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德育>> 优秀教师>>正文内容

我的语文之旅:教学 教研 教改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作者简介:茅步刚,江苏东海县西双湖中学校长,中学语文高级教师。连云港市青语会理事长、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全国中语会“优秀教师”,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个人。20多年来,一直在学校、教研室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及学校管理工作,先后担任过教研员、教研室副主任和校长等职。主持或参与研究五项省市级立项课题,撰写教学论文20余篇,主编校本课程教材、教辅用书12种,参编20余种,计200余万字。
时间真快,从工作到现在,一晃23年过去了。其间因工作岗位的调整,工作的重点在不同时段各有侧重,做过教师,当过教研员,现在正在校长的岗位上。对这三个时段的工作可以用三个词语来概括,即教学、教研和教改。用这三个词只是想直观地表述我的工作内容,其实这三个时段对于我来说,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教学历程,14年的一线教学是我的学习和积累时节,7年的教研员工作是我的提高阶段,它让我得以为一线的打拼所得找到了理论的印证和修正,2年的校长任职是我教学思想的发展良机,让我的教学设想找到了一个实验基地。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我庆幸自己有这样的语文教学之旅。

1984年8月,20岁的我从徐州师范大学毕业回到家乡,回到母校任教,我最初的教学生活就是在这里度过的。
当时的语文组大多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毕业的年纪偏长的教师,还有几位是我的学兄学长,再加上我是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回母校任教的,他们对于我这刚出茅庐的小伙子很是关照。记得是当年的 11月,教研组长把我找去,要交给我一个任务:为全校高中学生开一个文学讲座。我一听就紧张,这哪是我能完成得了的啊!组长说这是本学期计划内的,几位教师都推荐你来做,大家都会帮助你的,不用担心,有什么需要尽管说。我禁不住几句劝,就答应了。于是开始搜集素材。那时我住在教学楼的楼梯间里,为了找资料只得把自己的几纸箱书摆放到楼梯口,当时引来了不少学生的围观和议论。经过一个星期的准备,一场名为“新时期文学创作”的讲座开讲了,记不清当时的情景了,我只是很努力地阐述着,把在大学时的所听所读和一个星期来从学校图书室到县文化馆资科室翻阅文学报刊的所得一古脑儿地讲了两个小时,从刘心武的《班主任》到卢新华的《伤痕》,从陈建功的《丹凤眼》到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从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到舒婷的《致橡树》,从伤痕文学到朦胧诗……第二天便隐约地听到学生们的议论了,第二个星期不少学生的作文中就出现了有关那场讲座讲的语句了。记得当时同办公室的徐老师跟我说:“小茅,那么多的学生在日记里、作文里提到你的讲座,看来你那场讲座非常精彩。”又过了一些时间,校刊里刊发了一位高二学生写的文章,题目是《一位不穿皮鞋的老师》,他在文中陈述,学校有一位语文老师,从不穿皮鞋,把工资都用去买书了,以至宿舍里有几大箱上千册的藏书。真难为他观察得这么细,更难为他有这样的联想。那书自然不都是上班后才购买的。不过说实在的,一开始工作的时候,尤其是在母校教书,而且是在跟教过自己的老师们一起教书,我从许多方面都感觉到压力很大,感觉到自己的许多不足急需填补,只想着多读些书。在大学时所买的书多是文史类的,少有教育教学类的,现在要用到了,小镇上买不到,就请大学同学代购,或者直接邮购。当时我从出版社邮购图书的频率极高,记得有一次收发员神密兮兮地跟我说,茅老师,怎么有那么多的出版社给你寄书啊?都是你自己写的吗?呵呵!
那个时候,年轻的我跟小我四五岁的同样年轻的学生在一起,很合得来,很协调,一起学习,一起打球,一起聊天。那时的我,还不谙语文教学的个中三昧,只是很用心地上好每一节课,很用心地批改每一本作文,心里想的更多的还是要把自己知道的都教给学生,让他们记住我的每一节课,让他们记住为他们批改的每一篇作文。
起初的教学中,我很注重使用激情,潇洒的举止、生动的语言、抑扬的语调,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学生听的时候也很是激动,投来的总是充满羡慕的眼光。可是每每过不了多久,再聊起某一话题时,他们早丢到脑后去了。他们直言,我们常常是在欣赏你的课,很钦佩你对课文的理解,很羡慕你的语言表达能力。原来,我是在自我表演,只是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对教参的把握和盘托了出来,根本没去关注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自然他们便会在片刻的激动之后把教师的表演丢到九霄云外了。于是,我便从只专注教材和教参,转而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试着让学生也能像自己那样使用语言,顺畅地表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这样做起初是很辛苦的,说是不再只专注于教材,可是,操作起来,既不能降低对教材的钻研,同时还要用心去琢磨学生的心思。后来,我慢慢摸索出来一个路子,那就是自己是怎么钻研教材的,也让学生如法炮制。简单地说,就是我是怎么学的,学生也就跟着我怎么学。考虑到知识背景和知识积累的不同,我做的最多的还是辅助式的导引,为学生提供一些背景材料,让他们自己去学习,把自己在钻研教材时遇到的疑难特别标记好,先期解决好,以确保做好学生学习时的参谋。
在语文教学中,无论是初中学生还是高中学生,学生阅读品质的培养一直是个难题。大多学生在读书时,不管什么类型的文章,总是千篇一律读得拖腔拉调拖泥带水。这样的阅读肯定很难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更别奢谈个性化阅读了。基于这样的想法,在教学中,我便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健康的阅读品质,使他们一在阅读前要静下心来,要有良好的心态;二要投入,能快速入文,情随文动;三要有健康的价值取向,摒除杂念,要读高尚的有意义的东西;四要有合适的阅读速度;五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阅读品质的培养涉及阅读心理、审美情趣、价值观、阅读技巧等等,既有智力因素也关及非智力因素,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从1993年开始,我便着手相关课题的研究,先后有《中学生健康阅读品质的培养和优化》、《尖子生非智力因素的优化》、《多媒体技术在中学生读写活动中的应用研究》等省市立项课题成为我的研究重点。

1998年秋,因工作需要,我调进了县教研室,从事中学语文教研工作。刚迈进教研室的那段日子里,心里常会有空落落的感觉:离开了三尺讲台,离开了朝夕相处的学生,身边不再有那样多关注的目光,耳边不再是眼保健操、课间操的音乐了,从教14年来形成的节奏一下子乱了拍子。
第一次到基层学校调研,刚步入校园就找回了过去的那种感觉。可当我坐在教室里听课时,感觉却有点异样:以往是和学生面对面,在乎的是学生眼睛里的内容,而现在,同学生一起跟教师面对面,被别人在乎了。听着听着,还会有大大小小的念头冒出来,直怪自己听课不认真。当提着凳子走出教室时,满脸是汗的上课老师缠着要我给他“指点指点”,在那么多人面前,倒把我弄得很不自然。于是随口夸奖了一通,上课老师不满足,我只好再把总体印象道了出来,那老师仍是“再指教指教”,我又只得把听课时冒出的那些个杂念拣几个出来,以“如果我上这节课”为由头,跟他絮叨起来。倒是这些个念头他才感兴趣,惹得他连连称是。
回来后才真正意识到自己的角色变了,责任更大了。跟老教研员去交心,跟老主任道出了自己的不安和想回去教书的念头。老主任在安慰、鼓励一番后,更是语重心长地说教研室是最好的教书阵地,教研员可以找自己的代言人,让更多的老师上自己想上的课。
心头一亮。踌躇满志。
于是再去学校听课、调研的时候就开始物色中意的“代言人”。于是就有了春节里在初级中学的一间教室对教学《小橘灯》的反复研练(不是”演练”),于是便有了深夜时在高级中学五楼电教室里为教学《长亭送别》而进行的对中国古代送别文化的探讨。
于是身边有了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作朋友。接着便有了时灵芝、石洪英老师在1999年连云港市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上的出色表现,结束了东海县没有市初中组一等奖的历史;接着便有了刘毅老师在 2001年省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上的倾力表现,更诞生了东海县的第一个省级语文优质课一等奖。
一日,跟昔日同窗小聚,诧异于他们朋友的多变和多类,而自己生活的圈子越来越小,有的只是清一色的语文教师朋友了。当同窗嘲笑我时,我便默默地对已把心头那空落落的感觉挤没了的语文教师朋友说:只要你教得比我好!
在教研室工作的日子长了,随着县内调研、市内交流、省内观摩等机会的不断增加,对于语文教学的认识也随之不断深入,同时也产生了不少困惑。值得庆幸的是,在我的周围有着给我关心为我释疑的良师益友,像语文教学专家、连云港市教研室主任陶卫东老师,著名特级教师李震老师、孙汉洲老师、张勇老师、曹兴戈老师,还有省教研室的朱芒芒老师,南京一中的孙芳铭老师,山西的桑建中老师……更有着通过阅读或聆听授课而熟识的于漪老师、魏书生老师、李镇西老师、袁卫星老师。是他们的无私帮助才使我在教研员的岗位上能够得心应手,是他们的悉心指点才使我得以细化自己的教学体会。
表达和交流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个难点,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经过深入调研和分析思考,我以为要想彻底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解决的还是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虽然说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很重要,但较之思维能力,那还只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归根到底还都是一个“思”的问题。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有些中学生在课堂上发言时语无伦次,语焉不详;有些大学生在面试时面红耳赤,口无一词;甚至有些单位在招聘高管时,有些应聘者也常是言不对题。归结起来,就是一个问题,他们内心没谱,没有思想,缺少一个明确的思路。有学生常会借口说,太紧张了,头脑一片空白。这也就是思维休克。在这时,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都无济于事了,关键还得有过硬的思维能力。因此,无论在初中还是高中,要解决表达与交流的问题,就要切切实实做好思维能力训练和心理品质训练,提升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005年秋,告别了依依不舍的教研室,我来到了西双湖中学担任校长一职。这是一所薄弱学校。其时正值课改的第二年,到任伊始,我便借课改之力,大兴教学改革之风。大力宣传课改精神,完善校本教研制度,全力推行课改。在教研室工作期间,也曾做着这样的工作,但总觉得那多是面上的工作,缺少点上的深入,很难将课改精神完全贯彻下去。现在到了学校,而且又有了教学管理之便,于是,便把自己对课改的理解以及多年来形成的语文教学思想放到了这个基地来实验。我们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着眼点,从强化学风着手,旨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起初教师们不太理解,语文素养怎么能跟全校的教学质量挂上钩呢?我们反复宣传,同大家一起加深对语文素养的认识和理解,《语文课程标准》上说:“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既然语文素养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那么学生首先必须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养。有了过硬的语文素养,那么“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有了基础,我们不妨把这“全面发展”暂且理解为其他学科的发展,能认得出、看得懂、读得通、说得顺、写得畅应该是每一学科学习的基本要求,因此,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了,学习其他学科内容的能力也就提高了。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的学生语文素养现状如何?作为校本教研的第一步,就是发动语文组的全体同仁在全校作阅读实情调查。收上来的问卷显示,在学生中,能写出5部文学名著名称的占51%,写出5部名著名称且读过的占18%,一部文学名著都没读过的占23%,手头一本语文工具书都没有的占43%。也许问卷的内容略显少了些,但是几组数据也足以说明今天的初中生阅读量实在少得可怜。而他们手头多是各种教辅练习和“全解通”之类的教学参考书。整天只做题目,而不去阅读,不去积累,语文素养何从培养?于是,我们开辟语文第二课堂,开设阅览课,提倡订阅文学报刊。同时,我们明确语文学习不能只局限于语文课上,既然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那么其他课堂也理应是语文学习的场所,阅读、理解、表达、交流,尤其是整体的语文水平在所有课程中都能体现,都可以得到展示。两年下来,学生们从中受益很大,学校的教学质量有了很大提升。在2006年和2007年中考中,我校学生的整体水平得以充分展示,学校的综合评估成绩有了历史性的提升,因此,这两年学校被市教育局授予“教学质量优秀奖”和“全面育人先进学校”称号。
(作者单位:江苏东海县西双湖中学)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教师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