因为它里面有非常良好的部分,教育传统就是其中之一。”中国的真正崛起和为世人所瞩目,应该建立在对整个中国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再发现与再认识的基础之上,近年来就连现代西方的一些有识之士也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宽厚雄宏,开始在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思想中寻找智慧的源泉。对于中国古代经典文化这个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笔者也基本上也是作为一个入门者与学生一起学习和感悟。但是为师者毕竟在知识结构与分析问题的思维等层面上较学生有着必然的优势,所以能够担任起“平等”的学习过程中的“首席”。如在进行“儒家思想”专题的学习时,笔者在进行课程设计的过程中,结合“教育部指定30种中学生必读文学名著”系列《〈论语通译〉导读》等图书资料和网络资源,对这个专题的相关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以成年人的生活阅历和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形成一定的感悟,以此为基础进行课程设计:
  
  ……
  
  ● 学习资源与认知工具的设计
  
  1、学习资源的设计
  
  基于网络环境的的学习资源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属于开放性的学习资源,每个学习者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通过网络自由地学习、工作,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由于课程的指向性明确,除了指导学生运用搜索引擎直接上网查询和收集资料外,还提供《经典教育频道》(http://jd.sdedu.net)专题学习网站为主要学习基地,以期达到让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实现自己获取知识自我更新甚至创造新知识的理想目标。
  
  2、认知工具的设计
  
  ……
  
  ● 学习组织形式的设计——“合作-探究”学习小组
  
  学生学习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我们在开展网络环境下新型教学策略的研究过程中,提出基于网络环境的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以2-4名学生为单元开展合作探究学习。小组活动中的个体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和其他组或全班同学共享。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目标,个体之间可以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以期获得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
  
  
  
   
  
  ● 学习的基本步骤设计
  
  第一阶段:提出问题、查询资源阶段:
  
  {$UploadDir}、学习目标:
  
  了解学习专题的相关知识……
  
  2、学习流程:
  
   ①、课程专题介绍与导入
  
   ……
  
  ②、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运用搜索引擎的功能,查询和阅读“儒家思想”及其《论语》等主要论著的有关知识。
  
  ③、对材料进行筛选和整理,形成有关“儒家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两个文档。
  
  第二阶段:研究问题阶段:
  
  {$UploadDir}、学习目标:
  
   引起学生对本专题中的某一方面的问题的注意,激发严谨地研究问题的态度;对网上的信息、资料进行筛选,并讨论对此进行知识重组,提出自己的观点。
  
  2、学习流程:
  
  ①、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就儒家思想的某一方面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分析。
  
  ②、结合小组的学习,就“你认为儒家思想的精华是什么?”、“为什么儒家思想能成为古代文化教育的主流?”、“倡导儒家思想对现今社会风气的改善有积极意义吗?”、“学习儒家思想对现代高中生还有意义吗”等问题进行讨论,形成小组观点,并发布到《学史论坛》(http://bbs.laoluo.net)的相关栏目中。
  
  第三阶段:研讨交流成果阶段
  
  {$UploadDir}、学习目标:
  
  在展示和交流中,学习和共享和充实所有的研究成果,深化知识的认识与感悟,学会交流与共享。
  
  2、活动过程:
  
  ①、各学习小组通过直接交流和BBS展示研究成果,关注他人的观点与结论。
  
  ②、就其他小组的在论坛中发布的观点进行讨论和交流,同时补充和修改本小组的材料,最终形成阶段性的结果。
  
  ③、谈学习体会与感悟
  
  ……
  
   
  
  
  
   
  
  《史海泛舟》-“学史论坛”( http://bbs.laoluo.net )-经典文化教育
  
  
  
   
  
  事实证明,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借助网络的资源共享和交互的功能,对有关儒家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发展历史、现实意义等方面进行学习和交流(如图),除了通过对相关资源的浏览、筛选和整理,对上述问题形成了一定的认识与结论外,还能结合现实生活的体验与感悟,就弘扬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等方面各抒己见。在这个过程中,为师者除了承担课程的设计者和教学过程中的关注者与指导者之外,还应该作为学习者投入其中,运用自身的知识与能力与学生开展交互学习,并就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思维局限进行及时的指导与反馈,成为“平等”学习中的“首席”。从新课程的角度看,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了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参与了体现新教育理念的学习技能与方法的实现过程,而且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体验性目标的实现均能产生实际的感悟,而作为教师同样能在课程的实施中得到知识层次的的提升与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UploadDir}、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教育部关于印发《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的通知
  
  3、马卫东,《面对新课程——历史课教师的四种缺失》
  
  4、骆志煌,《网络环境下高中历史教学策略的探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年第{$UploadDir}0期(http://www.laoluo.net/edu/wen5.htm)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测试|论文|高考分析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