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高考园地>> 专题复习>>正文内容

专题复习: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自2000年以来,安徽、江苏等地先后进行了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根据中央有关“减轻、规范、稳定”的改革方针,国务院决定2002年进一步扩大农村税费改革试点范围。由于农村税费改革是一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综合性改革,我们要充分认识农村税费改革的紧迫性、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确保改革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

所谓紧迫性,主要是针对农村工作在全局工作中所处的地位和当前农村面临的形势来说的。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农村工作面临着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和维护农村稳定的繁重任务。在一些未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地区,农民负担仍然很重,各种乱收费屡禁不止,农民反映十分强烈。如果农业结构不能实行战略性调整、农民收入不能增加、农民负担不能减轻,必然会影响农村的社会稳定。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千方百计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不仅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更是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客观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所谓艰巨性,主要是这项改革是在当前农产品价格持续下跌、乡镇企业效益普遍下降、农民增收渠道不多、地方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为解决试点地区面临的实际困难,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中央和省级财政加大转移支付资金力度。但要从根本上解决改革带来的减收困难,还必须推进配套改革。这次改革不同于土地改革和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前两次农村改革主要是调整生产关系,解放农村生产力,基本不涉及上层建筑。这次改革不仅涉及生产关系,而且涉及上层建筑,包括精简机构和压缩人员,调整支出结构,完善农村教育体制,改革财政体制等重要内容,是一项非常艰巨而复杂的综合性改革。
所谓复杂性,主要是农村税费改革涉及面广,矛盾较多,解决起来不可能一蹴而就。不仅涉及全体农民的切身利益,而且直接关系到乡镇政府机构改革、精简人员、地方财政收入,以及教育、计划生育、卫生等其他有关部门的实际利益。

所谓长期性,主要是这项改革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农村税费改革的复杂程度,决定了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会逐步暴露出来,需要不断探索、改进和完善。这是一场深刻而长远的革命,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摘自2002年8月21日《人民日报》)

思考:

1.农村税费改革有什么经济意义?

2.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税费改革体现了哪些政治常识的道理?

3.从哲学角度思考如何搞好税费改革?

提示:

1.谈做某件事情的意义,其思路可以从做这件事情本身的意义入手,根据关系紧密程度,依次谈对相关事情的意义。具体来说,(1)谈税费改革对农民、农业、农村经济的意义。(2)结合热点,谈对扩大内需、依法治国的意义。(3)从中国入世的角度,谈税费改革的意义。

2.体现了国家性质、国家职能、依法治国、党的性质和宗旨等道理。

3.进行税费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复杂性。因此,要运用整体与部分关系原理,谈如何统筹规划,稳步推进;要运用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原理,谈要顾全大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税费改革具有艰巨性、长期性,要运用矛盾特殊性原理及前进性与曲折性关系原理,谈在税费改革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周密布置,稳步推进,同时要准备走曲折的道路。税费改革是一种正在进行试点的社会实践,因此要运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谈如何从试点中得到宝贵的经验,并形成科学的理论,用这些科学的理论来指导改革。

二、与时俱进看神州:中国农业的历史性跨越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的农村政策获得了巨大成功,中国农业和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

我国粮食和绝大多数农产品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大多数主要农产品产量跃居世界首位,人均占有量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13年来,中国创造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跨越的世界奇迹:1988年粮食总产量不到8000亿斤,1993年超过9000亿斤,1996年突破1万亿斤大关——粮食总产量实现了举世瞩目的“三级跳”。粮食总产量的稳定得益于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大幅度提高:1988年亩产478斤,到2001年亩产达到568斤,增长19%。这使得近年来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稳定在800斤左右,粮食储备量保持在历史最高水平。粮食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成功地解决了近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为国家自立、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统计,目前我国全社会的粮食结余量在1万亿斤左右,相当于1年的粮食总产量。在世界农产品产量“排行榜”上,我国棉花、油料、水果、肉类、禽蛋、水产品产量都是世界第一位,人均棉花、油料、肉类、禽蛋和水产品等已经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一个可耕地面积只占世界7%的国家养活了全世界22%以上的人口,真可谓是当代的一个奇迹。事实再次证明:中国人完全有能力依靠本国农业的发展养活自己。
在过去13年间,我国农业实现大跨越主要得益于农业科技取得的历史性进步。在跨越中,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在跨越中,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在跨越中,我国农业综合素质和竞争实力明显增强;在跨越中,我国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13年中,我国农业科技实力不断增强,农业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农业技术与生产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特别是以现代科技广泛应用为标志的现代农业快速发展,使我国农业科技水平稳步提高,部分领域已经跃居世界先进行列。
从某种程度上讲,农业现代化就是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在过去十年间,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国种植业结构由以粮食为主转变为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全面发展;我国农业内部结构由以种植业为主转变为种植业和林牧渔业共同发展; 我国农村经济结构由以农业为主转变为农业与非农产业协调发展;我国农业的区域比较优势和规模优势逐步得到发挥。
在大跨越中,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全方位农业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
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以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农业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市场机制已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对农业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今天,我国广大农村传统的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已经改变,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带来了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促进农业经营朝着专业化、组织化、一体化方向发展,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得到稳定和完善,农户的市场经济主体地位进一步确立。农村合作制、股份合作制、个体私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发展。2001年,乡镇企业中个体私营企业数为2048.7万个,从业人员7707.9万人,总产值达5.3万多亿元,分别比1988年增长18%、109%和37倍。目前,我国第一产业私营企业已达3.73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达14万个,连接400多万农户;农村专业大户、农村经纪人队伍不断壮大,开始成为活跃农村市场、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带动力量。中国,正从一个单项、区域农业贸易国家向多领域、全方位农业贸易国家转变。
中国农业在实现历史性跨越中,长期贫困落后的农村面貌发生了实质性变化,亿万农民的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温饱无虞,总体上达到小康。(据新华社2002年10月15日消息)

思考:

1.结合上述材料,简析我国实现农业历史大跨越的基本经验。

2.结合经济常识,谈谈你对我国由“单项、区域农业贸易国家向多领域、全方位农业贸易国家转变”的建议。

提示:

1问,党的十六大报告总结了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13年的基本经验,这是矛盾的普遍性;此题要求结合材料分析我国实现农业历史大跨越的基本经验,这是矛盾的特殊性。要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第2问,建议结合下列知识点展开分析:培育市场主体、坚持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相结合,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等。

参考答案

1.A2.C3.C4.D5.C6.A7.B8.A9.C10.C11.A12.A13.D


首页 上一页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专题复习
思想者园地拥有资源150000余条,下载突破4500万人次,长期免费!【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